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短剧圈的风,刮得越来越玄幻。
上一阵还在比谁的“总裁更霸道”“复仇更爽快”,转眼间,男频内容悄然崛起,带着一股浓烈的AI味道,和“必须飞升”的野心。
真人短剧的赛道,已经厮杀得血流成河,AI动态漫却毫不犹豫的加入战场、杀到台前,一边省钱、一边爆量。
从市场表现来看,它真可能成为新的风口。
短剧的底层逻辑一直很简单——低成本、高频次、快变现。
可男频题材天然吃亏。
修仙、玄幻、重生、异界,动不动就是“万丈灵气翻涌”“天雷劈体重修”,你用真人拍一个飞剑,五毛特效都嫌贵。
观众不傻,他们要的不是剧情逻辑,而是爽感和视觉冲击。
于是,真人短剧的“修仙”看着像乡村跳大神,动辄穿着汉服在荒地里比划灵气,既尴尬又昂贵。
AI漫剧的崛起,正好砸中这个缺口。
它不靠演员、不靠取景、不靠团队,一套算法、几张图,就能撑起一部剧。
过去动画要做三个月,现在三天出样,周期被AI压得服服帖帖。
当然,最关键的是——观众还真买单。
2025年上半年,漫剧流水翻12倍,日均GMV破千万,这在内容行业几乎是神迹。
爆款动态漫《全民诡异:开局掌握零元购》播放量破2.7亿,《欧皇重生:荒古圣体签到就送?》也轻松1.5亿。
它们都有个共性:极度“男性幻想”,极度视觉刺激,极度AI生成。
人设、台词、节奏全是数据模型算出来的,观众不需要逻辑,只需要热血。
需要注意的是,AI动态漫,不是简单地“替代真人拍摄”,它是另一种叙事语言的诞生。
在真人短剧的“烟火现实主义”之外,它提供了一种“虚拟逃避主义”的出口。
你无法修仙,但AI能让你在十秒内飞升;
你没法报仇雪恨,但AI能让你穿越归来、吊打一切。
对于男频用户,这种视觉暴力与逻辑极端,恰好击中了他们在现实中失语的那部分欲望。
这就是短剧的新魔力——算法比编剧更懂观众。
但AI动态漫之所以真能起飞,不只是观众“贪爽”,更是因为三股力量在合力推它上天。
第一股力量,是政策的松绑。
广电总局不但没一刀切,反而点名肯定了动画微短剧的“积极作用”,甚至称它是AI赋能内容创作的“试验田”。
一句“试验田”,分量极重。
这意味着,AI动态漫不是边缘产品,而是政策认可的创新样本。
可以想象,只要行业不乱来,管控尺度会更宽,这也给了平台极大的想象空间。
第二股力量,是平台的押注。
抖音搞“番茄IP授权改编”,快手上新“灵感·新纪元AIGC创投计划”,B站更干脆,拿出80%的分成比例,扶持UP主和动画短剧公司。
这不只是内容生态建设,而是一次资本层面的资源倾斜。
短剧曾是草台班子干出来的野路子,现在是巨头亲自下场推的战略品类。
当然,一切还是背后的利益使然。
第三股力量,是技术的临界。
AI模型终于过了“能看”的阶段,进入“能卖”的阶段。
人物表情不再像僵尸,打斗镜头也能流畅切换,配音、字幕、动作全自动生成。
如今,一部剧,AI能顶五个岗位。
这意味着,成本从几十万变几千,周期从几月变几天,收益却没缩水。
资本当然最爱这种模式——低投入、高产出、可规模并可批量复制,别料什么艺术和思想高度,能圈钱就是王道,这一直不都是你国的商业逻辑么?
这背后更深的逻辑,是男频内容的结构性逆转。
过去,短剧的主战场几乎被“女频爽剧”垄断:霸总、虐恋、重生、复仇。情绪浓、节奏快、剧情狗血,女性用户贡献了大部分付费收入。
但男频市场一直潜伏着。
男人不是不看短剧,只是没找到合适的形式。
真人演的“修仙”太假,低成本的“逆袭”太土,直到AI动态漫出现,它让幻想重归可信。
AI动态漫的机会,不仅在“成本低”,更在“想象力无上限”。
真人拍戏受重力约束,AI画面能让天地崩塌、时空逆转;真人演员要休息,AI人物24小时不停产;真人剧靠导演理解剧本,AI靠算法理解数据。
当AIGC能在视觉层面“无限放大爽点”,那种“神级开局”“无敌天命”的剧情,就有了真正的呈现空间。它既满足了观众的幻想,也符合资本的计算。
当然,所有风口都有代价。
AI动态漫的繁荣,也意味着创作逻辑被彻底数据化。
剧情模板、角色模型、特效设定,都在逐渐趋同。
未来你可能会发现,十部AI漫剧有八部,讲的都是“废柴觉醒”“重生复仇”“签到系统”,创作看似丰富,其实更单一。
技术在赋能,也在异化,它削弱了创作者的独立性,让算法决定叙事。
但短剧行业从来就不在乎“艺术”,它要的是流量与变现。
所以与其担心同质化,不如承认AI动态漫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它让内容制作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进入“算法流水线”。谁掌握模型、谁拥有版权、谁能跑通变现,谁就能垄断未来的“虚拟短剧市场”。
未来两年,预计市场会看到,越来越多制作公司和漫画团队,集体转型做AI漫剧。
它可能成为男频题材的标准形态,就像短剧成了快消影视的标准形态一样。
确切的说,这不是“风口”,而是“升级”。
当“AI+短剧”从技术实验变成内容主流,它不只是行业转型,更是一场叙事文明的重塑。
在这个新世界里,故事不再靠人写,人也不再是故事的中心。
算法取代创作,模型取代表演,连想象力都交给机器计算。
而观众依旧刷着屏幕,心满意足地以为,自己在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