新闻速递

抗战题材微短剧《归来方知山河重》绘抗战岁月 被持续刷屏

近日,抗战题材微短剧《归来方知山河重》持续刷屏,引发全网追看热潮。

“白山黑水,皆出英雄;青山处处,长眠忠魂。”“每次看到这样的画面,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社会形态,如何看待世界纷争,如何走出生活中的迷茫,如何找到远行的道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历史可以为鉴,也可以为镜。“今日之幸福,皆因你们曾经的坚守。”……近日,抗战题材微短剧《归来方知山河重》持续刷屏,引发全网追看热潮。

从旁观到沉浸:年轻化叙事重构历史体验。《归来方知山河重》以微短剧形式打破时空隔阂。全剧以手持摄影、主观镜头等视觉语言,配合每集不足十分钟的轻体量叙事,精准契合年轻群体偏好碎片化、情感化、沉浸式的观看需求。大学生子涵意外从宿舍穿越至1937年的钱塘江边,由此从“读史者”成为“入史人”。他亲历茅以升含泪炸桥的悲壮时刻,在乌斯浑河畔目睹八女投江的凛然壮烈,于刘老庄一盏孤灯下抄录最后的党员名册……这种强烈“在场感”,将宏大历史转化为真切可感的生命瞬间,带领观众完成一场对民族记忆的“重新叩访”。

从宏大史诗到人性抉择:真实故事中的英雄底色。茅以升主持炸毁自己倾注心血炸桥时的悲怆誓言:“昨日建桥为民生,今日毁桥为存种”——“抗战必胜,此桥必复”不仅是一句誓言,更是一位学人以身报国的铮铮风骨。那些东北抗联的女战士,也曾是爱笑爱美的年纪,会为一朵野花驻足,却在山河破碎之际毅然以生命换取主力转移。剧集并未刻意塑造完美英雄,而是以细腻的烟火气细节,让他们的选择更加真实而震撼。正是这些平凡而动人的细节,让英雄不再只是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却义无反顾的人。

从牺牲到传承:希望才是历史的回响。《归来方知山河重》并未止步于渲染悲情,更着力勾勒一条“信念与传承”的精神主线。当子涵向女战士们描述未来“人人温饱、孩童读书、没有战火”的世界时,希望的曙光已穿越时空悄然照亮历史现场。而烈士黄珏“魂归2025年”、亲眼见到盛世如其所愿的一幕,堪称点睛之笔——所有牺牲终于有了最真实的回答。最终画面中历史与今朝叠印,山河依旧,英雄长在。他们从未远去,已化作绿水青山,守护着每一个今日。在影像交织的结尾,历史与现实叠印,英雄终见山河无恙——他们从未离去,已化作这绿水青山,守护着我们今日的每一天。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文艺创作则是历史的翻译者与传声筒。它们以现代视听语言重塑历史现场,将岁月沉淀为人物,将事件转化为情感,引领我们在回望之中更深刻地理解现在、奔赴未来。(河北科技大学 董熙蕾)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