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评论

短剧迭代提速,红果如何做好“服务者”角色?

当别的平台还在抢流量、争用户的时候,红果却悄悄转了个弯。不再只是单纯的内容平台。而是要做整个短剧行业的"红娘"。

谁能想到,一个短剧平台会主动放弃"躺赢"的机会。选择做幕后的服务者。

这就是红果最近的选择。

当别的平台还在抢流量、争用户的时候,红果却悄悄转了个弯。不再只是单纯的内容平台。而是要做整个短剧行业的"红娘"。

说白了,就是要当那个牵线搭桥的人。

01

其实这事儿得从今年8月说起。

那会儿红果突然推出了一个"剧本合作政策"。最高分成比例直接提到40%,保底20万。听起来挺诱人的。

但关键不在这儿。

关键在于他们开始鼓励编剧工作室挖掘新人。甚至愿意为此付费。自然月内新引入实名编剧超过10人的,直接奖励20万。

这操作,说实话。有点意思。

一个月后,9月份,演员合作计划也出来了。机构带新人演员入驻,作品上线就给激励费用。

两个政策连着推。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要搞什么大动作了。

果然,10月16日,"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正式成立。

02

平台成立那天。我特意看了看业内的反应。

挺有意思的。

有人说这是红果要"收编"整个行业。也有人觉得这是在搭建新的生态系统。

但我觉得,红果这步棋。下得挺聪明。

你想啊,现在短剧行业什么问题最突出?信息不对称呗。

好编剧找不到好团队。好演员接不到好剧本。制作方也头疼,到处找人脉问谁有靠谱的资源。

这些痛点,说穿了。都是缺个"中间人"。

红果现在要做的,就是这个中间人。不是要控制什么,是要服务。把原本分散的编剧、演员、制作方串起来。

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03

我仔细研究了一下他们的服务体系。

从剧本选取到生产管理,从数据复盘到签约结算。几乎覆盖了短剧制作的全链条。

最关键的是。他们还搞了个"厂牌经营指南"。

什么意思呢?就是教承制方怎么做剧宣。从开机到开播,从热播到复盘。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操作指导。

这就有点意思了。

以前大家做短剧,基本都是各自摸索。成功了也不知道为什么成功,失败了更是一头雾水。

现在有了标准化的流程。至少知道该怎么做了。

最近在西安的那场承制沙龙,就很能说明问题。德玉、红绿灯、飞行轻舟这些头部公司,都来分享经验。

德玉的"阿米巴模式",红绿灯的"全流程闭环体系",飞行轻舟的"精品+创新"理念。这些实战经验,以前可是"商业机密"。

现在拿出来分享。对整个行业来说,价值不小。

04

说到底,红果这次转型。其实挺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

任何一个新兴行业,前期都是野蛮生长。大家各自为政,靠运气吃饭。

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有人站出来做"基础设施"。制定规则,提供服务,促进协作。

红果选择在这个时候做服务者。时机刚好。

短剧行业已经从草莽阶段进入相对成熟期。用户需求更多元,内容要求更高,制作也更专业化。

这种情况下,单打独斗越来越难。需要更多的合作和资源整合。

红果的平台,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合作空间。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选择做"垄断者",而是做"服务者"。

这个定位,挺明智的。

毕竟,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需要的不是一个霸主,而是一个好的"管家"。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发挥自己的价值,获得应有的回报。

后记

11月25日到27日,红果要在太原办首届创作者大会。

听说要来近千位行业代表。编剧、导演、演员、承制方,几乎涵盖了整个产业链。

这场大会,可能会成为短剧行业的一个重要节点。

从这个角度看,红果的这次转型,不只是一个平台的战略调整。更像是整个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迈进的一个信号。

说实话,我挺期待这个变化的。

一个更开放、更协作的短剧生态,对所有人都是好事。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