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浙江持续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杭州市余杭区既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遗址所在地,更以一区之力贡献了杭州市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良渚新城是余杭区文化产业的重要平台、良渚文化大走廊打造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的前沿阵地,近年来以“文化+科技”为牵引,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企业集聚发展。
如果你最近刷短视频,大概率滑到过那种每集只有一两分钟、剧情高能、爽点密集的微短剧。它们成本不高、周期极短,却在去年悄悄撑起了一个500亿规模的市场,逼近院线电影的年度票房水平。
今年6月以来,《中国短视频大会》第二季开机仪式、《中国短视频之夜》先后在良渚梦栖小镇举办。这些全国性的重磅活动,标志着良渚作为微短剧产业新城的迅速崛起。
当全国多地都在加码“微短剧+”战略时,为什么是良渚?当流量争夺转向价值深耕,良渚正用自己的方式,回答短剧产业的未来之问。
年代剧实景棚 受访者供图
转角就能穿越
剧组像住进“影视超市”
走进良渚芯云影视基地,有点像闯入一个“沉浸式影城”。五层楼里塞下了150多个实景棚,从复古欧式卧室到现代公安局,学校教室到网红咖啡店,都是现代都市剧高频场景。
“微短剧主要是竖屏、窄画幅,会用到不少近景,所以场景都按1:1实景精装,我们还打通两层楼,做了一个别墅内景,画面经得起竖屏特写考验。”基地负责人张忠毅介绍,短剧拍摄周期普遍控制在8-10天,快速转场能大幅提升效率。
他背后是正在同步拍摄的短剧剧组,“在这里拍戏不用东奔西跑,转个角就能换景——上一秒主角还在手术室抢救,下一秒‘重生’回到80年代老宅,转场只需30秒。”
据了解,芯云影视基地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多个剧组拍摄,二期实景影棚将增加到300个,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9月也即将亮相。“现在每月有50多个剧组拍摄,基地常驻人员能超过三千,基地年产短剧也在三千部以上。”张忠毅给出一组数据。
这里不像传统影视基地只做“场地租赁”,而是把整个园区做成了闭环生态。从器材设备库、服装道具库、艺人培训中心、后期制作中心到300套影视人才公寓——基地提供生产制作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方便剧组“拎包开工”。
剧组配套同样便利,“如果临时需要一些服装道具,片场也能找到,除了拍摄,吃住也可以在园区。还能完成户外取景,一楼就是商铺,药店、健身房、便利店,都能实景拍摄,而且良渚文旅资源丰富,梦栖小镇、玉鸟集,都是微短剧绝佳的外景场地。”
良渚不光有景,更有“快”和“省”的支持。2024年,余杭区设立首个2亿元微短剧发展基金,配套推出“黄金10条”财政扶持政策。这套政策对剧本创作、上线播出、作品出海等进行全方位扶持,例如对优秀原创网络微短剧可给予100-500万元的奖励,而出海短剧的翻译制作费用最高可补助50%。
不仅区里有政策,很多园区也为剧组提供优惠。比如,良渚芯云影视基地还为园区内剧组提供吃住行补助,一位制片人坦言:“这是最实打实的好处。短剧拍摄有三分之一成本是吃住行,普通剧组五六十号人,大剧组上百人,都是一笔大开支,而补助能覆盖剧组25%的吃住行成本。最起码,每个剧组盒饭都能多加个鸡腿。”
良渚拍摄的海外短剧 受访者供图
当行业内卷
他们选择另起一行
良渚并不满足于只做“拍摄圣地”。和良渚几家短剧公司聊下来,可以发现,他们跳出“量产-投流-变现”的传统循环,转而押注两个新方向:AI与出海。
出品过《龙王令》《虽然有秘密但没关系》等爆款的剧点网络,在小说和短剧行业深耕3年,自制700余部短剧播放量近2000亿次,作品覆盖8种语言和千万海外用户。
去年年底,剧点网络入驻良渚,“主要是被余杭政策吸引。” 负责人吕少龙直言,“公司在短剧领域全业态覆盖,而‘黄金10条’从短剧的立项、制作到发行、出海都有政策覆盖支持,跟公司业态吻合度高。”
今年以来,剧点短剧全面转向AI短剧开发。在良渚新城产业服务专班的牵线下,他们快速与AI公司建立合作,在三个月内搭建起90人AI 短剧团队,实现智能化生产。
剧点AI智能体 受访者供图
