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评论

短剧泛滥,如何守护孩子的精神家园

短视频短剧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数字时代里一种新的娱乐方式,就像过去的动画片、连环画一样。对家长来说,真正的挑战不是“禁止”,而是“引导”

近年来,以“复仇”“重生”为核心的短剧在短视频平台悄然蔓延,它们凭着快节奏的剧情、“解气”的反转、高爽感的叙事特点,迅速俘获大量青少年观众,成为青少年日常娱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样的数字文化新现象,家长们与其焦虑地“防着”孩子接触,倒不如先读懂这类短剧流行的背后,藏着孩子怎样的心理需求,又可能给他们的成长带来哪些隐形影响,再用温和而坚定的家庭教育,为孩子筑起一道守护心灵的防线,以护卫青少年身心健康与价值观养成。

其实,这类短剧能走进孩子的视野,从来不是偶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社会心理机制与商业运作逻辑。从商业层面来看,制作方为了能快速吸引流量、获得回报,普遍采用了标准化内容生产模式——“装腔作势的台词、放狠话的冲突、擦边的软色情”,用最直接的极端情节刺激观众的情绪。其中复仇、逆袭类题材尤能精准满足受众的情感代偿需求,因而备受欢迎,因为它能帮人“疏解”现实里的压力:生活中受的委屈、学习上的挫败、和同学相处的小矛盾,都能在主角“狠狠反击”的剧情里找到情感出口。从受众心理来看,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同构建的关键阶段,他们正处在想要证明自己、渴望被认可的年纪,对“弱者逆袭”“正义伸张”的叙事具有天然的情感共鸣,极易产生情感代入。更让孩子离不开的,还有平台的算法推荐手段。即从技术层面进一步加剧了青少年的沉迷风险,算法基于用户观看偏好持续推送同类内容,形成“信息茧房”效应,导致青少年在无意识中持续接触同质化剧情,逐渐形成观看依赖,不知不觉就养成了“刷了又刷”的习惯。再加上短剧制作成本低、拍得快,制作方为了省事,并追求短期经济回报,还会大量复制已经火过的内容套路,导致同质化、低俗化内容持续泛滥,慢慢将孩子们包围进大同小异的“复仇戏”的小圈子,进一步压缩了青少年接触优质文化内容的空间。

IMG_256

可这份一时的爽感,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与道德认知产生负面影响,给他们的成长埋下隐患。最让人担心的,是孩子对“暴力”和“是非”的认知会悄悄跑偏。比如在暴力的认知层面,短剧中频繁出现的扇耳光、推搡、殴打等暴力情节,多被包装为“正义复仇”的合理手段,好像只要理由“正当”,动手就没错。这种内容导向很容易让还分不清“剧情里的热闹”和“现实里的伤害”的青少年形成“暴力可解决问题”的错误认知。再比如,在婚恋与价值观层面,有些婚恋主题的短剧,翻来覆去讲“灰姑娘靠嫁入豪门改变命运”的故事,不仅强化了“物质至上”的价值取向,更传递了“情感关系依赖金钱或外貌维系”的错误婚恋观,忽略了感情里最该有的真诚与尊重,对青少年婚恋认知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另外,在是非判断层面,部分以校园霸凌为主题的短剧,将暴力行为娱乐化处理,甚至通过剧情反转将施暴者塑造为“英雄”形象,导致青少年无法正确认知暴力行为的危害性,模糊了是非判断的边界。

IMG_257

除了价值观层面的冲击外,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能力也可能被这些短剧悄悄影响。短剧通过密集的情节冲突与快速反转持续刺激观众情绪,长期接触此类内容易导致青少年情绪敏感化。短剧里的冲突一个接一个,反转来得又快又突然,确实能让人瞬间觉得“解气”,但看久了,孩子的情绪会变得越来越“敏感”,可能诱发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攻击性行为,或加剧其对人际矛盾的焦虑——他们习惯了用“对抗”的眼光看问题,和同学闹点小矛盾,第一反应不是好好沟通,而是想着如何反击;遇到不顺心的事,也容易变得急躁,没法静下心来慢慢解决。要是孩子曾经受过霸凌,短剧中那些被“娱乐化”的暴力场景,还可能勾起他们过去的痛苦回忆,让好不容易平复的创伤又被重新触碰。

更让人心疼的是,评论区里总有人拿受害者的痛苦开玩笑,说“打得好”“活该”,孩子看多了,慢慢就会变得“麻木”,原本的同理心也会被悄悄磨灭,逐渐对现实中的暴力事件与他人苦难产生冷漠态度。从行为习惯来看,短剧“快速反转”“即刻打脸”的叙事模式,使青少年习惯于“短期投入即获回报”的即时满足感。那些需要“慢慢来”的事,在他们眼里就变成了“没意思、没耐心”,对长期目标的耐心与坚持,对学习、兴趣培养等长期任务的投入度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弱了。

