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成片 300+ 分钟,8 万字的剧本体量,新增十几个重要人物角色,30 天拍摄周期...
对于竖屏短剧来说,以上每一条单拎出来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些却集中发生在《家里家外2》。今年上半年,《家里家外1》 不仅收获了口碑与观看量的双丰收,更是将短剧行业天花板拉高一个维度。人们发现原来短剧可以不止是“爽”“重生”“穿越”,也可以是“温情”“有质感”和“有审美”。
在制作《家里家外2》时,听花岛再一次选择拓展行业边界,用心制作,努力让用户满意。
《家里家外2》到底做出了哪些突破行业天花板的尝试,又保持着哪些“不变”的内核?探班剧组后,我们窥见了一些“机密”。
一、制作升级——群像+年代长跨度+高投入制作
与第一季相比,《家里家外2》讲述了陈海清一家人,在十几年中发生的故事,剧中的时间跨度更长了。此外,剧中人物角色变多了。除了延续原班人马,还新增加了 十几个主要人物。包括陈海清和蔡晓艳的第三个孩子——陈三轮,蔡晓艳的外甥周大为(王培延饰演),以及蔡晓艳婆婆的婆婆等。
在以往的短剧认知里,短剧应该集中男女主。业内普遍认为由于竖屏画幅的限制,9:16 能框住的角色十分有限。但这次《家里家外2》选择打破这个固有的行业认知,要做群像戏,并且是一群人跨越十几年的群戏。这直接造成制作难度和成本的翻倍。
《家里家外2》的前期拍摄地点选在了重庆永川,不同于第一部所有场景都在成都的实地取景,第二部还进行了片场搭景。
“ 30 天周期太长了,第一部我们在一个家属大院里用的别人家自住的房子,这一次不可能再让人家一个月都不在自己家里住嘛”,制片人刘菲说。
在搭景上,《家里家外2》要做到高度复刻第一部的景复刻,根据第一部里房子的层高、面积、格局等进行前期建模,细致到一个窗户的尺寸和位置都要提前规划到位。前期搭景完成后,拍摄过程中仍然会面临再调整。
“这是一个跨越十多年的房子,我们拍摄到一个时间阶段,就会对房子进行一些做旧,比如墙面啊,屋内家具啊,都要做出使用痕迹。”
除了造景,还有组内工作人员的调度,特别是演员。目前阶段,头部短剧演员档期很紧,再加之常规短剧的拍摄时间为 7-10 天左右,要让演员空档出整整 30 天的时间也是一个考验和大制作成本。并且,在《家里家外2》剧组,能看到每一个工种,包括戏用道具师、陈设师等。这种体量完全和一部电影对齐。
在探班期间就能看到的是,从服化道,到演员角色配置,再到拍摄制作,《家里家外2》中的制作难度,是现在竖屏短剧行业内里最难的。
而听花岛做出这样的创新和冒险的原因很朴素——因为喜欢和相信。
二、 《家里家外》与“戏里戏外” 对家和对竖屏短剧的信念感
在剧组探班期间,所有工作人员提到最多的词就是“信念感”。
“我们团队对家的感觉就是很相信,我们也很热爱以往那些经典的亲情类喜剧。拍第一部的时候就觉得这一家人太美好了,这种美好我们想再体验一次“,总制片人赵优秀分享《家里家外2》的创作心路历程。
在前期创作期间,《家里家外2》的剧本被完全推翻了 3 次,5 个编剧与其他工作人员耗时了 3 个月最终将故事打磨出来。
第一版故事比较沉重,第二版又过于生活流,干脆全部打翻重写。到了第三版时,轻喜剧的温情家庭风格终于被敲定了。
“我们太爱这一家人了,根本不忍心虐他们,所以第一版和第二版都放弃了”。
这也是第二部延续第一部的地方,“家”的核心主题没有变。在第一部里,剧本中很多故事源自于真实生活,比如蔡晓艳为小姑子出头,陈爽想去北京。在第二部里,真实的生活经验也被放进了剧本。
在剧本创作阶段,听花岛希望每个员工都讲一个自己家庭里的温情喜剧故事作为素材收集,另外剧中“邻居私奔”“端错面碗”等剧情也都是源自真实事件改编。
所以这种对“家”的信念感其实是来源于真实的家庭故事,正是从真实事件中感受到“家”的温暖,才会相信“家”的力量。这种“家”的感觉还延续到了片场,“戏里戏外”也像是一家人。