“一部真人短剧,成本通常在30万-50万,而AI短剧能把成本压到8–15万,一个月能产出24部。” 他们用自研模型做翻译和视频生成,用AI做多语言短剧投放,助力短剧出海。“虽然当前AI情感演绎上还不如真人,但在玄幻、修仙这类强设定题材中优势明显。” 吕少龙介绍。目前,剧点开发的首部AI短剧《咒术反噬?我有无限血条》,全网播放已破三千万。
短剧的竞争,早已不是单一剧集的流量之战,而出海,也是不少良渚短剧公司的共识。
行业报告显示,2025年海外微短剧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全年海外微短剧总收入有望突破45亿美元。微短剧正成为传递中国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新兴载体。
在此背景下,针对企业文化出海“事项杂”“多头跑”等难题,为提升出海效率,良渚新城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杭州)打造了线下一站式服务大厅及线上综合服务平台,还整合了法律、金融、云服务等40余家专业机构,建立标准化服务包和集采议价机制,使企业服务采购成本下降约30%。
入驻芯云影视基地的欧美片场,拍摄 “本土化”出海短剧——用外国剧本、外国演员、外语台词,播给外国观众看。“主打差异化。”负责人杨志东提到,“海外拍摄虽然演员群体丰富,但拍摄成本较高,但依托长三角地缘优势,可以为海外摄制组提供包括演员、场景、翻译等在内的配套服务。”
欧美片场出海短剧主要面向东南亚、北美市场,还以短剧形式给亚马逊店铺导流做品牌营销,在墨西哥、巴拿马播放火热。大家普遍意识到:国内卷制作、卷投流已是红海一片,而海外市场才刚刚起跑。
短剧虽短
但良渚想走得很远
短剧《与卿行》海报 受访者供图
全国多地都在加码短剧的背景下,良渚凭什么脱颖而出?答案或许不再是单一的政策或场地,而在于它正试图打造一个难以复制的产业生态闭环。
这个生态,首先体现在 “保姆式”的服务闭环。
采访当天,一家新入驻良渚芯云影视基地的企业负责人,刚领到工作人员送来的营业执照,他算了算时间:“从在线申报到证照送上门,只用了48小时。”
“注册申报、材料准备、审批跟踪,都是我们这些新入驻企业头疼的流程,但良渚新城有‘全流程陪跑’服务,为重点企业组建服务专班。”这位负责人拿出手机,专班还为企业拉了一个专属服务群,“后续政策补贴申报有疑问,在群里喊一声,就有专人对接沟通。从企业注册办证,再到后期的备案审查,这里的‘管家式’服务几乎都帮你想到了,剧组只管安心创作。”
这个生态,还是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闭环。
目前,良渚芯云影视基地已招引100余家影视相关上下游企业入驻,国家短视频运营创作中心等头部机构也已落地。此外,浙江省网络微短剧审查余杭分中心也落户良渚,提供“一站式备案审查”,缩短项目上线周期。
这在产业布局上,构建了完善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剧组可以实现“一站式拍完全剧”:需要群众演员,园区内有培训中心;需要服装道具,库房随时可调用;拍完后,后期制作公司和投流机构就在隔壁。这种密集的产业聚集,极大降低了沟通和时间成本。
更重要的是,良渚或许比其他地方更懂 “文化的闭环”。
良渚古城遗址五千年的文明底蕴,为内容创作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文化IP宝库。这种文化基因,让良渚在推动短剧从“纯爽剧”向“有内涵的文化产品”升级时,拥有了天然的底气和叙事能力。
良渚的本土影视公司“虎虎生风”,坚持走精品短剧路线,近期推出的《雾散时吻你》,不仅登上红果短剧飙升榜,也在风芒短剧APP中稳居前四。公司负责人沈彬提到: “在剧本阶段,会进行多轮深入研讨和修改,坚决避免内容同质化。不少项目投资达百万级,拿到重点网络微短剧备案号。”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作品中不乏像《与卿行》《恋爱湖畔日记》,启用长剧演员参与主演,进一步提升了短剧的表演质感。沈彬透露,他们还耗时三年,开发了一部数字人技术融入良渚文化的科幻短剧《奇妙之旅》,“想试试短剧能不能承载更深的文化内容”。
而在盈利模式上,良渚短剧公司正在探索多条腿走路:除了传统的投流和版权交易,还包括品牌植入、定制内容和IP培育。
杭州作为电商之都的基因,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丰富的MCN机构和电商资源,为短剧变现提供了更多可能。几家良渚短剧公司都提到,正在尝试将短剧与电商深度结合,通过剧情植入、品牌定制等方式开拓新的收入来源。
短剧虽短,但文化的沉淀可以很长。良渚想用最短的内容形式,做最长的文化输出,把短剧这门生意,打造成“有内容、有技术、有文化”的完整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