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速度一加速”理论为分析微短剧的文化症候与快感制造机制提供了研究视角。微短剧以高密度叙事、模块化结构和适配媒介打造“速度美学”,满足碎片化观影需求并工业化生产爽感。然而,算法驱动的“加速暴力〞通过争夺注意力与快感吞噬,会导致观众主体性异化、文化体力耗竭及精神空虚化,形成“爽”与“不爽”的循环。创作者应突破套路化生产,提升文化深度,平衡感官消费与社会价值,避免微短剧沦为竞速逻辑下的精神麻醉剂。
一、引言
在加速社会下,个人的生活时间被不断挤压,人们对时间和规范的感知也随之改变,逐渐寻求适应社会加速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当“永久在线”的媒介生态重构了人类感知体系,微短剧作为数字时代的症候性文化样本,成为影视艺术为适应观众碎片化时间而对叙事结构进行自我调适的产物。
这种新型影像形态通过三重时空适配机制完成对加速社会的回应:首先,在物理时间维度,5-10分钟的剧集长度精准契合通勤、候餐等间隙化场景,将影视消费嵌入都市生活的时空褶皱;其次,在心理时间层面,高密度情节编排形成叙事加速度,通过“开端一冲突一反转”的压缩结构,实现单位时间“爽点”“爆点〞的最大化输出;最后,在媒介时间层面,坚屏形态与短视频平台的无缝街接,使观看行为消弭于信息流瀑布,构建起“滑动刷剧”的沉浸体验。这种 “速度美学” 的建构,将日常时间碎片转化为了可量化的注意力经济单元。本文试图在 “速度一加速”社会批判理论视角下,围绕微短剧的叙事策略与话语表达,解蔽其背后 “爽”的快感机制,并从受众体验出发,指出其所遮蔽的社会性精神空虚。
二、“速度—加速”视角下微短剧的主体异化
媒介形态的嬗变催生了全新的感知方式,这种高速流动的状态将人类的生活推向了维利里奥所预言的 “竞速生存”。
德国学者哈尔特缪特• 罗萨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中提出,加速社会中的人们犹如生活在光滑的斜坡之上,需要不断加速才能顺利完成日常事务。与之相对应,人们的观影和娱乐时间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速度重塑了我们观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越来越习惯于 “加速”。微短剧的出现,正是这种 “加速” 趋势在影视文化领域的体现。它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倍速播放,而是通过紧凑的情节、密集的沖突和反转,将“内容加速”推向极致,使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强度情感刺激。然而,这种加速狂欢背后潜藏着深层的现代性危机:个体不仅承受着“时间异化”带来的生存困境,更在加速漩涡中经历着认知能力的降维。
三、“解蔽—遮蔽”逻辑下微短剧的快感悖论
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建构了一套以 “爽” 为核心的工业化快感生产体系。这种“爽” 不仅是欲望的即时满足,更折射出现代人对生存困境的本体性反思—观众在感官消费的表象下,潜藏着对生命意义与主体异化的追问。
解蔽微短剧“爽点”制造的内在逻辑与机理,需要从叙事压缩、感官刺激、情感共鸣等多视角切入。
以微短剧为代表的“速食文化”现象实为加速社会的精神缩影。极致的“爽感”虽带来瞬时愉悦,却因感官过载异化为精神负担,“爽”的体验最终催生了更多的“不爽”。这种二元对立的情感张力非但未能消解,反而在反复的“满足—匮乏”循环中不断自我强化,现实生活的结构性压抑催生了虚拟快感的补偿性需求,微短剧也因此成为“爽”与“不爽”的情感闭环。
四、解蔽:微短剧“爽点”的制造机制
本文将以此叙事理论为基础,解蔽微短剧中“爽点”产生的内在机理。
(一)叙事架构:密集冲突激发即时爽感
受众的叙事消费需求呈现出典型的“加速审美”特征:对叙事节奏、戏剧张力、信息密度及情绪刺激的感受阈值不断提高。
