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全球化与技术革命的双向突围:2025年短剧行业的新增长极

2025年上半年,海外短剧市场收入已达10.88亿美元,同比增长249%;下载量累计突破5.26亿次,同比激增451%。

当国内短剧市场进入提质增效的转型期,出海与技术创新正成为驱动行业增长的两大新引擎。2025年上半年,海外短剧市场收入已达10.88亿美元,同比增长249%;下载量累计突破5.26亿次,同比激增451%。与此同时,AI技术在内容生产全链条的深度应用,正在重塑短剧的创作范式与成本结构。这两大趋势的交织,不仅为陷入盈利困境的头部企业提供了新出路,更在全球文化传播格局中为中国内容产业开辟了新航道。

出海狂飙:从文化输出到在地化深耕

短剧出海已形成清晰的市场格局。ReelShort(中文在线子公司枫叶互动)和DramaBox(点众科技)构成第一梯队,月收入均达3000万+美元级别,月下载量一度超越Netflix和HBO等传统流媒体平台。其中ReelShort表现尤为抢眼,2025年第一季度内购收入达1.3亿美元,全球累计收入达4.9亿美元,在海外短剧应用增长榜和收入榜均位列冠军。这种爆发式增长印证了中国短剧商业模式在全球市场的适应性,也反映出数字内容作为文化贸易载体的巨大潜力。

市场结构的分化揭示出文化传播的深层规律。下载量方面,印度以7347.5万次高居全球榜首,印尼和巴西紧随其后,构成新兴市场的主力军;而收入维度上,美国以约5.26亿美元营收占据半壁江山,与日本、英国形成显著断层。这种"下载在新兴市场,收入在成熟市场"的格局,反映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用户的付费能力差异。更值得关注的是内容供给结构——翻译剧以6700部的数量占据71%市场份额,但数量仅为其三分之一的本土剧总播放量却达100亿次,是翻译剧的3倍,这一数据深刻揭示了本土化内容的巨大潜力。

出海企业面临着"规模扩张与盈利平衡"的共同挑战。中文在线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长20.4%的背后,是归母净利润2.26亿元的亏损,同比扩大50.84%。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一方面源于海外市场的高额营销投入——ReelShort等平台需要持续购买流量获取用户;另一方面则是本土化制作成本的攀升,随着从简单翻译向定制化创作转型,内容生产成本显著提高。但长远来看,出海业务为中文在线这类企业提供了突破国内市场天花板的可能,其国际版业务连续多个季度的核心数据**增长的态势,验证了全球化战略的长期价值。

技术革命:AI重塑内容生产全链条

AI技术正从辅助工具进化为创作主体。快手可灵AI已在短剧领域开发出成熟应用场景,其与星芒短剧联合出品的全球首部AI单元故事集《新世界加载中》累计播放量近2亿,为平台带来2.5亿元收入。这标志着AI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更开始直接创造商业价值。在创作实践中,AI的赋能体现在多个维度:湖北美术学院的创作团队使用StableDiffusion工具实现"文字-画面"智能转换,将两周的分镜工作量压缩至52小时;通过无标记点动作捕捉技术,6名演员在300平方米空场地完成所有山区场景表演,将暴雨戏份拍摄周期从7天缩短至3天,降低交通、人力成本约5.2万元。

技术应用正在重构制作成本结构。传统模式下,郊区实景拍摄成本占制作总预算的40%以上,而AI辅助创作通过绿幕抠像、智能渲染等技术,大幅降低了外景依赖。湖北美院团队开发的"三易工具包"(AI绿幕抠像插件、方言语音合成库、4K智能降噪模块),专门针对县域创作的技术痛点,使中小制作机构也能实现高质量内容生产。这种技术民主化趋势,打破了传统影视行业的资金壁垒,为内容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快手通过AI实现的IAP智能定价系统,更是直接提升了商业变现效率,成为其营销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

技术赋能与艺术表达的平衡成为新课题。叶佑天教授在AI创作实践中强调"技术必须服务于艺术表达",其团队通过117次算法迭代,才让人工智能生成的古建筑群既符合历史考据,又具有水墨动画的视觉美感。这一案例揭示了AI应用的边界——技术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无法替代人类对情感共鸣和文化内涵的把握。在短剧领域,这种平衡体现为:AI负责重复性、技术性工作(如分镜生成、基础剪辑、流量优化),而人类创作者则聚焦题材选择、情感表达和价值传递,形成"人机协同"的新创作范式。

生态重构:政策与市场的协同进化

监管创新为行业发展预留了弹性空间。广电总局2025年新规创造性地实施"分类分层审核"制度:对总投资100万元及以上的"重点微短剧"实施总局备案管理,对30万-100万元的"普通微短剧"实施省级审核,而30万元以下的"其他微短剧"则由平台自审备案。这种差异化监管既防范了重大内容风险,又为中小制作机构保留了创新空间。"白名单"制度的落实(所有上线短剧须标注许可证或备案号)则进一步规范了传播秩序,为优质内容获得营造了良性竞争环境。

平台间的生态分化日益明显。爱奇艺凭借1.5万部微剧储备构建起"长+短"协同生态,其IP衍生业务(如影视卡牌GMV破亿)展现出内容增值的强大潜力;快手则依托短视频流量优势,通过"内容+营销+电商"的闭环实现商业变现,《财神为我下凡来》与美团团购的合作成为跨界营销的典范;而中文在线等专业公司则聚焦海外市场,通过ReelShort等平台打造全球化内容品牌。这种差异化竞争格局,避免了同质化内耗,使行业资源向更高效的领域集中。

短剧正成为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载体。从湖北美院用AI技术创作乡村振兴题材短剧,到《成何体统》通过漫改IP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短剧在传递主流价值、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广电总局在新规中特别强调要"加强选题规划",围绕重大主题打造精品佳作,这一定位将短剧发展纳入国家文化战略框架,为行业带来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当技术赋能与文化价值实现统一,短剧不仅能收获商业成功,更能承担起文化传播的时代使命。

展望未来,全球化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将推动短剧行业进入更成熟的发展阶段。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在文化差异中寻找共通情感,在技术效率中坚守艺术价值,在政策规范中探索创新空间。海外市场的爆发增长与AI技术的持续渗透,将为行业创造新的增长极,但最终决定竞争胜负的,依然是内容打动人心的力量。在10.88亿美元海外收入与2亿AI短剧播放量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娱乐产业的崛起,更是中国文化影响力通过数字载体实现的全球延伸。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