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和企业

2025微短剧“城战”全景报告——千亿赛道,谁能把“爆款”写成“产业”?

2025年,微短剧行业正式挥别“大水漫灌”,进入“滴灌式”精耕期。 504.4亿元→634.3亿元,两年市场规模净增130亿元,增速仍保持25%以上,却把“数量”换成了“质量”——

IMG_256

一、从“洪水”到“活水”  

2025年,微短剧行业正式挥别“大水漫灌”,进入“滴灌式”精耕期。  

504.4亿元→634.3亿元,两年市场规模净增130亿元,增速仍保持25%以上,却把“数量”换成了“质量”——  

剧本过会率<8%,上线作品平均成本翻3倍,用户单剧完播率却提升40%。  

“野蛮”结束,“专业”开场。

二、“微短剧之都”四重吸引力  

1. 低门槛撬动千亿蛋糕  

一部横屏短剧30万即可开机,成本仅为长剧1/20;拍摄周期7~25天,现金流回正最快45天。  

2. 产业链=就业链  

剧本→拍摄→投放→电商带贷,全链路带动12类配套工种。郑州2025年相关岗位2.4万个,平均薪资高出服务业27%。  

3. 内容即流量,流量即消费  

“剧—景—货”闭环让地方政府看到立竿见影的GDP:蕲春因一部《花梦令》,端午假期游客量同比+180%,酒店入住率+55%。  

4. 城市IP弯道超车  

影视基地重资产模式被“轻量场景”破解——废弃厂房、烂尾楼、老商场,拍一部火一部,顺带完成城市更新。

三、双城记:西安×郑州  

地方      | 西安                           | 郑州                      |

| 基因     | 信息流广告老兵            | 高铁+人力双洼地           |

| 产能     | 日产10部,爆款率80%  | 日产100部,占全国38%      |

| 成本     | 25天/部,横店50%价    | 群演日薪仅横店1/3         |

| 短板     | 人力、租金上升            | 链条分散、IP缺位          |

| 2027目标 | 产值500亿元             | 产值300亿元,就业50万人   |

IMG_257

结论:  

西安做“精品脑”,郑州做“流量身”;一个控标准,一个控成本。谁先完成互补,谁就把“中国短剧谷”写进城市名片。

IMG_258

四、精品化进入“体系化生长”  

平台端:红果“果燃计划”4.0——投资+保底+分账三位一体,单部精品最高投入1500万元。  

政府端:郑州宣布每年1亿元“剧本孵化券”,西安设立2亿元“后期技术补贴”。  

创作端:现实题材、年代创业、传统文化三大赛道,2025年Q4待播项目已达120部,预计贡献新增用户6000万。

五、下一站:全球短剧供应链  

当国内流量见顶,“短剧出海”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西安已建“丝路短剧出口基地”,提供多语种AI字幕、虚拟拍摄、跨境投流一站式服务;  

郑州依托跨境电商综试区,试水“TikTok直播+短剧分销”模式,把“中国爆款”变成“全球爽点”。

结语  

微短剧的竞争,已从“谁拍得快”升级为“谁把短剧做成产业基础设施”。  

城市之间较量的不再是补贴额度,而是——  

谁能用最低成本把创意养成IP,  

谁能用最优生态让精品持续涌现,  

谁就能把634亿元的赛道,变成自己的长期“印钞机”。  

2025,大幕刚拉开,结局未写定;唯一确定的是:不精品,无未来。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