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短剧

首例S级IP改编漫剧落地,AI正重塑短剧生产线

根据统计的周榜数据,9月22日到9月28日抖音上的漫剧新增播放量超过8.3亿。其中,新增播放量在千万级的有19部。

时过半年,漫剧发展得怎么样了?

根据统计的周榜数据,9月22日到9月28日抖音上的漫剧新增播放量超过8.3亿。其中,新增播放量在千万级的有19部。

IMG_256

显然,漫剧正在抖音平台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剧目供应不断增加,播放量持续上攀。

但这种增长速度也反映出另一种市场现状:为了尽快提升产能规模,赶上这波风口红利,内容同质化、跟风爆款的问题逐渐在榜单上显化。

单纯依靠成本优势构建的竞争壁垒,其边际效应开始递减,流量和获客陷入内卷的瓶颈。这意味着,内容层面的突破是漫剧赛道维持活力的关键。

业内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风向,有部分相关方开始转向精品内容制作。

以9月底先后上线的两部AI漫剧《我的治愈系游戏》《传武》为例,短短4天内全平台播放量破千万,迅速包揽了腾讯动漫漫剧榜的前两名。

值得关注的是,这两部由与光同尘科技出品、用即梦AI进行全流程创作的漫剧,背后都站着阅文集团的S级IP:《我的治愈系游戏》改编自白金作家我会修空调同名小说,《传武》则是阅文旗下腾讯动漫超人气同名漫画的首次动画化。

站在这个角度看,抖音上的漫剧生态或许将要进入新阶段:

即梦AI提供底层技术支持,通过解决成本、效率甚至是成片分辨率等生产细节痛点,让更多影视级内容落地,进而打破同质化;精品漫剧加速涌现,填充生态的空白,拉高赛道的增长天花板;抖音平台为更多更好的内容提供流量,行业开始大浪淘沙。

一、首例S级IP影视化,被AI找到了“窍门”  

抖音里的漫剧生态变化是由案例逐渐堆出来的。

比如从来不是易事的S级IP影视化改编,不少会卡在题材落地和视觉体验难以保障的窘境里。

此次两部漫剧作为首例S级IP影视化的案例,仅看内容便能感受到,如果用传统制作模式将会多么费时费力——

都市悬疑题材的《我的治愈系游戏》讲述了失业演员韩非误入游戏《完美人生》,游戏经历与现实凶案高度重合,不得不在诡异任务中逃亡解谜;

国风玄幻题材的《传武》的背景则设定在鬼物横行的乱世,讲述了十善、十堰兄妹鬼口脱险,拜入大晋武人陈兴门下,终以武魂改天命,凭道法弑邪神的故事。

两部作品的题材都对视觉表现有高要求,很难通过常规的拍摄手法进行影视化落地。谁也无法保证,投入多大的制作才能同时达到原著粉和影视观众的标准。所以,S级IP不轻易影视化改编。

但当两部AI漫剧抬上来的时候,成片令人惊喜。

以《我的治愈系游戏》中韩非第一次进入游戏被“替死鬼”追杀的剧情为例。

灯光闪烁的阴暗过道,浮在玩家和观众眼前的关卡倒计时、警告弹窗,危险逼近却无法退出游戏的惊惧简直要从整个环境氛围中溢出来。

以为暂时安全不过两秒,主角韩非的瞳孔放大,映出已经到了不远处的“替死鬼”,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惊悚,几个人物特写和环境光影变幻的镜头流畅交错,实打实地放大了紧张感。

《传武》中也有诸多体现AI赋能题材落地有效性的剧情,比如对原著中完善的鬼怪体系进行还原。

漫剧中第一个出现的鬼物是“胀鬼”,按照设定,其是从“饿死鬼”和“撑死鬼”互相蚕食七天的尸骸上长出的新鬼,有着独特的外形和粗暴的行动方式。

从成片看,主创团队用即梦AI生成的“胀鬼”抓住了三种鬼物的不同形神,生成效果成为视觉化展现庞大世界观的点睛之笔。

IMG_260

(相关动图)

与光同尘科技的主创团队表示,制作难点聚焦于逐帧动画所需要的动态视觉效果的连贯性与细腻度,画风的稳定性,角色的一致性维持——这些都关乎观众的视觉体验。

短剧自习室了解到,主创团队在使用即梦AI进行全流程制作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两个环节:

其一是精准生图,建立包括「出场人物三视图+人物介绍+描述词资产」、「场景道具三视图+场景道具介绍+描述词资产」、「分镜的运镜景别+分镜介绍+分镜参考图」等内容资产。

其二是动态制作,即通过运镜景别和动态的描述,用确认的图片分镜生成画面动态。

就拿《传武中》主角十善看向城隍庙大门的分镜构建来说。

首先,主创团队用即梦AI生成十善的三视图,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衣着状态,细节都已经抓得很精准。

IMG_261

(即梦AI生成的三视图)

接着是场景的构建,城隍庙外的场景可以有很多种展现,为了保证全片风格的一致性,需要提前生成定调图,《传武》采用的是阴郁、荒凉的氛围画面。

IMG_262

(即梦AI生成的场景图)

