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短剧行业是一场人人都在讨论的「淘金热」。2025 年,这场热潮的中心,正在指向郑州。
动身前往郑州之前,我对短剧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社交媒体上那些充满争议的标签和惊人的财富神话里。
「竖店」的声名鹊起、500 亿的市场规模、每天 80 个剧组同时开机……关于郑州和短剧,我已经听到了太多令人兴奋的数字和标签。
但喧嚣之下,一个更核心的问题值得探究:在郑州,短剧到底正在发生什么?
在郑州的三天,穿梭于大会的各个论坛,与形形色色的创作者、平台方交流之后,我所看到的,远比那些标签要生动得多。
在这里,我看到的不再是零散的淘金者故事,而是一座城市、与一个新兴产业,如何共同完成一次升级。
这背后,既有郑州这座城市「ALL IN」的决心,也反映出整个短剧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从野蛮生长到寻求秩序的「成人礼」。
01
「竖店」崛起
郑州能成为「竖店」,有一笔划算的经济账。
在 2025 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郑州市长庄建球在推介中给出的数据很有说服力:在郑州拍摄,成本能比一线城市低 30%-40%,投资回报周期则能缩短 3-6 个月。对于短剧这个追求「短、平、快」的行业而言,这个优势很难让人拒绝。
产业集聚效应已经显现。现在的郑州,已经拥有包括金水区大志影视基地在内的 15 家成规模的影视基地,总取景面积超过 16 万平方米,每天承载着约 80 个剧组同时拍摄。
这背后,是 800 多家企业和近 4 万名从业者组成的庞大生态。
但如果仅仅是成本低,郑州可能不过是一个「横店平替」。它真正的重点,是自上而下、决心十足的资源倾斜。
从计划设立 1 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到推动「微短剧+」融合,将「黄帝故里、少林功夫」等独特文化 IP 向创作者开放,郑州拿出的,是一份具有诚意的「城市合伙人」计划。这种由政府主导的资源整合与方向指引,为产业的启动提供了强大的发动机。
这种自上而下的决心,正迅速转化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建设热潮,其显著的特征,便是对城市闲置空间的创造性「盘活」。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位于郑州机场附近的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这片占地近 17000 平方米的场地,前身是一个闲置商场。2023 年,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捕捉到短剧赛道的机遇,斥资超千万将其改造。
如今,这里已变身为一个拥有家庭、医院、办公室、法院等 20 多个高频场景的一站式拍摄基地,极大避免了剧组为转换场景而耗费的时间与金钱成本。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官方数据显示,该基地日均接待剧组十余个,一部短剧最快 3 至 5 天即可杀青,自运营以来已累计拍摄超过 650 部作品,并成功吸引了上下游 30 余家相关企业落户。
郑州的政策明确鼓励各区县因地制宜,利用古建旧厂、闲置楼宇等场所,培育功能完善的拍摄基地。
大型企业也迅速入局。9 月上旬,地产巨头绿地集团成立了「剧引力」短剧基地,计划将其在郑州的多个地标项目、商业综合体乃至小镇,通过场景化改造,打造成一个每年可承载超 1000 部短剧拍摄的庞大矩阵。
02
从「爽感」到「质感」
当人、钱、物都开始向郑州聚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浮出水面: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定义这个行业的未来?
