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和企业

影视和文旅如何融合?“剧游浙江”这场圆桌对话给出一串好主意

昨日上午,在浙江缙云举行的浙江影视文旅融合创作对接活动上,腾讯视频天行工作室制片人杨斯乔在台上正式宣布:

“浙江山水,就是我们心中的‘浩然天下’。”

昨日上午,在浙江缙云举行的浙江影视文旅融合创作对接活动上,腾讯视频天行工作室制片人杨斯乔在台上正式宣布:

根据作家烽火戏诸侯同名小说改编的剧集《剑来》第一季,已进入密集筹备阶段,拟定于2025年11月开机,并全程于浙江省内拍摄。

IMG_256

从一部剧集爆火之后,文旅仓促跟进,到如今的“影视未动,文旅先行”,这意味着影视与地方文旅的联动合作进一步前置,在内容制作阶段就深度绑定。

地方文旅需要借助影视提升宣传声量,影视则需要通过文旅拓展产业链,增加营收渠道。在这种共识下,本次影视文旅融合创作对接活动,实际上分成了上下半场:

上半场的主角是地方文旅,来自浙江各省市的代表依次上台,推介取景地;

下半场的主角是影视,既有影视项目提前寻求文旅融合的前置合作,也有资深导演、编剧结合从业经历,探讨影视拍摄的取景、写景痛点,以及影视与文旅融合的现实路径与未来可能。

IMG_257

从这个角度而言,本次创作对接活动可谓是近年来影视与文旅两个行业,在公开场合一次颇为罕见的坦诚对话。

它没有沦为任何一方自说自话的“夸夸会”,而是在务实的需求对接中,展现了清晰的融合逻辑:

文旅一方不再空谈资源,而是聚焦于“能提供/该提供什么”办实事;影视一方也知无不言,在圆桌对话中直陈“拍摄中真正的困难与需求”。

这种围绕具体问题展开讨论的办会思路,既体现了浙江在推动产业融合上的务实姿态,也让人看到了《“剧游浙江”行动计划》的长远眼光。

美景入画是好事,但导演们说能更好

缙云仙都、河阳千年古村落、余杭径山、德清虚拟影视生产基地、海宁科同老街、苍南天然沙滩......短短一个半小时的场景资源推介,将浙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人文底蕴尽数展现,令人心驰神往。

在《影视独舌》总编辑李星文的主持下,导演郭靖宇、林楠,编剧宋方金、余飞、高璇在听取浙江六家地市县和省之江影视协拍中心的推介之后,从影视创作角度对“影视+文旅”的融合思路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为导演,林楠首先考虑的是拍摄的可实现性。

这个可实现性,指的并非“能不能拍”,而是“如何拍得更好”。

IMG_258

林楠坦言,随着浙江文旅在宣传上的不断发力,他在各景点发现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浙江,这对一个导演来说堪称惊喜。

但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环境的条件限制以及环境保护的政策要求,影视剧取景拍摄的角度实际上非常有限,有可能使这些美景迅速沦为影视剧中的同质化场景,不利于进行可持续利用。

由此,他建议在众多美景提供拍摄便利的基础上,加强配套服务的建设,“要有路能进车,有地方停车,有电力条件供应夜戏。”

他以瀑布为例,指出众多影视剧在瀑布景区实际上很难实现夜戏,因为电力供应问题,无法提供剧组拍摄所需的用电量,导致光打不透水幕,无法彰显层次感和灵动感,但“夜间的瀑布和白天的瀑布,所传递的美感和情绪完全不同。假如拍不了,实在可惜。”

林楠认为,倘若当地文旅能将剧组拍摄的痛点一一解决,既能更好地展示环境,又能保护环境,无论拍摄还是旅游都会相得益彰。

郭靖宇则从影视发展的产业角度和“影视+文旅”的独特性、可持续性上给出了融合建议。

郭靖宇创办的长信传媒很早就开启了影视文旅融合的尝试,如《唐朝诡事录》系列不仅在剧集领域成为爆款,还在VR体验馆等线下娱乐中迈出了坚实一步。

IMG_259

他认为,剧集如果只靠版权交易或定制承制这样单薄地走下去,不会有太大前途,文旅融合是必然趋势。

但文旅融合,就只是剧组简单地进入地标性景区拍摄吗?

