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评论

当我们在看短剧时,我们在“疗愈”什么?——从心理咨询视角的短剧观照

“霸道总裁爱上绝经的我”“霸道总裁偏爱更年期的我”,末了还咋舌:“光看这题目就觉得新鲜,以前哪见得着把‘绝经’‘更年期’当女主标签的剧啊,现在倒成了香饽饽。”

前段时间和蓉约饭,菜刚上桌她就忍不住聊起现在的短剧:“这玩意儿火得离谱,我现在闭着眼都能猜出路数!”她边笑边数:从“霸道总裁爱上清洁工的我”“霸道公子独宠平凡的我”,到最近更突破的——“霸道总裁爱上绝经的我”“霸道总裁偏爱更年期的我”,末了还咋舌:“光看这题目就觉得新鲜,以前哪见得着把‘绝经’‘更年期’当女主标签的剧啊,现在倒成了香饽饽。”

这话倒让我特别有共鸣——其实我也偶尔会点开这类剧,尤其是带重生设定的剧情。明明知道那些“回到过去改命”“预知未来逆袭”全是无厘头的编造,主角一路开挂的情节连逻辑都经不起细想,可手指就是控制不住地往下划,甚至会跟着剧情里的“打脸爽点”偷偷开心,跟着主角的“圆满结局”松口气。

现在回头想,我们对这类剧的沉迷,哪是图“无脑爽”啊?分明就像当年追琼瑶小说为爱情流泪、前些年刷韩剧为甜宠心动一样,是在给成年人紧绷的生活,找一个不用费力气的情绪出口。

IMG_256

一、“明知是编的”还爱看:重生剧帮我们“安放”遗憾

为什么明知重生剧情是假的,还是会忍不住追?我想,是因为它帮我们圆了“修正遗憾”的梦。

现实里的我们,谁没几个藏在心里的“要是当初”?可能是学生时代没抓住的升学机会,是刚入职场时因懵懂踩过的坑,是和家人吵架后没说出口的道歉,或是为了生计放弃的爱好。这些遗憾没那么惊天动地,却像小刺一样,偶尔想起就会隐隐扎心。

而重生剧里的主角,偏偏带着“上帝视角”回到过去:知道哪条路是对的,能避开所有陷阱,还能把当年的委屈加倍讨回来。我们看的哪里是剧啊,是把自己的遗憾“代入”了剧情——看着主角抓住我们没抓住的机会,看着主角对我们当年不敢反驳的人说“不”,心里那些积压的不甘,好像也跟着被抚平了。

就像咨询时遇到的来访者,总爱说“要是当初我再勇敢点就好了”。重生剧的“假”,恰恰给了这份“要是”一个温柔的出口:不用真的改变过去,只要跟着剧情走一趟,就像给心里的遗憾,打了一针不痛的“止痛剂”。

IMG_257

二、“反常规剧情”上头:帮我们“挣脱”现实的束缚

不光是重生剧,那些“霸道总裁爱上绝经女主”“清洁工逆袭掌局”的反常规剧情,让人上头的原因也很实在——它们帮我们打破了现实里的“条条框框”。

生活里的我们,总被各种规则和标签围着:“到了年纪就该安稳”“普通人生就该按部就班”“更年期就该收起情绪”;也总被暗示“你不够好,配不上更好的”。这些声音听多了,连我们自己都忍不住缩手缩脚,把“想做却不敢”的念头压在心底。

可这类反常规剧里,没有“该与不该”:绝经的女主不用刻意“冻龄”,也能被坚定偏爱;普通的清洁工不用“逆袭变优秀”,也能得到尊重和认可;那些现实里不敢想的“例外”,在剧里都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看剧时的“爽”,其实是在偷偷释放对“自由”的渴望——看着剧里的人“不按套路活”,好像自己心里的束缚,也跟着松了一截。

就像有时候我们会羡慕“敢辞职去旅行的人”,却没勇气迈出一步。这类剧不用我们真的打破规则,只需要跟着剧情“任性一次”,就像给紧绷的生活,开了个小小的“透气窗”。

IMG_258

三、划清“看剧”与“生活”的边界:让短剧成为“调味剂”,而非“主餐”

当然,我们爱短剧的情绪价值,也得清醒区分“剧里人生”和“现实人生”的边界。毕竟剧里的“重生逆袭”是编剧写好的剧本,“无条件偏爱”是刻意设计的爽点,可现实里的日子,得靠自己一步一步走,该承担的责任、该解决的问题,不会因为多看两集剧就消失。

其实划清边界很简单:把看剧当成生活里的“调味剂”就好。累了一天,窝在沙发上看两集,把心里的小委屈借着剧情释放掉,这是很好的放松;但别让剧占据太多时间——别为了追更熬夜到凌晨,别因为刷剧忽略了身边的家人,更别把剧里的“爽感”当成现实的“参照物”,觉得“现实不够好”就逃避。

就像我们爱吃甜蛋糕,偶尔吃一块能让人心情变好;可要是顿顿都吃,不仅会腻,还会耽误正餐、影响健康。看短剧也是一样,享受它带来的情绪慰藉,也记得关掉手机后,认真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才是对“看剧”最好的态度。

IMG_259

四、不是“没营养”,是成年人的“情绪充电站”

说到底,我们明知短剧是编造的还愿意看,不是因为“傻”,是因为它是性价比最高的“情绪充电站”。

成年人的生活,大多是“求而不得”和“身不由己”:想改的遗憾改不了,想破的规则不敢破,想发的脾气得憋着,想撒的娇没人接。而短剧就像个临时的“情绪树洞”——不用费力气思考,不用跟人解释,只需要沉浸式看一会儿,就能把心里的委屈、不甘、向往,都暂时寄托在剧情里。

当然我们也清楚,剧里的“爽”带不进现实:没有谁能真的重生,也没有谁能靠“反常规”就一路开挂。但没关系,看完剧、爽完之后,我们能重新拿起现实里的工作,能继续跟生活打交道——就像累了的时候喝了杯甜奶茶,不是为了一直甜,只是为了攒点力气,再接着走下去。

所以,真不用急着批判这类剧“没营养”。毕竟,能让成年人在忙碌的间隙,靠一点“不切实际”的剧情松口气,本身就是一种温柔的自我照顾。

IMG_260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