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持续倡导“聚焦现实、讴歌时代”的创作方向下,微短剧领域近期迎来一部口碑与热度双丰收的作品——《弄潮》。据了解,该剧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指导,红果短剧与完美世界影视联合出品,自8月17日在红果短剧和抖音双平台上线以来,迅速引发观剧热潮。平台数据显示,上线一周播放量突破2亿,最高热度超5500万,并登上红果短剧热搜榜第四位。在微短剧扎堆“甜宠”“逆袭”的当下,《弄潮》没有追着流量套路跑,反而将镜头对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山里,讲了三个女人“从被生活捶打,到互相托举,再到一起闯世界”的真实故事。
重温80年代女性创业的炽热与坚韧
作品背景设定为改革开放初期,分别聚焦从大山走出的裁缝巧手王巧绘、成衣厂厂长之女李亚洁、历经生活磨砺的赵玉兰三位女性,“从被生活捶打,到互相托举,再到一起闯世界”的真实故事。
没有夸张的逆袭套路,没有悬浮的情感桥段,只有质朴的镜头和真挚的叙事。剧中,“一起走”不仅是一句承诺,更是那个年代女性互助、自立与拼搏精神的缩影。正如网友所评论的:“微短剧能火并不算稀奇,但能让年轻人为‘女性互助’而感动、让中年人因‘80年代记忆’点收藏,《弄潮》‘微而不弱,短而不浅’。”
从题材来看,该剧精准抓住了“女性创业+时代记忆”这一跨代际叙事主线。年轻观众从中看到“女性力量”的觉醒与团结,中年群体则重温了80年代个体经济初兴时的拼搏岁月。这种“双共鸣”效应让剧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破圈传播。有观众评论:“羡慕这种友谊”“有笑有泪”,更有不少人表示,“看完想创业”“想起了我妈妈那一代人的故事”。
而推动这种共鸣的,不仅是题材,更是内容表达的升级。微短剧曾一度被贴上“流量至上、内容粗糙”的标签,但《弄潮》却以紧凑的剧情、饱满的人物和细腻的情感,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王巧绘逃婚时的决绝、三姐妹夜市摆摊的相互扶持、为玉兰凑钱配眼镜的温暖细节……这些场景不煽情却动人,不刻意却自然,让“微短剧也能有好故事”成为可能。
有分析认为,《弄潮》不止是一部“创业剧”,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每个普通人的“弄潮”时刻。有人在职场里咬牙坚持,有人在生活里互相扶持,有人在时代里抓住机会。所谓的“弄潮”,从来不是站在风口上的“逆袭”,而是被生活捶打后依然愿意“一起走”的勇气;所谓“青春”,也不是非得“轰轰烈烈”,而是在平凡日子里活出热气腾腾的生命力。
共情叙事唤醒两代人的集体记忆
作为平台战略与内容创新深度融合的产物,《弄潮》也是红果短剧“果燃计划”第一期的重点项目。据悉,该剧从立项之初就明确要摆脱短剧行业的低质竞争,转向“有温度、有深度”的叙事。果燃计划自推出便致力于打破行业局限,推动微短剧从“拼数量”到“拼质量”,从“博眼球”到“动人心”。
微短剧不仅要叫好,更要叫座,该剧印证了微短剧正式迈入“3.0时代”。除开剧集凭借共情的故事内核覆盖多年龄段用户,有业内人士表示,依托红果短剧成熟的分发与运营策略,实现了热度与口碑的双赢。这也意味着,微短剧不再只是“快消内容”,而真正成为具有文化厚度和市场价值的文艺形式。
从早期“影楼风”审美、敷衍特效、碎片化剧情,到如今微短剧精品扎根涌现。短剧行业正从图“流量”,过渡到挖“温度”的新阶段。以《弄潮》为代表影视作品,正是用“小切口”讲述改革开放的“大主题”,用“小体量”呈现普通人的“新群像”。
从成衣厂的生产场景、街头摊贩的筚路蓝缕,到服装、道具的80年代质感,剧组在细节上极力贴近历史风貌。这种还原不是为了怀旧而怀旧,而是让年轻一代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呼吸与脉搏。
《弄潮》的价值,远不止于一部微短剧的破圈。更诠释着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传递时代的精神力量,而非迎合短期的流量焦虑。如同网友所言,“校园里没有作业,职场里没有压力,爱情里只有‘霸总’……”过去某些“悬浮的青春剧”沉迷于不切实际的逆袭和浮夸的爱情,反而误导了部分年轻人的价值观。而《弄潮》里的青春,是巧绘逃婚时磨破的鞋底,是亚洁被父亲骂“丢面子”时红了的眼眶,是玉兰第一次赚到钱时攥着钞票发抖的手……历史感与青春气并存的表达方式才是这些剧中细节打动人的关键。作品写的是大时代,聚焦的是小人物;讲的是创业,内核却是人与人的信任与互助。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弄潮”时刻,每一代人,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或许这才是《弄潮》留给观众最珍贵的共鸣。 (文/朱家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