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和企业

每天开机100部,从业人员3万+!微短剧如何成为城市竞争新赛道?

2027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000亿元。这一新兴市场的迅猛增长,正引发多个城市的产业布局竞赛。

2027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000亿元。这一新兴市场的迅猛增长,正引发多个城市的产业布局竞赛。

在这场争夺微短剧产业主导权的竞争中,西安和郑州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西安立志打造“短剧之都”,郑州则目标在2027年建成“创作之都”。两座城市凭借自身优势展开激烈竞争,形成了一场备受瞩目的“镐郑争锋”产业竞争格局。

1

西安占据先发优势

产业生态日趋完善

西安在微短剧领域的布局起步较早,2023年8月,微短剧《无双》的突然上线成功成为行业标志性事件。该剧在小程序平台播出仅8天,投流消耗便超1亿元,创下男性频道微短剧的业绩新高。

凭借这一成功案例的带动,西安迅速集聚起完善的产业生态。数据显示,目前西安拥有600余家短剧公司。在全国微短剧作品中,每100部就有60部诞生于西安,其作品承制数量与爆款作品产出量均位居全国首位。

西安的产业优势在多个维度得以体现。在西咸新区,已汇聚了600多家影视公司,打造出3万平方米、共计270个的专业拍摄场景。从内容类型而言,西安的制作公司涵盖了从男性频道的打脸反转剧情、女性频道的情感表达内容,到微短剧出海等全品类内容,彰显出全面的制作能力。

IMG_257

2024年,陕西省广播电视局发布了《关于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及《“微短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在两年内培育15家领军企业、推出200部精品微短剧的发展目标。

人才培育成为西安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西安多家企业与区内高校构建了合作关系,西安交通大学与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携手成立全国微短剧研究与评价基地;陕西繁星剧影微短剧专项基金正式设立,计划规模达5000万元,首期投入2000万元,专门用于培育专业微短剧人才;丰行等12家企业与西京学院联合组建微短剧人才培养基地。这些举措为西安微短剧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和创新活力。

2

郑州加速追赶

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郑州作为微短剧领域的后起之秀,正以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追赶西安。数据表明,郑州微短剧年度拍摄数量已跃居全国第二,从业人员规模超过3万人。全市微短剧制作企业多达820余家,较2023年增长了29.3%;从业人员规模相较于2023年增长了5倍;市场规模达到23亿元,同比增长27.4%。其中,有19家企业市场规模达1000万元以上,3家企业市场规模突破亿元。

郑州的产业优势主要体现在区位和成本两方面。以郑州为中心的“12345”高铁出行圈,构建起了1小时覆盖省辖市、2小时连通周边省会城市及京津冀、3小时通达长三角、4小时通达成渝地区、5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的便捷交通网络。这一区位优势,让郑州能够迅速汇聚北京的导演、上海的编剧、成都的演员等全国优质创作资源。

同时,郑州的制作成本相比一线城市低30%至40%,单部100集微短剧的成本可控制在30万元至80万元,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至3至6个月。

郑州市政府积极推动微短剧产业发展,出台了《郑州市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方案提出,要培育一批微短剧拍摄基地,重点打造1-2个具备影响力的微短剧全产业链基地,积极扶持10家以上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微短剧制作、发行企业。

计划到2027年,全市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元,同时创作推出50部左右具有引领作用和创新价值的精品佳作,进一步彰显“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形象。

目前,郑州已建成15家拍摄基地,例如航空港区的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金水区的大志影视基地等,总面积逾16万平方米,日均开机短剧约100部。河南所具备的人口优势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其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数量位居全国首位,许昌鄢陵更是为全国影视行业输送了80%的灯光师。

3

行业面临转型升级

多城市加入竞争格局

微短剧行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4亿元,预计2025年将超过680亿元,到2027年则会突破1000亿元。去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首次超越电影票房规模,用户数量高达6.62亿人。

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监管层面也开始强化规范。自2024年底以来,监管部门密集发布治理通知,要求短剧避免宣扬拜金、炫富等不良价值观。部分平台因违规被通报,且下架了上百部短剧。

IMG_260

除西安和郑州外,其他城市也陆续投身微短剧产业竞争。北京、上海作为产业“主脑”,汇聚头部平台与资本,把控核心风向;川渝地区凭借独特文化底蕴,成为“文旅微短剧”赛道的佼佼者;广深则依托地缘与供应链优势,稳居企业“出海前站”。深圳颁布了《深圳市促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优秀微短剧剧本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对在深圳取景拍摄并展现城市形象的作品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

行业商业模式同样面临着优化需求。东吴证券分析表明,短剧的核心商业模式是依靠买量投放来吸引用户,借助“按集付费”这种具有成瘾性的设计实现变现。然而,随着用户红利逐渐见顶,获客成本不断攀升,行业需要向精细化运营和提升内容质量的方向转型。

《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产业将达成运营流程标准化、监管防控机制前置化、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化以及技术应用场景多元化的目标,逐步告别野蛮生长的状态,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西安与郑州在微短剧行业的角逐,映射出城市产业转型的全新路径。两座城市均期望借助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经济增添新的活力。然而,在发展进程中,它们都需应对规模拓展与精品打造、短期盈利与长期生态之间的平衡难题。这场“霸总”之争,不仅关乎两座城市的产业定位,更会对中国微短剧行业的整体格局和发展走向产生影响。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