把生成的资产融合起来,生成不同运镜景别的分镜图片,就可以得到备用的分镜素材。

IMG_263

(即梦AI生成的分镜图)

准备充分的资产,让观众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成熟的人物细节表现。

尤其是十善看向城隍庙大门的特写镜头,警惕、不甘等情绪表现自然生动,评论区不乏夸赞其眼神里有原著男主角那股不愿意向命运服输的劲儿。

除了在人物和场景呈现出影视级别的质量,《传武》的动态场面也做到了兼具流畅和可看性。

比如陈兴打倒胀鬼的高光剧情,无论是胀鬼倒地扬起的烟尘细节,还是陈兴站起来的动作、烈焰燃烧的特效,镜头的挪移、连接都流畅自然。

IMG_265

(相关动图)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视觉效果用传统制作模式也完全可以做出来,甚至做得更好,但所需要的人力和时间不是一个量级的,AI的辅助让制作明显轻量化。

在《我的治愈系游戏》制作过程中, 主创团队凭着简短的提示词就实现了高还原度角色与场景的构建。

比如“韩非看着头盔,口中低语,脸上带着一丝期待”这样的分镜描述,即梦AI生成了不同运镜景别的素材,角色、环境、道具的稳定性都基本过关,主要特征大多没有丢失。

从这两部漫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AI的快速进化,相比最初的作品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进化依然在持续,即梦AI上个月正式上线了图片4.0模型,其中就有一项“高度特征保持”的迭代,可以在不同创作风格下最大化保留原图细节。

IMG_266

(即梦AI生成的分镜图)

到了动态制作环节,风格也依然保持统一,成片画面并没有脱离原本的分镜设计,角色、环境、情绪都得到了不错的融合。

随着AI技术不断升级,更多的IP有了轻量化落地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在AI的加持下,前期重资产投入减少,也依然能够快速进行市场验证。那么,内容行业的巨变将加速到来。

二、AI月产能翻三倍,比肩传统动画季度产能  

S级IP的影视化,在传统制作模式下是一条昂贵而漫长的征途。

以《诡秘之主》为例,其近来热度飙升,以制作精良的画质出圈,IMDb首播开分9.3,第六集斩获IMDb7月末全球动漫周榜TOP3。

根据公开报道,《诡秘之主》平均一分钟近千张原画,单集原画量最高达到2.6万张。这背后无疑凝聚着巨大的工作量和高昂的成本投入,足以让大部分制作方望而却步。

短剧平台魔方负责人易总去年接受短剧自习室采访时透露,便宜的动漫短剧一分钟的成本可能需要三五万元,质量对标国漫的动漫短剧一分钟成本能去到十几万。

也就是说,传统制作模式下,分镜绘制、场景搭建等环节依赖专业团队,部分高质量的动画作品在前期制作就需要投入百万。同时,人工手绘制作的原画或视频素材不方便随时修改,一旦返工就会产生成本消耗。

这就是传统动画往往以“年番”的形式规划的原因。制作周期动辄按年计算,让无数优质IP的影视化进程步履维艰。

即便是《诡秘之主》这样的大热IP,七部动画也得规划十年之久,足以让部分观众从青年追到中年了。

IMG_270

(图源:BB姬)

因此,发展不过一年就改变了成本结构的AI,被视为内容制作的新引擎。

此前短剧自习室了解到,即便从零开始做一部AI漫剧,每分钟大多在2000元-5000元不等。

更重要的是AI加持下的生产团队轻量化,内容创作行业从业门槛进一步降低。

短剧自习室报道过,《我的治愈系游戏》《传武》均以年轻导演为核心组建7人创作小组,作为项目全部生产力量,成员中还包含应届毕业生。

据悉,单部漫剧约有40-90集,单集1.5分钟,一个月可以完成角色资产建设和1-3集的内容,月产能在30分钟左右,相当于传统动画制作一个季度的产能。

显然,对比画师手工绘图、动画师逐帧制作,「AI生成图片和运镜+人工微调」的模式正在快速推高产能。

效率上来了,漫剧的制作周期也随之缩短。比如,与光同尘科技用即梦AI进行全流程制作,在两个月内上线了三部精品漫剧,包括一部原创作品和两部S级IP改编作品。

而在呈现效果上,AI漫剧目前还无法做到全片细节都有影视级别呈现,但整体上已经能够对标某些影视项目。

比如《传武》中,十善、十堰兄妹初登场时,样貌仿佛建模,就有观众乍一看以为是新出的动漫番剧。

从这个层面来说,即梦AI做影视级内容是认真的,从其技术迭代路径也可见一斑。

短剧自习室注意到,即梦AI在官宣图片4.0模型之际,特地提及了对分辨率的升级,最高可支持4K分辨率生成。

当前,很多AI内容的画面精度问题被长期诟病,难以满足影视级画质要求。所以,即梦AI此举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影视化壁垒,让AI内容也有机会在影视级设备、平台上呈现。

IMG_272

(图源:即梦AI)

