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个短剧行业还在依赖“保底买断”模式跑马圈地、追逐流量红利时,红果短剧却悄然按下了暂停键。
近日,在2025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红果短剧精品内容负责人魏钦涛宣布:“果燃计划”将持续升级,成片引入将不再提供保底资金,鼓励作品直面市场竞争。这一消息如同一颗深水炸弹,瞬间在业内激起千层浪。
保底模式的黄昏
曾几何时,“保底”是短剧市场的定心丸。制作方拿着剧本和团队去找平台,只要题材不踩雷、节奏够“爽”,就能拿到一笔稳稳的前期资金。这种模式迅速催生了海量内容,也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粗制滥造、套路横行、同质化泛滥。
数据显示,近两年来,红果平台累计拦截和下架低质短剧超3000部。这些作品充斥着“车祸失忆”“霸总宠妻”“逆袭打脸”等陈旧桥段,内容空洞、逻辑崩坏,完全沦为算法驱动下的流量快消品。
保底模式的本质,是平台为不确定性买单。它降低了创作门槛,却也扭曲了激励机制:制片人追求的是“过审”而非“出圈”,编剧琢磨的是“模板”而非“人性”,演员表演的是“情绪”而非“角色”。整个产业链陷入“高投入、低质量、短生命周期”的恶性循环。
取消保底,是降本,更是重构
表面上看,取消保底是平台在“降本增效”——减少前期资金支出,把风险转移给制作方。但从战略层面看,这更像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红果的真正意图,是重构内容生态的价值链条。过去,平台靠“买内容”来填充流量;现在,它要靠“选内容”来塑造品牌。当保底资金消失,只有真正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作品才能获得流量和分成支持。这意味着,创作的指挥棒从“平台审核”转向了“用户选择”。
这背后,是一套全新的激励机制在起作用。红果推出的“星火演员计划”和“原创剧本激励”,将演员和编剧从“打工人”变为“合伙人”,让他们共享作品的长尾收益。演员开始深度参与角色塑造,编剧敢于挑战社会议题,制作团队不再迷信“爽点公式”,而是研究“情感真实度”。
市场反馈已经验证了这种变革的价值。采用新合作模式的《破茧》系列,用户完播率提升47%,衍生话题讨论量突破百万。观众不再只是被动观看,而是主动分析、共创、传播。短剧,正在从“指尖滑动的快餐”进化为“值得回味的情感载体”。
一场豪赌,也是一次觉醒
当然,取消保底并非没有风险。中小制作公司可能因资金压力退出市场,新人创作者的上升通道也可能暂时收窄。短期内,内容供给或面临波动。
但长远来看,这是短剧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6.96亿用户规模、近七成网民渗透率,意味着短剧已从边缘娱乐升级为国民级文化产品。当用户开始用0.75倍速播放来鉴别诚意之作,当观众自发为配角写番外、为剧情找漏洞,平台就必须回应这种审美升级。
红果的这一步,看似激进,实则是顺应趋势的觉醒。它不再满足于做内容的“搬运工”,而是要成为价值的“定义者”。它赌的是: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终将获得市场的回报。
取消保底,不是自毁长城,而是在拆除旧城墙,重建一座更坚固的城池。这座城池不再以流量为砖石,而是以内容为根基;不再以算法为灯塔,而是以人心为坐标。
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谁在造船,终将一目了然。而红果,显然已经选择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