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评论

“霸总”退潮,微短剧何去何从?

对“雷人”剧情、“霸总”人设的纠偏,其核心不在于消灭“霸总”,而在于拓宽创作的可能性,让微短剧从单一的感官刺激,走向丰富的情感共鸣与思想启迪。

“一分钟,我要看到他们破产”“我不想再在海城看见你”……这些“霸总言论”在微短剧中屡见不鲜。9月25日,“霸总”们迎来了重要转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韩冬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将对“雷人”剧情、“霸总”人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进行纠偏。

IMG_256

图源:视觉中国

“霸总”何以泛滥

打开“*果”等微短剧平台,首页几乎是清一色“×总”:从《顾总,太太又把您拉黑了》到《报告顾总夫人她又要退婚了》,从《总裁夫人为何那样》到《总裁爹地你找错妈咪了》,这些微短剧的片名、人物设定、海报都高度雷同,它们为何对“霸总”情有独钟?

“霸总”是微短剧最有效的“流量密码”。在每集1至2分钟的极限篇幅里,符号化的人设、程式化的剧情、密集的情绪刺激契合了大众对爽点、甜点、痛点的需求,“霸总”的流行满足了现代生活中部分人的情感代偿需求。在职场压力与生活琐碎之外,观众渴望找到一个释放压力的出口,一个超越现实的空间。

IMG_257

图源:视觉中国

但泛滥成灾的“霸总”也在压缩微短剧的创作空间。当平台算法不断强化对此类内容的推送,制作方在数据压力下被迫跟风创作,行业便陷入了创新窘境:明知道需要突破,却不敢轻易尝试新题材。这种创作上的路径依赖导致大量制作资源被倾斜到同类题材上,使得其他同样具有创新性的作品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和投资。微短剧作为蓬勃发展的新兴业态,如果陷入同质化创作的泥沼,将失去长期发展的内生动力,最终被观众抛弃。

观众对“霸总”的容忍度并非没有上限,同质化内容引发的审美疲劳正在显现。一些率先尝试转型的微短剧已通过数据证明,多元化题材的用户黏性反而更高。2025年,情感表达含蓄的微短剧《江南时节》《盛夏芬德拉》成为新爆款,不少观众表示“微短剧也让我吃上细糠了”,足见市场对优质内容的渴望。微短剧观众并不满足于简单粗暴的情绪刺激,而是追求有质感、有深度的内容体验。

“霸总”纠偏:从流量导向到价值引领

对“霸总”进行纠偏,其意义远不止于对一种故事类型的规范,更是引导行业价值导向从功利走向健康、从短视走向长远的关键转变。

广电总局明确将“霸总”人设列为纠偏重点,旨在遏制“金钱万能”“不劳而获”等扭曲价值观的持续传播。长期来看,这些内容将侵蚀社会精神风貌,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这场纠偏行动也为微短剧重新找到文化定位。微短剧不应只是单纯的“流量产品”,而要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文艺作品”。这也意味着创作者、平台在追求商业价值时,必须承担相应的文化责任与时代使命。

《微短剧管理办法》的制定,标志着行业将从野蛮生长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平台与资本也正成为精品化的重要推力。抖音、快手、腾讯等平台纷纷加码,设立专项资金孵化精品项目。平台算法推荐机制也开始优化,增加社会责任权重,对优质内容给予流量倾斜。

告别“霸总”,微短剧走向何方

对“雷人”剧情、“霸总”人设的纠偏,其核心不在于消灭“霸总”,而在于拓宽创作的可能性,让微短剧从单一的感官刺激,走向丰富的情感共鸣与思想启迪。

创作生态正率先响应变化。一批先行者已开始探索“去霸总化”的创新路径。以听花岛为代表的制作方聚焦真实生活与情感共鸣,推出《家里家外》等作品,以接地气的四川方言、动人的普通家庭生活赢得口碑;马厩制片厂开辟了独特的“氛围感美学”路径,摒弃了强冲突与“工业糖精”,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精准的光影调度铺陈情感,在年轻观众中形成稳定受众群。这些厂牌的成功,印证了精品化短剧巨大的市场潜力,市场永远为好故事留位置。

IMG_258

图源:视觉中国

随着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创作理念的成熟,微短剧将从单纯的娱乐产品升级为能够记录时代、传递声音、滋养心灵的文化载体。我们期待看到,微短剧这一年轻的内容形态不再依赖“霸总”套路,迎来源于生活、忠于人性的真诚创作,迎来真正的百花齐放。我们也期待微短剧成为具有时代生命力的文化表达,而不仅仅是转瞬即逝的商业泡沫。

关键词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