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大家公认,大环境不够乐观,经济形势低迷,可是短剧却是空前火爆,我查询数据,网络短剧以505亿元的年市场规模反超院线票房,预计2025年将突破680亿元。这种天文级别的数字,让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看了不禁唏嘘。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为什么短剧却反向增长呢。且不说数据的大小,就拿我自己身边的人来说,现在我的同事,朋友中看短剧的人越来越多,一两分钟一集的短剧看的上头又烧脑,一部短剧不看完,有的人竟然难以入眠,必须刷完才能安然入梦。这种上瘾般的短剧到底是怎么吸引到普通大众的呢。通过观看短剧,和周围人对短剧的痴迷,我想大约从几个方面来解读,为什么看短剧的越来越多。一、消费降级,甚至零成本的看剧,是短剧走红的基础大约在疫情期间,我认识了短剧,那时候记得无意中刷到一个大女主复仇的短剧解读,看得我神魂颠倒,到处找免费的,可免费的看的不全。那一晚我狠心,掏了19.9元,买了一个短剧APP的会员,把那部短剧看完。那是我第一次为短剧付费。后来好像又付过一次。大约都是十几二十那样。付出了不到一张电影票的钱但我在那个平台看了好多部短剧。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一张电影票的支出就可以兑换多部短剧的观看权限,降低了消费风险。再后来,各种短剧APP纷纷免费给大家看短剧。更加激发了人们看短剧的欲望。我身边很多人利用碎片化时间,看2-8分钟一集的短剧,既能填补通勤、排队、休息的间隙,又无需像追长剧那样投入大量的连续时间,成为打工人,中老年人消遣的最好方式之一。这种花少钱和短时间的双重低成本优势,让短剧在娱乐消费市场中占据着独特的优势。二、情绪价值精准提供,成为短剧吸引观众的核心(灵魂)经济下行的焦虑感,催生了对即时慰藉的强烈需求。短剧将逆袭、打脸、大女主、强吻等爽点密集堆砌。
如之前火爆的《我在80年代当后妈》前几十分钟就设置了十多个戏剧冲突,不到4分钟便有一次情绪爆发。这种快节奏叙事直接刺激多巴胺分泌,让观众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现实里难以实现的成就感,完成心理压力的快速释放。同时,情感类短剧填补了功利化社会中的情感空缺,其高留存率印证了大众对纯粹情感连接的渴求,有的现代短剧上来就是霸道总裁亲吻大女主的戏码;有的二人刚见面就去结婚登记,后来都过上幸福生活。不信看一下短剧下方的评论,都能笑的人停不下来,那些短剧中,什么“霸道总裁爱上绝经的我”、“自从看了短剧,出门都要带户口本,怕遇到富豪拉我去结婚登记”。等等,这很大程度说明短剧,已然成功进入一些人的首选行列。说实话很难有人不被这样上头的短剧所吸引。三、大数据的精准推算,为短剧扩张提供了强大助力短视频平台的智能推算,能精准捕捉手机用户偏好,实现“内容找人”的高效触达。而网民中70%的渗透率,以及与全国网民结构高度契合的受众分布,意味着短剧已突破圈层限制,覆盖从年轻人到老年人的广泛群体。更值得注意的是,从咪蒙团队到周星驰、央视频道的纷纷入局,既印证了行业潜力,也推动了内容生态的多元发展。
短剧的流行,本质上是经济转型期大众需求的集中投射。它以低成本门槛提供即时娱乐,用强冲突剧情实现情绪抚慰,借成熟传播渠道完成全民渗透。当经济环境尚未明朗,这种“电子榨菜”式的娱乐形态,或许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大众精神生活的重要慰藉。
看到这里,您怎么想的,一起讨论一下。
写在最后:
我们都是普通人,大部分人不是高度自律,很难不被这些即时的享受和超能力的短剧吸引。但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还是要思考一下,适时的放松和享受生活,无可厚非,但如果整日沉迷在短剧里不能自拔。就要引起反思了。那些上头的短剧,霸道总裁和普通的“我”之类的故事,现实中是绝不会出现的。
个人认为,短剧是虚幻不实的产物。我们生活在现实中,经济形势不好,更不能沉迷其中。挣钱的是演员和资本家。而我们可能不小心就成了被收割的韭菜。新闻曾报道有人竟然为看短剧消费了很多钱。辛苦挣钱不容易,看剧一定要小心。
成年人,还是要有点自律才是,偶尔看看权当消遣或者是我们普通人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