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微短剧在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时,出现了严重的“硬贴标签”现象,使得传统文化元素与剧情格格不入,难以发挥其提升作品内涵的作用。为摆脱这种现象,核心在于以剧情为骨,让文化元素成为叙事驱动力;以人物为魂,使文化元素支撑人物塑造;以价值为核,挖掘文化元素的当代共鸣。同时,需通过深入调研文化内涵、创新叙事关联、注重细节自然呈现、升华文化价值等多元策略,推动传统文化元素与微短剧深度融合,既避免表面化植入,又彰显文化魅力与当代意义。
“硬贴标签”现象面面观
(一)文化元素与剧情的脱节
在一些微短剧中,传统文化元素仅仅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背景存在,与剧情的发展毫无关联。例如某古装微短剧,故事主要围绕主角的宫廷权谋展开,但为了增加文化感,生硬地加入了一场古琴演奏会场景。演奏会上,演员身着华丽古装,姿态优雅地弹奏古琴,可这场演奏既没有推动剧情发展,也没有体现出主角的性格或心境变化,纯粹是为了展示古琴这一传统文化元素而存在。观众在观看时,会明显感觉到这一情节的突兀,仿佛是硬生生插入的一段“文化表演”,无法真正融入到剧情之中。
(二)文化元素与人物的割裂
人物是故事的核心,可部分微短剧在塑造人物时,将传统文化元素与人物形象生硬拼接。如有的微短剧塑造了一位“国画大师”角色,然而在剧情中,除了开头介绍角色身份时展示了一下国画作品,后续剧情里这位“国画大师”的行为、思维方式与国画这一传统文化毫无关联,既没有体现出国画对其性格的塑造,也没有利用国画技能解决任何剧情冲突,“国画大师”的身份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标签。
(三)文化元素与价值的剥离
许多微短剧在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时,只注重其表面的形式,而忽略了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像一些涉及非遗技艺的微短剧,只是简单地展示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却没有深入挖掘其中所体现的工匠精神、传承意义等文化价值。例如某部关于剪纸非遗的微短剧,镜头只是机械地拍摄剪纸艺人的手部动作,展示精美的剪纸成品,却没有讲述剪纸艺人背后的坚守、传承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剪纸艺术所承载的民俗文化内涵,使得观众看完后仅仅记住了剪纸的外形,却无法感受到其深层的文化魅力。
爆款微短剧的成功密码:
内容共生之道
(一)以剧情为骨,让文化元素成为叙事关键驱动力
1. 《一梦枕星河》:苏扇传承与时空故事的深度交织
《一梦枕星河》以苏州为背景,围绕苏扇这一非遗项目展开。苏扇制作技艺在剧中并非孤立展示,而是与主角的命运、剧情的发展紧密相连。女主角作为苏扇非遗传承人,在修复古扇的过程中,意外触发了一系列与苏州历史、城市发展相关的故事。
每一把古扇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记忆,通过修复古扇,女主角不仅传承了苏扇制作技艺,还解开了家族的秘密,同时也推动了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故事线发展。
这种将文化元素作为剧情核心线索的创作方式,使得文化元素与剧情紧密缠绕,相互推动,不仅让观众记住了苏扇,更沉浸于整个故事之中。
2. 《撞铃》:民俗铃铛文化串联悬疑剧情
《撞铃》将民俗铃铛文化巧妙地融入悬疑剧情。剧中,不同类型的铃铛具有独特的功能,如预警危险、唤醒记忆等,这些铃铛的特性成为主角破解各种神秘案件的关键工具。每一个案件的展开都围绕着铃铛的特殊能力,铃铛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还为剧情增添了神秘色彩。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不仅被紧张刺激的悬疑剧情所吸引,还对铃铛在民俗文化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现了民俗文化与剧情的完美融合。
(二)以人物为魂,让文化元素成为人物塑造的内在支撑
1. 《舞动敦煌》:敦煌舞塑造舞者灵魂与成长轨迹
作为首部舞蹈微短剧,《舞动敦煌》凭借独特的创意、精心的制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视听盛宴与文化奇旅。该剧通过故事化、形象化、情感化的表达方式,让敦煌文脉得以贯通古今、源远流长,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礼赞;在叙事手法上,该剧采用“古今双线”的叙事结构,营造出强烈的戏剧张力。
《舞动敦煌》中的女主角从对敦煌舞一知半解到成为传承者,敦煌舞贯穿了她的整个成长历程。通过女主角与敦煌舞的相互影响,观众深刻感受到了敦煌舞的魅力以及传承者的精神力量,敦煌舞不再是一种外在的舞蹈形式,而是成为人物灵魂的一部分。
2. 《今月曾经照古人》:诗词文化映照文人风骨与人生选择
该剧以苍沧的视角出发,用户可以自然代入到主角苍沧的视角,聆听过去的故事。文旅短剧中历史的厚重性,情感的共鸣性,和短剧的直白爽快,形成了巧妙的融合,让该剧有深度的同时,也有极高的可看性。
主创们创新地采用“时空穿越+文物活化”的叙事手法,讲述了苍沧的情感生活、心理感受、生命中的低谷时期。正是在和文物接触的过程中,苍沧明白了红色精神、非遗的可贵,完成了女性的觉醒和成长。
实现内容共生
的多元路径探索
(一)深入调研,挖掘文化元素深层内涵