「精品化」是所有人的答案,但究竟什么是精品?这场大会给出了一些不同于以往「卷成本、卷制作」的答案。
2025 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红果短剧果燃计划播出伙伴项目正式启动,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作为短剧领域的领头羊,红果短剧在积极推动微短剧精品化。
在 2025 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表示今年来,依托果燃计划,已经累计立项 82 部短剧,目前上线播出近 30 部作品,涵盖非遗、普法、反诈、公益、年代励志等 10 多个主题。
在大会上,红果短剧还启动了「果燃计划」播出伙伴项目,首批面向全国 14 家主流媒体播出精品短剧内容,通过「优质内容共推、大小屏联动」的深度合作,推动精品短剧从「破圈」走向「长效」。
一个鲜活的故事则来自新锐厂牌「熊和兔」,始人熊巍将其创作理念的形成归功于一次标志性的「失败」与「复活」。
他分享道,团队的首部竖屏短剧《步步深陷》因其「女性悬疑复仇」的类型在当时追求「爽感」的市场中显得格格不入,上线后数据堪称「雪崩」。
这次惨痛的经历曾一度让团队质疑创作者的直觉。不过,数月后,该剧凭借口碑意外「复活」,并成为行业内的精品案例。
这次「过山车式」的市场反馈,让熊和兔坚定了一个反主流的核心理念:创作不应仅仅是追逐「观众喜欢看什么」,而是要通过持续的类型创新去「让观众进化」。
熊巍认为,简单的复制爆款只会被行业快速迭代和超越,只有「不断推翻自己」,才能维持长久的竞争力。
基于此,「熊和兔」确立了以精品创新为核心的厂牌战略。他们追求的不是量产,而是通过打造独特作品来建立粉丝对「熊和兔」这一厂牌的期待,这比单纯的作品营销更具价值。
在熊巍看来,这种坚持会催生出真正的「影迷文化」,让市场摆脱简单的重复刺激,走向百花齐放,最终通过垂直细分的方式将整个产业做大。
这个观点,实际上触及了「精品化」的本质,关乎内容价值取向。
关于精品化,「动漫社」创始人汤明明则提出了一个「真、善、美」的演进框架:早期短剧满足用户直接的欲望(真),而精品化,则是行业走向讲述更动人、更具共鸣的故事(善与美)的必然过程 。
她提到,短剧早期的成功源于「真」——对用户最直接欲望的满足,甚至包括「想看点擦边」的真实需求。
市场的成熟则必然推动行业走向「善」的阶段,因为「恨是可以传播的,但爱可以传播更久」 。制作更能引发情感共鸣的「爱」的内容,需要的是剧本、表演、导演等环节构成的「系统化学的能力」 。
她也建议创业者不要盲目追求「投资的规模化」,因为成功的百万级项目背后是强大的专业体系,而非单纯的资本 。
「行业内所有挣钱的人都是内行挣外行的钱」,而真正的「内行」,是在投资前就已想清楚商业模式的人,而不是抱着「我们先做出来再看」的天真想法 。
在这个框架下,「精品」的标尺不再仅仅是投资额,而是故事的创新度、情感的浓度和价值观的引领性。当钱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创作者的直觉和勇气,将成为新的、更稀缺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行业内部也在讨论着一套全新的「叙事语法」。在「主创者的思考:短剧创作的趋势与品质升级」论坛上,科班出身的导演杨盛熙提出,传统影视创作者必须「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并抛出观点:短剧的叙事核心是「重复节拍」,而非传统影视所追求的「人物弧光」 。他认为,短剧是人类叙事史上第一次,单靠「情绪」就能支撑120分钟体量的艺术形式 。
《一品布衣》的制片人余帅则反驳,他们这部数百万字网文改编的爆款,恰恰给很多重要角色做了「人物弧光」,并且大受观众欢迎 。
短剧真正的魅力,可能在于「人物关系的分钟级变化」 。这种变化的不断重复,既可以形成杨导所说的「重复节拍」,在足够长的篇幅里,也能累积成余帅所说的「人物弧光」 。
而从长剧领域转来的编剧雷博(《小港湾》编剧),则道出了另一个关键点。
他提到,长剧的创作周期动辄两三年,对观众的体察是「滞后的」,而短剧的高迭代率,恰恰给了创作者一个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机会。
短剧的精品化之路,必然是从单纯的「情绪表达」,到传递「真挚情感」,最终实现「价值表达」的层层递进 。
03
告别「草莽」之后
