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和企业

TVB搞大事!香港首部AI短剧上线,演员的饭碗真的要被抢走了吗?

这部香港电视界首部AI生成短剧《在我心中,你是独一无二》,从校园场景到三角恋主角,全是算法画出来的。

IMG_256

“画风像泰剧小清新,可女主笑起来怎么没表情?”打开TVB新剧的瞬间,多少港剧迷和我一样又惊又疑——这部香港电视界首部AI生成短剧《在我心中,你是独一无二》,从校园场景到三角恋主角,全是算法画出来的。

追更完突然懂了:即便换了AI工具,港剧最懂的“青春心事”从来没变过。而这部剧的横空出世,更让“AI是否会取代演员”的行业争论彻底沸腾。

没有一个真人,却全是我们的青春暗恋回忆录

男主柏然有个秘密:一和异性接触就会身体异变,只能刻意躲开暗恋的班长子悠。而死党灏泷藏着同款心事,三人在教室走廊擦肩而过时的眼神闪躲,像极了《流星花园》里的青涩修罗场,又带着《那些年》的遗憾感。

IMG_257

2分钟一集的节奏太懂打工人:地铁通勤刷两集,午休能追四集,没有家族剧的狗血拖沓,却把“想靠近又怕被发现”的少年心思拍得戳心。有网友在弹幕里说:“AI生成的图书馆角落,和我当年偷看暗恋对象的地方一模一样”。

更有意思的是子悠的Ins账号,会回复“今天和柏然对视了”这种台词,恍惚间真以为屏幕里的少女活在了现实里。

争议藏不住:AI的短板比台词还直白

这部剧上线24小时播放量破200万,却被观众扒出不少技术硬伤:

表情像“高级面瘫”:子悠被柏然撞见哭鼻子时,脸上只有“嘴角下撇”一个动作,没有眼泪打转的细节,眼神涣散得像没睡醒;

动作堪比“游戏掉帧”:三人跑着赶早会的镜头里,肢体摆动卡顿僵硬,远不如《十八岁的天空》里的青春灵动;

场景不敢“多动”:全剧满是特写镜头,几乎没有全景运动画面——后来才懂,这是为了避开AI生成动态场景时容易“多手多脚”的bug。

IMG_258

但制作早留了后手:所有台词都由真人配音员演绎。当柏然低声说“我配不上你”时,声音里的自卑与颤抖,是再精密的算法也生不出来的情感重量。这恰好印证了演员叶一云的观点:“AI能复制表情,却复制不了心跳加速的真实感”。

行业激辩:AI会抢走演员的饭碗吗?

这部剧的上线,让“AI替代演员”的讨论从猜想变成了现实议题,业内两种声音针锋相对。

担忧派:“我的声音已经被AI仿冒了”

以“靓声”闻名的TVB艺人郑子诚的遭遇极具代表性。他最近在剧集宣传中坦言,朋友已发现YouTube上出现用他声线讲解股票、评论时事的视频,“普通人根本分不出来真伪”。更让他焦虑的是商业逻辑的改变:“当AI模仿的声音和你高度相似,价格却差十倍,客户自然会选更便宜的”。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内地已经出现工业级别的AI短剧,用生成的虚拟演员完成打斗、情感等全戏份,制作方甚至宣称“未来AI演员能达到老戏骨级别”。对新人演员和配音从业者来说,AI确实在侵蚀原本就狭窄的生存空间。

乐观派:“技术是工具,不是对手”

但更多资深从业者认为,AI取代不了真正的演员。FizzDragon电影工作室创始人陈卓的实践很有说服力:他们用AI制作《海上女王郑一嫂》时发现,AI能快速生成画面,却永远做不出“带着呼吸感的表演”,最终还是靠真人声优注入灵魂。

IMG_259

《在我心中,你是独一无二》的制作逻辑也印证了这一点。制作团队刻意选择动画画风而非写实风格,就是为了避开“恐怖谷效应”——当AI角色接近真人却不完美时,观众会本能反感。正如导演王晶所言:“AI能演好模板化的角色,却演不出《溏心风暴》里林峰砸碗时的即兴爆发力”。

不变的港剧魂:AI是工具,故事才是底气

看着AI生成的校服和教室黑板,突然想起小时候守着TVB看剧的日子。从胶卷相机到AI画笔,技术变了,但港剧的用心从来没变:

它知道我们爱真实情感,所以让人类编剧死磕剧情内核,柏然的“接触异变”设定藏着对自卑的共鸣;

它明白技术有局限,所以用真人配音注入灵魂,子悠的告白台词靠配音员的哽咽才打动人心;

它更清楚“好故事才是王道”,所以AI只是画笔画布——打动我们的,从来都是那些和我们一样的“小心事”。

现在更新到第八集,柏然的秘密刚露苗头,子悠到底选谁成了谜。有人问“满是bug的AI剧,值得追吗?”

IMG_260

其实答案藏在那句台词里:“在每个像素中,我都能感受到你”。我们追的不是AI画的画面,而是像素背后,那些藏在记忆里的青春碎片。而这场关于AI与演员的争论,或许最终会指向一个答案:技术从不会取代艺术,只会让真正的创作者更耀眼。

今晚追更,你准备好和AI少年一起回忆暗恋了吗?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