“大家拍摄氛围特别好,就是嘻嘻哈哈地就拍完了,就像是和一家人在一起”,新角色周大为的饰演者王培延形容在听花岛拍戏时的感受说。
男女主主演王道铁和孙艺燃也在片场说,“回剧组了,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在听花岛的剧组里拍戏,大家也会觉得很轻松、愉快,所有人劲往一块使,是在共同为了作品创作而努力,希望能让观众满意。
剧组的氛围反映出的是制作公司的价值观,从“家”到“戏”,听花岛都在做自己热爱且坚信的事情。
从任何一方面来看,《家里家外2》的标准都与长剧和电影对齐,甚至更甚。当有人问,“为什么听花岛不直接做长剧或者电影?”。赵优秀的回答是,因为他们相信竖屏是短剧的未来,竖屏短剧和电影/长剧,甚至是横屏短剧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是赛道不同而已。
“我不太喜欢大家说做长剧的,做电影的下场做短剧,‘下’就很怪。这不存在一个‘上’,一个‘下’,短剧我们可以把它比喻成是游泳,长剧是跳水,两者是不同的内容形式。”
听花岛对竖屏短剧的信念,让他们可以为之付出更多,也做出更多看起来“不赚钱”“有风险”的尝试。赵优秀表示,听花岛团队每年有20%~30%的内容做自己喜欢的,要探索行业上限,做超出观众预期和改变外界对短剧认知的作品。
比如在《家里家外2》里,团队继续在探索竖屏美学的更多可能性。由于人物的增多,要如何用竖屏同时框住多人,如何让竖屏的“天”与“地”都显得信息饱满以及有视觉美感,这些都是听花岛团队在创新的方向。
“竖屏构图中,上下,也可以说是‘天和地’的占比也很重要,不能显得空。所以说在置景时,我们会注重一些构图上填充。比如说,有一场照相馆里的戏,我们会把馆内的屋梁上也做上装饰,让屋梁也成为景的一部分”,美术指导钧源说。
在竖屏短剧上,听花岛还将持续探索新领域,但在价值观和情感表达上,听花岛追求的是“家”这个永恒不变的普世情感。
三、“那家子人”的真实感藏在“丝袜”里
在片场,一直听到杨科南导演跟各组强调,美感不是第一位的,真实感、真实的年代感是最重要的。
为了达到这种真实的年代感,主角蔡晓艳的袜子和丝袜都是戏用道具组专门定制。“那个年代的人穿袜子都很节省,一定是穿到有洞了,还起球了,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做出那个质感”,听花岛的造型总监温辛介绍。
在整部剧里,这样的细节还非常多。刘菲告诉我们,还有一个道具是 80 年代的随身听,“这个随身听是作为礼物送的,那它的情况就是它又要能用,又得是新的,它又要有外包装“。 道具人员在网上有淘,在闲鱼上淘,在重庆的跳蚤市场上淘。“大家都有这个信念感,要把这件事做成”。
年代感道具
为了配合服饰的真实感,听花岛团队给所有配角都准备了衣服,剧组服装一共 800 多套,去到很多古着店搜刮各类服装。
“这次定妆进行了三天,是我们做过的短剧中最长的。之后我们还会在中期的时候,给一些角色进行二次定妆。比如长大后陈爽和陈一帆的定妆。像刘嬢嬢、童年时期的周大为等 10 多个角色,我们也会给定妆。”温辛说道。
在片场,我们也看到一场“真实”的火锅筹备现场,大概是剧情中吃火锅的桥段,工作人员在棚子里切毛肚、摆盘、装碟。这样的场景,再次模糊了“戏里戏外”的边界,家的真实感在剧里,更在现实里。
部分服装道具
在探班分享会上,“沉迷短剧的 985 教授”汤拥华也来到了现场。
“我特别喜欢《家里家外》,在这部年代剧中我看到了日常生活和川语文化的想象力,生活的理想的光彩不应该来自于远离生活的逻辑,而是来自于去发现生活中被埋藏的一些可能性。在《家里家外》中,我们能看到,原来生活可以带着不可思议的光彩。”
他的分享直接点破了《家里家外》打动观众的秘密,生活的理想就来自于真实的生活,而《家里家外》的“真实”也来自于一个相信“家”与“爱”的剧组和团队。
《家里家外2》将会在秋冬上线,我们都希望再次看到熟悉的“那家子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