当个体创作的讨论走向深入,行业的未来,最终取决于能否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生态。论坛上,大家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当前生态的几大「痛点」,这也是行业「成人礼」中必须经历的阵痛。
首先是摇摇欲坠的「基础设施」。
盗版和抄袭问题被反复提及,红果短剧安全负责人奚凌然指出,盗版已通过视频平台、搜索引擎、网盘等多种渠道蔓延,维权成本与盗版成本完全不成正比。
为此,平台方正在建立「平台投诉+行政投诉+司法诉讼」的三位一体打击方案。
同时,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了巨大的信息差,一位嘉宾提到曾遇到过简历丰富、现场却连焦都对不上的摄影师,这种「简历造假」的乱象,真实地反映出出品方面临的人才筛选困境。
不过,正是这种对问题的集体焦虑,催生了对未来的新想象。
国家广电总局的官员明确提出,要以动画微短剧为契机,激发大众参与,让短剧创作像摄影艺术一样,成为「百姓文化生活的常态」。
实现这一愿景的核心,正是 AI。
中文在线 AI 动漫部总经理清风谈到,漫剧的窗口期正在当下,其业务线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验证了市场的强劲需求,不仅在短视频平台持续霸榜,在长视频平台也同样表现出色,作品如《我在诡秘世界玩嗨了》等已获得数千万乃至过亿的播放量。
AI 对生产流程的颠覆性重塑是其核心优势所在。中文在线的数据显示,AI 能将传统动漫短剧多达 11 个的制作环节,暴力压缩至仅需「编导、AI 生成、后期」3 个核心环节,实现了生产模式的彻底变革。
这一变革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产能的指数级增长,月度产能从此前的几百分钟跃升至超过 1300 分钟。更关键的是,它极大地降低了商业试错的成本和周期,过去需要投入巨大资源、耗时数十周才能验证一个项目,如今的商测成本可缩短至一两万元,周期仅需几周。
这种效率革命也带来了「创作的平权」。据清风介绍,过去需要 5 年以上经验的岗位,如今借助 AI 工具,仅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甚至应届生也能参与核心内容生产,极大地拓宽了人才池。
同时,AI 的另一大价值在于其强大的跨国界传播能力。通过 AI,团队可以高效地为不同地区市场适配偏好的画风,例如为北美市场生成「美漫」风格,或为新加坡的 Mewatch 等平台提供内容,从根源上解决了内容出海的本土化难题。
最终,技术的赋能需要通过商业变现形成闭环。中文在线已经构建了一个覆盖海内外的多元发行矩阵,包括自有的 Flare Flow、UniReel 等平台,以及在 YouTube、TikTok 等公域的布局,并针对日韩、东南亚、北美等不同市场采取差异化策略。
清风表示,公司对整个产业链(从 IP、制作到运营、变现)的合作都持开放态度,他还在演讲中谈到,合作达人单条内容分账超 6 万、制作团队单月分账超 40 万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到,该赛道的商业潜力已经成熟。
抖音集团也宣布,向创作者开放超过 6 万部番茄小说原创网文 IP 进行改编,从源头解决了版权和故事来源的痛点。
当然,行业对此也保持着清醒,有创作者指出,当前许多 AI 作品只是缺乏影视语言的「内容搬运」,而 AI 也永远无法替代真正的艺术家。
从「因为穷」的求生本能,到「让观众进化」的创作自觉;从「重复节拍」的讨论,到拥抱 AI 和全球化的广阔未来;从解决版权、人才标准等基础问题,到拥抱全球化和 AI 等未来趋势,短剧行业接下来的关键就在于,谁能率先建立或融入一个更高效、更公平、更具前瞻性的生态系统,谁才能在下半场的角逐中,赢得最终的胜利。
而短剧的郑州时刻,发生的不是一场因为成本洼地而引发的短暂狂欢,而是一些更深刻、更具结构性的变化。
在郑州,至少有关于短剧的三件事正在同时发生:一座城市的产业雄心正在被激活,一套新的内容创作方法论正在被重塑,以及一个行业的未来,正在被 AI 等技术改写。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 (ID:geekpark),作者:连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