1. 快节奏叙事:单位时间内的爽感最大化。剧作大师罗伯特·麦基在著作《人物》中对情节驱动推进故事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情节驱动模式更加注重人物的外在欲望,故事的发展主要受到偶然性和突发性的外在事件影响。
2. 标签化人设:符号角色降低共情门槛。微短剧通过移植网文“爽点”模板,打造多重“带感”人设,在视听场域中完成了对网文爽感范式的跨媒介转译。
3. 概念化场景:去时空化加速情绪沉浸。微短剧中的剧集开篇和新场景、新情节解锁,都减少了单独交代故事环境和背景的细节信息镜头,而是通过画面人物前后景、对白或内心独白为观众提供线索,形成与人物身份、社会关系及核心情节冲突强关联的符号。
(二)结构操控:双维模块构建爽感张力
在叙事结构层面具体体现在:以模块拼贴实现叙事节奏的精准掌控;通过视点折叠制造信息差与认知反转,在极短时间内形成戏剧性落差。
1.模块化叙事:任务单元固化刺激节奏。微短剧打破了传统叙事中“冲突酝酿”和“冲突爆发”之间的漫长过程,将其折叠为“直给式”任务单元,创造出“6 秒立人设—15 秒转折—10 秒留悬念”的标准化生产模板,以提供“即时反馈”。
2.折叠化视点:双重视角制造落差振幅。在高密度叙事下,微短剧通过压缩事件描述、高频反转和视点切换来提升叙事速度,以精简并平衡核心情节。
五、遮蔽:微短剧“不爽”的深层体验
微短剧的快感生产机制一方面揭示了现代人在竞速社会中“时间匮乏”的焦虑状态,为观众反思自身问题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它也通过不断制造爽感,让观众陷入对快感的依赖,遮蔽了更深层次的“不爽”。
(一)快感生产:无中辍成瘾的依赖性塑造
当观众仅能从微短剧中获取快感,而无法感知其他内容时,这种单一的情感体验逐渐削弱了他们对复杂现实的认知与应对能力。长此以往,容易陷入一种情感贫瘠的状态,难以从生活中获得真正的满足与成长。
(二)快感分配:文化体力的加速“吞噬”
“加速暴力”迎合了这种社会现象,既制造快感饥渴,又持续消解快感的有效性。在永不停歇的刺激循环中,深刻的情感体验被扁平化为转瞬即逝的神经冲动,最终将社会集体推向“情绪荒漠”。
(三)快感消费:竞速陷阱下的精神空虚化
付费机制的设计更是精妙地操控着观众心理:当剧情悬念达到峰值时,付费提示适时弹出,将情感期待直接转化为消费冲动。这种“快感—付费—快感”的闭环虽带来即时满足,实则制造更深层的精神危机——用消费快感麻痹现实焦虑,最终陷入“观看时兴奋,结束后空虚”的精神困境。这不仅助长了非理性消费,更消解了艺术本应具有的精神滋养功能。
六、结语
本文通过揭示微短剧快感“解蔽”与“遮蔽”的内在逻辑,透过微短剧“爽” 的表象,洞察其所掩盖和遮蔽的 “不爽”本质,探析了在快感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中存在的悖论。微短剧的爽感一方面为观众提供了逃离现实压力的出口,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观众的“无中辍成瘾” 和文化体力的消耗,最终导致精神的空虚化。这种快感与空虚的循环,正是现代竞速社会下精神危机的体现。面对微短剧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保持独立清醒的批判性思考,对其良性愿景进行呼唤,期待尽早摆脱“唯爽不快”的陷阱。创作者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积极探索微短剧的创新路径,突破套路化的快感生产模式,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构建健康向上的微短剧生态。只有这样,微短剧才能真正成为数字时代文化发展中的一股积极力量,而不是沦为加速社会下精神空虚的“帮凶”。
论文信息
本文编译自《青年记者》,网络首发于2025年7月,作者周敏、李鎏锴,全文见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