另一个痛点是一致性。

AI内容的生成流程相对割裂——这使得AI制作更加灵活、高效,却也是部分AI内容很难做到全片风格统一、甚至角色崩坏的重要原因。

为了尽量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我的治愈系游戏》《传武》的主创团队在项目初期就利用即梦AI生成设想风格的图片,进而确定了全剧的画风。

IMG_273

(即梦AI生成的定调图)

可以说,以即梦AI为代表的AI工具持续进化,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创作领域的技术平权。最直观的体现便是专业创作门槛逐渐下降,中小内容机构甚至是粉丝群体的个人,都有机会在AI时代创作出优质内容。

《我的治愈系游戏》《传武》这两部漫剧的出现,便是这个时代红利的体现,是AI技术进步的受益者——S级IP的影视化只需要一个7人组成的轻巧团队,并且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做到不错的视觉呈现,这在过去很难想象。

所以,对于内容机构而言,AI赋能解放了生产力,让中小团队有机会也有能力承接大IP的制作。更进一步看,高性价比地越过了题材落地的视觉壁垒后,IP的影视化产能或将大幅提升。

作为都市悬疑题材的漫剧,《我的治愈系游戏》涉及到多个场景转换,包括游戏场地的公寓、发生追逐战的楼梯间、主角在游戏内外的住所、触发NPC交互的场景等等。

从主创团队提供的场景资产来看,风格基本保持了一致,不同场景的笔触差异在可接受范围,甚至有部分场景设计为剧情的惊悚氛围增色不少。

IMG_274

(即梦AI生成的场景图)

在细节上,AI角色甚至开始展现出“演技”。

尽管还有AI感,给出的反应也是程式化的,但不可否认,部分剧情已经能够让观众看到连贯且适配剧情的表情变化。

比如,韩非在拿到《完美人生》游戏前与傅生的一段“对手戏”:韩非手插兜挑选游戏演出了百无聊赖的感觉,聊到人被辞退、节目遭停播时的笑容充满无奈,而老板傅生一边忙活、一边不抬头地搭话也有了点“活人感”。

从镜头角度来看,《我的治愈系游戏》也可圈可点。

其中有一段剧情是韩非对游戏起疑,打开冰箱查看食材,就用上了传统影视中惯用的氛围营造手法,在几个镜头间转换多个视角,包括从冰箱看韩非的窥视感、随着韩非解开袋子查看的第一视角、眼看着老人悄悄接近韩非的第三视角等,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剧情。

此外,韩非接受审讯时的记忆闪回也有很自然的视觉表现,是很难得达到影视级别连贯性的AI内容。

而对于粉丝群体来说,AI的出现让创作不再遥不可及。

还原了角色和场景的《传武》,也算得上一部“粉丝力作”——导演是原著粉,借助即梦AI做出了自己心里的“传武”,让想象中的场景变成动态的剧集。

站在这个角度来说,AI赋能的是更多IP落地的更广泛的可能性。

在未来更成熟的AI时代,谁都有机会创作出自己心里的“传武/治愈系”。即便是非专业的创作者,也无需精通绘画或动画,仅需通过“提示词+参考图”就可以完成,甚至进一步实现商业化

AI对专业创作者的加持可能更加明显,在把分镜初稿、基础场景生成等重复性工作交给AI后,有了更多时间聚焦创意策划、剧情打磨等核心环节,得以兼顾内容质量和创作效率。

如此看来,AI工具们不仅提供技术支持,更推动了AIGC生态的精品化升级。

就像在近来陆续上线的AI精品漫剧制作中,即梦AI在影视级别内容生成方面的表现,验证了技术的可行和市场的反馈,让行业对更多影视级AI内容涌现有了信心和期待。

同时,AI支持悬疑、三幻等题材的高难度视觉化呈现,有利于打破短剧行业的同质化困境,与IP方形成合力,加速IP的视觉转化与商业价值延伸。

毋庸置疑,AI与内容行业“共生进化”,《我的治愈系游戏》《传武》热播正是全流程AI在S级IP改编中的价值体现。

在这两部漫剧中,即梦AI既解决了传统制作模式需要耗费巨大人力、效率低下的痛点,又在视觉质量上呈现影视级别颠覆。

更值得关注的是,AI的能力仍然在进步,远未触及天花板,意味着内容质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从这个层面来说,以即梦AI为代表的AI工具们在未来能做的还有很多——

比如,通过技术迭代来拓宽内容想象力的边界。

这将从根上改变漫剧低质的偏见,未来满足“院线级短片”的制作需求并非不可能。

再比如,通过技术赋能来促成良性循环的AI内容生态。

AI工具对短剧与动画行业的助力,扎根在创作全流程里,每一步都瞄准行业真正的生产痛点。比如即梦AI升级的4K分辨率,让短剧、动画内容有资格对接影视级播放场景,为行业拓宽内容输出边界。

当AI工具解决的问题能够落到点上,其工具属性就能更精准地打破短剧、动画行业高成本、长周期、高技术门槛的束缚,实现轻量化创作、高质量输出的行业诉求,一个自驱、完整的AI内容生态也就水到渠成。

综上,工具的价值终将超越工具本身。当创作的门槛被技术打下来,每一个好故事都有机会被看见,每一个创作者都有机会做出自己心里的那个故事。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