1. 文化元素历史溯源:创作者在选择传统文化元素时,要深入研究其历史渊源。例如,在创作与茶文化相关的微短剧前,需了解不同朝代的茶文化特点,如唐代的煎茶法、宋代的点茶法等,以及茶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包括茶具的变化、茶礼的形成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历史知识,才能在微短剧中准确地展现茶文化的发展脉络,避免出现文化常识性错误。
2. 文化元素当代传承现状考察:实地走访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了解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的传承困境、创新发展情况。如在创作关于传统手工艺的微短剧时,通过与手工艺人交流,了解他们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短缺、后继无人等问题,以及他们为适应现代市场所做出的创新尝试,如开发新的产品形式、与现代设计结合等。这些一手资料可以为微短剧的创作提供真实生动的素材,使作品更具现实意义。
(二)创新叙事,构建文化与剧情紧密关联
1. 多线叙事交织文化线索:采用多线叙事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其中一条重要线索与其他剧情线相互交织。
2. 设置文化悬念驱动剧情:在剧情中设置与传统文化元素相关的悬念,吸引观众的好奇心,推动剧情发展。比如在一部关于古代建筑的微短剧中,主角在修复一座古老建筑时,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符号和图案,这些符号和图案与古代建筑的建造工艺和文化寓意密切相关。主角为了解开这些符号的秘密,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和探索,观众也会随着主角的脚步,逐步了解古代建筑文化,增强了剧情的吸引力和观众的参与感。
(三)注重细节,自然呈现文化元素
1. 生活化场景融入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中,让其自然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例如,在一部家庭题材的微短剧中,通过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的场景,展示传统的饮食文化,如年夜饭中各种菜肴的寓意、餐桌礼仪等。观众在感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也能自然而然地了解到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避免了生硬的文化科普。
2. 人物行为细节体现文化元素:通过人物的行为细节来体现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在一部古装微短剧中,女主角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她的行走姿势、坐姿、行礼方式等都符合古代礼仪规范,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古代礼仪文化,也丰富了人物形象,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
(四)价值升华,引发观众深度共鸣
1. 挖掘文化元素当代价值: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如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诚信、友善、勤劳等价值观,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在微短剧创作中,通过剧情展现这些价值观对人物行为和命运的影响,使观众在观看时能够产生共鸣,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例如,在一部关于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微短剧中,手工艺人坚守诚信原则,拒绝使用劣质材料制作产品,虽然面临经济困难,但最终凭借高品质的产品赢得了市场和尊重,展现了诚信这一传统价值观的当代意义。
2. 情感共鸣连接文化与观众:以情感为纽带,将传统文化元素与观众的情感需求相连接。例如,在一部关于传统节日的微短剧中,通过展现一家人在春节期间的团聚、祭祀、拜年等活动,唤起观众对家庭团聚、亲情温暖的情感记忆,让观众在感受传统节日氛围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微短剧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但要避免“硬贴标”现象,实现内容共生并非易事。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创新叙事方式、注重细节呈现以及升华文化价值等多方面的努力,创作者能够打造出更多像《一梦枕星河》《舞动敦煌》等优秀的微短剧作品,让传统文化在微短剧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观众带来更具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的视听享受,促进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