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评论

短剧招募乱象频发,别让“造梦”异化为“圈钱”

一些求职者被“日薪5000元”“零经验入行”的宣传吸引,实际却被要求缴纳数千元至数万元的“培训费”,最终或是只拿到远低于承诺的薪酬,或是培训后被以“考核不通过”拒之门外

短剧行业的爆发式增长,让群演招募从影视行业的边缘环节,变成了市场热捧的“香饽饽”。据《法治日报》记者调查,一些求职者被“日薪5000元”“零经验入行”的宣传吸引,实际却被要求缴纳数千元至数万元的“培训费”,最终或是只拿到远低于承诺的薪酬,或是培训后被以“考核不通过”拒之门外,陷入薪酬缩水、权益无保障的困境。这种以招聘为名的敛财行为,不仅凉了求职者的热情,更在悄悄侵蚀短剧行业的发展根基。

短剧制作周期短、迭代快,对群演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这种需求缺口却没催生出规范的用工体系。一些制作公司为节省成本,选择依赖中介完成招募,信息不透明的漏洞,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不少求职者对演艺行业也存在认知偏差,总觉得“出镜就能赚钱”“没经验也能当演员”,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恰好被不法分子捕捉。他们顺势将正常的招聘流程扭曲为“付费入职”的敛财链条,让求职者误以为“交钱培训”是入行的必经之路。

这种乱象正在加剧短剧行业的生态失衡。对正规制作公司来说,他们要花费时间筛选、培训群演,却要面对黑中介用“高薪承诺”抢人的恶性竞争,不得不陷入要么抬高成本抢人、要么放弃优质群演的两难困境;对求职者而言,一次被骗经历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让他们对整个行业失去信任,即便后续有正规岗位招募,也可能选择回避,导致优质群演资源持续流失;对消费端的观众来说,那些经过“注水培训”上岗的群演,表演生硬、配合度低,会直接拉低短剧的内容质感,进而降低对整个行业的好感度。可以说,群演招募乱象形成的连锁反应,从用工选择向内容呈现、消费端层层传导,最终损害将是行业口碑。

这种以“梦”敛财的风气正在消解短剧行业的草根活力。短剧之所以能快速走近大众,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影视行业的高门槛,让餐馆服务员、工厂工人、在校学生等普通人,都有机会站在镜头前,用真实的生活质感为剧情增色。当群演招募变成一场场精心设计的骗局,那些怀揣着朴素演艺热情的普通人,要么被高额培训费吓退,要么在被骗后对镜头失望。原本应该是行业“活水”的草根力量,就这样被挡在了门外,留下的只有被利益裹挟的虚假招募和越来越同质化的流水线群演。

说到底,群演招募的“造梦”本质,本应是短剧行业连接大众、传递温度的纽带。可当这条纽带被金钱的欲望扭曲,伤害的就不只是几个求职者的利益,而是整个行业赖以生存的信任基础和发展潜力。当越来越多的人对“当群演”这件事避之不及,当观众对短剧的内容质量失去耐心,再火热的市场也会慢慢冷却,再诱人的流量红利也终将消散。

何星语(中南民族大学)

关键词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