郭靖宇说,允许“场景再造”很有必要,“即便是再美的外景,若没有临时性场景的搭建,为故事服务,只靠演员站在荒郊野地,戏也立不住。”

为此,他建议在保护自然景区的前提下,应该允许剧组搭建临时场景,甚至在合适地点建设永久性文旅项目。一部优秀的影视剧,不应该是拍完就走,它应该在合适的地方留下痕迹,成为文旅的一部分。

林楠和郭靖宇的探讨实际上指向了一个共识,影视和文旅的融合,不能停留在“你有景,我来拍”的初级阶段,而应进入景好剧好、相互赋能的产业协同阶段。

文旅发展解放编剧生产力

在前天的交流活动上,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的一番演讲令人印象深刻。他表示,影视剧创造了巨大的传播价值,却难以分享文旅增量收益。

而在昨天的圆桌对话中,编剧高璇从创作前端变化入手,肯定了影视文旅融合对创作的促进作用:

“十年前我们写剧本,常被提醒‘这个场景不能写,那里去不了’。现在不一样了,编剧提出的构想,制片方和导演大多会说‘OK’,而后去协调拍摄资源。”

她认为,这正是各地在拍摄硬件、技术发展和政策支持上全面发力的重要成果。

IMG_260

余飞则从两个方面分享了对影视文旅融合的思考。

第一,编剧的成就感不再只是来自于故事,而是能够直接在消费层面产生影响。

“以前我写过一个谍战剧,其中写到了我小时候在老家特别爱吃的一种米粉,结果电视剧播出之后,那个米粉备受热捧,在当地一度卖断货,商家甚至趁势推出了线上购买渠道,卖给慕名而来的观众。”

第二,对编剧而言,很难直接把控成片的成色,但随着影视与文旅融合的脚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取景地开始进入剧组的视野,这实际上使制作升级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比如,同样是一场发生在海岸线的戏,剧组完全可以选择一处更美、更有氛围的海岸线进行拍摄,提升品质,而编剧也能更有信心去将故事场景放置于最佳地点。

IMG_261

宋方金也认为,过去面对拍摄场景的选择,编剧的话语权并不大,主要依赖制片成本和导演的实现能力。

“要么是在主观上节约成本,要么是客观上找不到合适的场景,这是我们在创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目前浙江在拍摄上迈向了‘软硬结合’,既有风景独特的硬核景区,又有智能数字的虚拟拍摄,这能够很好地解决导演和编剧之间的矛盾,对影视人在生产秩序和生产力上是一种解放。”

他总结道,浙江的影视+文旅既有产业领跑的牛气,又有一马当先的勇气,重新定义了“牛马”。

IMG_262融合,融合,再融合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都不够。尤其是从当下的产业趋势看来,影视和文旅的融合,早已不满足于“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偶然事件,而是要以更有前瞻性和规划性的姿态,主动出击,事半功倍。

由此,在本次圆桌对话中,多位嘉宾也提出了更具实操性的融合路径。

郭靖宇认为,影视文旅融合首先要有“舍”的勇气,尤其不能全面但盲目地留下太多影视项目的痕迹,那样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应该在最合适的地方留下最适合的场景,哪怕只是一个固定场景,也可能会带来数倍的收益。

其次,文旅融合不应停留在剧集播出之后的“打卡热”,而应前移至项目开发阶段,提前沟通和设计。让影视项目真正为消费产业提供帮助,也是作品的一大重要意义。

IMG_263

再次,地方文旅不应将目光全部聚焦于长剧,也要关注火热的微短剧,尤其要重视微短剧在年轻观众中的传播力与话题性,将其纳入文旅融合的重要一环。

宋方金则以各地文旅的一些景点宣传语为例,指出文旅项目要像影视编剧一样,会讲且讲好自己的故事,尤其不能为了文旅而定制影视项目。

“文是文,旅是旅,两者不是生硬拼接,而该自然融合,自由恋爱式的融合才能长久,强扭的瓜不甜。”

林楠建议,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除了要凸显当地的好山好水,更重要的是别忘了“好人”。那些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那些生活在这里的人,那一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生活状态和细节,才能引导观众沉浸其中。

余飞和高璇则从影视创作的真实痛点出发,呼吁放宽对创作中真实地名与人名的限制,让影视故事能够真正地扎根于真实土壤,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地域感,提高各地文旅的辨识度。

IMG_264

本次的“剧游浙江”影视文旅融合创作对接活动,是实践《“剧游浙江”行动计划》的重要一环,活动上既有浙江省十一个地市五十多个文旅资源的集体亮相,也有一线影视公司项目发布和故事推介,是全国影视+文旅面对面交流合作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尽管活动成果要在合作项目落地、播出之后才能得到检验,但这种从内容前置到场景共建再到产业共生的文旅融合思维,无疑将对影视和文旅两大行业产生重要影响。

一旦影视的想象力和文旅的资源力真正打通,一旦浙江在文旅融合上的“抢先一步”成为现实,那我们迎来的,将不再只是“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单点突破,而是一个真正可持续的影视文旅新业态。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