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过60天的连绵雨季里,2025年10月21日,西安的雨,难得停了一天。
也在这一天,短剧《我的情人是哥哥》也迎来了自己的开机仪式。
(△ 短剧《我的情人是哥哥》主创团队合影)
“天气赏光,看来是个好兆头。”导演田逸飞在现场笑着说。
据悉,这部短剧由叶底藏花(西安)文化传媒(以下简称叶底藏花)原创制作,东扩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与海南还是少年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参与联合出品,是一部讲述两代人的爱恨情仇、人性罪恶与孽缘纠葛的都市爱情剧,而其中的悬念之密、反转之多、结局设计之瞠目,也让整部戏还颇有些悬疑剧的意味。
对叶底藏花传媒和导演田逸飞来说,这部戏,显然,不止是部短剧那么简单。
(△ 短剧《我的情人是哥哥》导演(左五)与部分主演合影)
短剧有多火爆,已经不用再普及了,但赛道拥挤的背后,其浮躁、糊弄、套路和严重同质化的问题,也无人可以否认。
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短剧产量已超过5万部,其中90%以上停留在“拼狗血”层面,剧情抄袭、人物扁平、情感虚假成为行业常态。
观众刷剧的体验,常常是“开头套路、中间水时长、结尾强行HE”,久而久之,审美疲劳几乎成为普遍现象。即便有监管层多次喊话、行业协会频频发文,市场逻辑仍以流量和短期收益为主,真正扎根于故事本质的作品反而稀缺。
叶底藏花(西安)文化传媒,看够了这样的行业乱象。
总制片人万志明,在开机仪式上直言不讳:“短剧不是快消品,它承载着光影和情感,是讲故事的媒介。
粗制滥造之所以横行,是因为我们忘记了故事本身的重要性。”
他坦言,过去参与的多部本土短剧,让他深刻意识到:观众想看的,从来不是模板化的低级无脑狗血,而是真实而有深度的人物关系,以及触动心底的情感。
“不是观众的审美趣味不够,而是市场优秀的作品太少,大家没有选择。
这是行业自己的问题,也是必须要反思和调整的重点。”
(△ 短剧《我的情人是哥哥》主演 居来提)
这次,《我的情人是哥哥》开机的背后,是叶底藏花多年的沉淀和积累。
导演田逸飞在北京影视界深耕20年,在电影与传统长剧、大品牌TVC制作、短视频自媒体领域都拥有极其丰富的从业经验,各种类型的影视剧制作手法都驾轻就熟,尤其对短剧的制作,更是有着自己的思考与理解。
他认为,西安影视生态丰富,历史感厚重,光影资源独特,但在短剧制作层面,始终缺少更多真正意义上的精品。
“不是行业缺少人才,而是大部分的资本与制作方不给机会,过于急功近利,要么就是胡编乱造,要么是盲目跟风抄袭,这注定不会有更出色的作品出炉。”
(△ 短剧《我的情人是哥哥》主演 崔栩淙)
而叶底藏花的团队成员,全部出身自传统影视行业,平均从业时间都在10年以上,从剧本创作、场景设计到光影调度,每一个环节都力求严谨专业且富于创意,杜绝“行活心态”。
“对我们来说,做电影,做短剧,只有预算和时间的区别,完全不影响创作态度,该有的构图、光影、走位和情绪铺垫,一样都不能少,这不需要谁给你提要求,而是一个影视人的及格线,如果你没这个态度,最好还是早点转行。”
编剧柳五公子在现场分享了创作理念:“我们花了大量时间打磨人物与关系,删掉浮躁、夸张的桥段,只保留能触动观众的情感张力。短剧的压缩叙事,并不意味着降低对人物和故事的尊重。我们这部戏里的每一段对话、每一次选择、每一个动作,都经过反复推敲,没有任何敷衍。”
柳五公子强调,剧本中的悬念和人物关系,彼此复杂交织,远非前期看上去那么简单。更多线索,会在后续剧情推进中逐步显现,而非传统狗血短剧中,上来就揭底那种“傻大黑粗”式的打法。
(△ 短剧《我的情人是哥哥》主演 李诗涵)
“很多所谓的短剧专业人士特别喜欢说,现在的观众就喜欢看’直给’,恨不得每一秒都是强情绪,甚至认为这是行规,短剧就该这么做。但其实,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影视作品本就没什么规则和套路,更不存在什么公式,只要你试图去总结所谓的规律,一定没有前途。那些所谓的一分钟几个反转、几个悬念之类的总结,都是自娱自乐。”
柳五公子认为,故事没有好坏,只有观众喜不喜欢,对创作者来说,“你写出来的东西,起码要先打动自己。”
执行导演、本身也是专业演员的李洋则表示,短剧不该是随便搞搞的借口。每一个节奏的掌控、镜头语言的选择、光影的运用,都可以用足心力技巧,每一帧都是叙事工具。
“我们希望,观众在每一个镜头里,都能感受到人物的呼吸和内心张力,而不是套路化的表演。”
(△ 短剧《我的情人是哥哥》主演 周亚洲)
他还提到,短剧乱象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于“快剪乱砍”,追求视觉刺激而忽视人物内在逻辑。而《我的情人是哥哥》从开机,就确定了清晰的叙事节奏,每个镜头都在为故事服务,而非单纯吸引眼球。
用导演田逸飞的话来说,“我希望通过这部戏,让更多的观众了解,短剧领域,依然有一群固执的人,在坚持认真讲好故事。“
相比传统影视剧,短剧的整体制作预算是相对较低的,而大量剧组都喜欢把成本花在豪车、豪宅等外在炫耀性元素上。
执行制片刘文涛坦言:“我们要让每一分钱、每一分时间都落在故事和人物上,服化道的作用是服务于情节和情绪,而而不是在华丽场面或视觉噱头上自娱自乐。”
(△ 短剧《我的情人是哥哥》主演 杨简言)
开机仪式的气氛低调而庄重,没有烟火,没有虚张声势的表演,却依然有一种被认真对待的仪式感。
那是一种久违的信号——叶底藏花传媒显然希望告诉观众:短剧不该是算法和播放量的游戏,它同样可以有温度、有深度,有想法,也可以让观众去期待人物的命运与故事的走向。
(△ 短剧《我的情人是哥哥》主演 徐紫轩)
“任何好的故事,都是创作者跟观众的一种交流,而非单向输出。“田逸飞如是说。
从《家里家外》到《盛夏的芬德拉》,短剧行业正悄然生出另一种气息。
那些有审美、有耐心、懂叙事的团队,开始回到创作的初心——他们不再满足于堆叠标签和套路,而是重新去打磨人物,去还原人性。
这种努力或许微小,却是整个行业中最稀缺的火光。
(△ 短剧《我的情人是哥哥》主演 李洋)
叶底藏花传媒此次的作品,正是这股浪潮中的一次坚定探索。
它代表着短剧创作者对“讲好一个故事”的信念,也是在浮躁的内容洪流里,试图找回叙事尊严的一次行动。
短剧的江湖,正在悄然改变。
有人仍在追逐算法的浪尖,也有人,开始默默搭起灯光,准备换个角度,重新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