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广电总局再发2025年第四份管理提示,强化动画微短剧管理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再度发布管理提示,针对近期出现的动画微短剧无序传播问题,要求进行纠正和规范。

9月8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再度发布管理提示,针对近期出现的动画微短剧无序传播问题,要求进行纠正和规范。

IMG_256

(一)

2024年年底以来,一股名为“动画微短剧”的新兴内容形态以惊人速度崛起,成为网络视听领域的新增长极。这些时长短、内容丰富的视听作品,不仅拓展了微短剧的创作边界,更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内容创作的重要“试验田”。

然而,在其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无序传播、价值观偏差等问题逐渐浮现,如何平衡创新与规范成为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管理提示强调,动画微短剧无序传播问题较为普遍,导致一些过去已在真人微短剧中得到有效纠治的价值观偏差等问题开始在动画微短剧中出现,亟需予以纠正和规范。

应当讲,动画微短剧的兴起绝非偶然。一方面,生成式AI技术的成熟大幅降低了动画制作门槛,使更多创作者能够参与到内容生产;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用户对新鲜内容的渴求,催生了这一形态的快速发展。这些作品往往融合了动画的想象力与微短剧的节奏感,在短时间内构建完整叙事,满足了用户碎片化娱乐需求。

在此背景下,广电总局提出四项管理提示,既是对行业乱象的及时纠偏,也为动画微短剧的健康发展划定了清晰边界。

(二)

管理提示强调,动画微短剧是动画形式的微短剧,其传播应符合现行微短剧管理规定,落实分类分层审核制度和先审后播管理要求。

根据广电总局2024年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微短剧需按投资额、题材敏感性等维度划分为“重点”“普通”“其他”三类,实施差异化审核。这一制度设计的核心在于通过精准分类,平衡创作自由与内容安全。例如,投资额超100万元的“重点微短剧”需由总局统一备案,而平台自审的“其他微短剧”则需强化主体责任。

对动画微短剧而言,其技术特性可能带来更复杂的审核难点,但分类审核框架为其提供了制度适配空间。例如,AI生成的动画素材需纳入“其他微短剧”范畴,由平台履行初审职责,并定期向省级广电部门备案。

管理提示强调,动画微短剧易与传统动画片混淆,造成对未成年人的错位传播,其内容审核应在符合真人微短剧标准的前提下,充分 考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尺度更加严格,把关更加谨慎。

严格来讲,动画微短剧与真人微短剧的最大差异在于其形式载体。动画角色和虚拟场景可能弱化观众对真实行为的代入感,但低龄化受众的认知能力差异,使得内容尺度把控需更为审慎。

例如,部分动画微短剧通过夸张化情节或隐喻性表达传递暴力、拜金等价值观,其隐蔽性可能高于真人实拍作品。

对此,管理提示明确提出需“在真人微短剧标准基础上更严格把关”,这要求审核机制从“形式审查”转向“实质影响评估”,尺度更严。

有条件的平台和机构可结合AI技术对画面、台词进行敏感信息筛查,同时要求平台在推荐算法中优先过滤未成年人可能接触的内容。

总之,无论是重点或是普通乃至于其他类动画微短剧,都必须经过相关层级的审核,面对低幼儿童的作品更要严格把关,以此作为破解“野蛮生长”的制度钥匙。

(三)

管理提示强调,播出平台应履行播出环节的主体责任,将动画微短剧纳入平台审核机制,不得传播未经事前审核的节目。

平台作为动画微短剧传播的核心节点,其责任落实直接决定监管成效。

当前,部分平台为追求流量变现,默许“擦边球”内容通过算法推荐扩散。对此,广电总局要求平台将动画微短剧纳入“总编辑负责制”框架,建立“先审后播”机制,并通过“白名单”制度限制违规内容传播。

然而,平台自审的局限性亦需警惕——部分动画微短剧通过“伪装成儿童向作品”规避审核,或利用平台间备案信息不互通的漏洞跨平台传播。

管理提示强调,各省局应加强动画微短剧日常巡查、重点抽查,对辖区内平台播出动画微短剧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将有关情况按月报总局网络视听司。

各省广电局在监管链条中扮演着“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角色,应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转变。

其中,通过动态巡查机制,利用AI舆情监测系统,实时抓取动画微短剧的传播热点与争议点;通过行业协同治理和技术赋能强化审核的及时性、准确性,做到审查记录可追溯。

从发展眼光来看,动画微短剧的监管不应止于“堵”,更需通过政策引导激发行业内生动力。从现实层面来讲,广电总局管理提示可谓切中要害,既体现了对新兴业态的包容审慎,又明确了监管底线,坚持现行管理规定不变形、不走样;强调分类分层审核和先审后播原则;特别关注未成年人保护需求;强化平台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这种分层治理思路,既避免了“一刀切”扼杀创新,又为防止行业野蛮生长设置了必要护栏。

动画微短剧的监管实践,本质上是数字经济时代内容治理范式转型的缩影,从“分类分层审核”到“未成年人保护”,从“平台问责”到“地方协同”,每一项措施都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如何在技术狂飙中守住人文底线。这既考验监管者的智慧,也呼唤从业者的自觉,毕竟,真正的“爆款”不应是流量的奴隶,而应成为照亮人心的光束。

IMG_256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