IMG_258

在社交层面,孩子的认知与技能还没完全成熟,很容易把短剧中的“虚构”当成“现实”,进而做出让人担心的行为。比如有的孩子看了“隐藏身份复仇”的剧情,就真的以为“只要自己够厉害,就能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和同学闹矛盾时,学着剧里的样子“以暴制暴”;还有的短剧喜欢给角色贴标签,把同学叫做“奇葩”“不自爱”,煽动大家排挤孤立“异类”和“不一样的人”,孩子看了之后,可能会学着用这种方式对待身边的同学,让校园里的小矛盾变成“集体孤立”的霸凌。更让人忧心的是,短剧中的人际关系总带着“利用与被利用”的人际关系模式,孩子看久了,可能会在人际交往中过度关注“利益价值”,忽视真诚、互助的健康社交理念,养成功利的交友观。

往远了看,这些短剧的影响还可能藏得更深。孩子现在形成的价值观,要是总沉浸在“复仇才是正义”“有钱才幸福”的剧情里,将来可能会变成一个凡事只讲“输赢”、只看“利益”的人,不管是组建家庭还是和人相处,都容易带着“对抗”的心态。更可怕的是,这种想法还可能代际传递,形成“价值观扭曲”的恶性循环。

在文化审美上,短剧内容的同质化(如“装X、放狠话、软色情”的固定模式)也悄悄限制孩子的视野,导致其审美取向单一化。他们无法从经典书籍里感受文字的力量,无法从纪录片里看到世界的广阔,只觉得刺激的剧情才好看,对需要静下心来思考的内容越来越排斥。

IMG_259

如此一来,孩子们的思维会变“浅”,没法深入思考问题的他们,创新能力也会被牢牢压制。而若是一代青少年都习惯了“被动接受快餐式内容”,整个社会的文化创造力也必然会受影响。另外,短剧中随处可见的欺骗、背叛、报复等情节,也会加剧青少年对社会的不信任感,削弱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而个体安全感的流失,势必影响着社会整体凝聚力的形成。

面对以上多重挑战,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需采取科学、系统的应对策略,构建全方位的守护体系。

首先,家长应主动走进青少年的媒介生活,通过共同观看短剧的方式,与孩子展开关于剧情价值观的深度讨论。过程中,家长需客观分析剧中情节的不合理之处,引导孩子思考“除暴力外,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有哪些?”、“剧中的价值观是否符合现实社会规则?”等问题,帮助孩子建立对短剧内容的批判意识,避免其被动接受错误信息。

其次,强化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至关重要。家长需其次,要帮孩子看懂“短剧背后的秘密”。可以跟孩子聊一聊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送机制,向孩子科普帮助其理解“信息茧房”的形成原理,引导孩子主动跳出舒适区,接触多元文化内容;同时,教会孩子识别内容背后的商业动机,让孩子明白短剧制作的核心目的是获取流量与利润,避免其被内容表象误导。

IMG_260

同时,建立健康的娱乐替代方案是减少短剧负面影响的有效手段,我们还要给孩子找一些更有营养的娱乐选择。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其参与体育活动、社团活动等线下社交,让孩子在现实互动中获得成就感与归属感;推荐优质的影视作品、纪录片(如自然科学类、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与文学作品,为孩子提供更具营养的文化消费选择;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通过深度阅读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与共情能力,帮助其建立健康的娱乐观念。并且,家长仍需结合日常生活事例,向孩子传递“尊重他人”“理性解决矛盾”“真诚待人”等正确价值观;鼓励孩子表达对社会现象、影视作品的看法,及时纠正其认知偏差;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与换位思考能力,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处境,尊重多元差异。这些事虽然不像短剧那样“即时解气”,却能给孩子的心灵注入更持久的力量。

此外,设定合理的观看界限是避免青少年沉迷短剧的重要保障。家长应与孩子共同协商制定短视频观看时间规则(如“每日观看不超过30分钟”“完成学习任务后可观看”),并严格执行;鼓励孩子在观看后分享感受与想法,通过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若发现孩子在观看短剧后出现烦躁、易怒等情绪,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调整心态。 

最后,培养孩子的多元审美能力同样关键。家长可带孩子去博物馆看展览,让他们感受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可以鼓励他们画一幅画、写一段小故事,让他们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部经典老电影,分析作品的叙事结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帮助孩子建立深度审美能力,减少对快餐式文化的依赖。慢慢的,孩子会发现,除了“复仇反转”的刺激,世界上还有更多细腻、深刻的美好,审美视野也会变得更开阔。

IMG_261

其实,短视频短剧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数字时代里一种新的娱乐方式,就像过去的动画片、连环画一样。对家长来说,真正的挑战不是“禁止”,而是“引导”——我们没法让孩子永远不接触复杂的内容,但可以教他们“如何辨别”;我们没法替孩子挡住所有的干扰,但可以陪他们一起练就“守住本心”的能力。

我们要明白,孩子从短剧中接收到的,不只是简单的剧情,更可能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是非的判断与价值取向。所以家庭教育不能只关注当下的行为矫正,只盯着“现在孩子有没有犯错”,更要着眼于青少年长期的人格塑造与文化素养培养,想着怎样帮他们长成一个有温度、有底线的人。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给孩子筑一道高墙,将孩子与复杂的世界隔绝,而是赋予孩子面对世界的智慧与判断力。让我们带着理解与耐心,陪孩子一起走过数字时代的成长路,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理性看待数字世界,帮他们长成为一个既具备批判思维,能明辨是非,又懂得欣赏多元美,能温柔待人的未来公民。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