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台

明星扎堆拍短剧:是“自降咖位”还是“顺势而为”?

短剧市场以“黑马”姿态席卷影视行业,用户规模超6.62亿人,2024年市场规模达504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预计2027年将突破856.5亿元。

一、短剧崛起:影视行业的“新蓝海”,明星的“破局出口”

近年来,短剧市场以“黑马”姿态席卷影视行业,用户规模超6.62亿人,2024年市场规模达504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预计2027年将突破856.5亿元。这一爆发式增长背后,是行业生态的结构性调整:传统长剧高投入、长周期的特性导致资源向头部演员倾斜,大量明星陷入“无戏可拍”的困境,而短剧“低成本、短周期(1个月完成制作)、高回报”的优势,恰好成为明星突破职业困局的“救命稻草”。

从张天爱、舒畅等成熟演员,到刘晓庆这样的“老戏骨”,再到盛一伦、李若彤等曾陷事业瓶颈的艺人,纷纷“下海”涉足短剧。其中,李若彤主演的《午后玫瑰》登陆卫视,收视力压同期传统电视剧;倪虹洁的《夫妻的春节》在抖音播放量破5亿,成为2025年首部观看用户破亿的短剧。这些案例证明,短剧不再是“小成本网剧”的代名词,而是能为明星带来曝光、口碑与收益的“新战场”。

IMG_256

二、“掉价”争议:传统鄙视链下的偏见,还是真的“自降水准”?

尽管短剧市场火热,但“明星拍短剧掉价”的声音从未停止。传统影视行业长期存在“电影>长剧>短剧”的鄙视链,在部分人眼中,明星转战短剧是“向流量妥协”“消耗口碑”的表现。比如刘晓庆频繁接拍短剧时,就有网友嘲讽“曾经的影后如今只能拍小成本短剧”;也有人认为,短剧“三分钟一反转、五分钟一爆点”的工业化模式,会让演员陷入套路化表演,磨灭演技灵气。

这些争议的根源,本质是对“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刻板认知。在传统视角里,长剧、电影被视为“艺术创作”,而短剧因贴近下沉市场、注重娱乐性,被贴上“快餐文化”的标签。但事实上,随着《逃出大英博物馆》《家里家外》等优质短剧登陆卫视,以及澎湃新闻投入6000万元启动“百剧共创”计划,短剧的艺术价值正被主流认可。2024年已有33部短剧登陆省级卫视,打破了“短剧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偏见,证明短剧并非“鄙视链底端”,而是影视行业新生态的入口。

三、“真香”逻辑:流量、收益与事业第二曲线的多重诱惑

对明星而言,涉足短剧的“真香”之处,远不止“有戏可拍”这么简单。首先是市场红利与收益:短剧用户基数庞大,且银发族等群体付费意愿强烈,《闪婚老伴是豪门》针对银发市场充值超3000万,演员片酬水涨船高——柯淳凭借《好一个乖乖女》爆火后,片酬翻10倍,单条广告报价达80万元,商业价值直逼传统偶像剧演员。

其次是事业突破的可能性:对成熟明星来说,短剧是“转型试金石”。杨蓉通过《二十九》中的“拽姐”形象打破“温婉小花”标签,刘晓庆借中老年婚恋题材短剧强化“不老传奇”人设;对新人而言,短剧是“快速上位通道”——丞磊从《虚颜》到《云之羽》,马秋元从“短剧一姐”到《明月千里》,实现了从短剧到长剧的跨越。就连曾因“演技争议”的盛一伦,也在《开播!短剧季》中凭借精准的情感表达,重新获得观众认可。

更重要的是流量与曝光的双赢:明星自带的粉丝基础能为短剧带来初始热度,而短剧的高传播性又能反哺明星人气。李沐宸成为“横屏短剧女王”后,长剧资源明显升级;柯淳凭借短剧积累的400万抖音粉丝,成功加盟《无限超越班》,进一步扩大知名度。这种“短剧引流、长剧变现”的模式,让明星实现了“双线发展”。

IMG_258

四、隐患与破局:同质化陷阱下,短剧如何成为“长久赛道”?

尽管短剧为明星提供了新机遇,但市场爆发背后的隐忧也不容忽视。最突出的是同质化严重:“霸总甜宠”“穿越逆袭”“家庭伦理”等题材扎堆,“掐脖子、扇耳光、误会解开又重来”的套路化剧情让观众审美疲劳。某短剧男演员吐槽“每天睁眼就是演冲突,演到想吐”,而明星若长期陷入这类角色,不仅难以提升演技,还可能消耗原有口碑。

此外,制作粗糙、内容低俗的问题也亟待解决。部分短剧为追求“爽感”,充斥着“炫富、暴力、降智剧情”,不仅拉低行业整体水准,还可能引发监管风险。对明星而言,选择这类短剧虽能短期获利,却可能留下“只看流量不看质量”的负面印象,得不偿失。

要让短剧成为明星的“长久赛道”,需从三方面破局:一是注重剧本质量,拒绝套路化,挖掘多元题材,如《家里家外》聚焦家庭温情,《逃出大英博物馆》结合文化情怀,都凭借独特视角脱颖而出;二是演员主动突破舒适区,避免重复饰演同类角色,通过细腻表演提升角色立体感——杨蓉在《二十九》中对“职场女性困境”的诠释,就远超一般短剧的“工具人”角色;三是行业规范与主流引导,借助主流媒体的资源支持(如央视、湖南广电的短剧布局),推动短剧向精品化、正能量方向发展,让短剧真正成为“艺术与商业兼顾”的优质载体。

五、结语:鄙视链终将瓦解,顺应趋势才是王道

明星扎堆拍短剧,不是“掉价”,而是对影视行业新趋势的主动拥抱。当短剧用户规模接近7亿,当《午后玫瑰》《家里家外》等作品获得主流认可,当丞磊、马秋元等演员通过短剧实现事业逆袭,传统的“影视鄙视链”早已摇摇欲坠。

对明星而言,无论是“老戏骨”还是“新人”,能否在短剧市场立足,关键不在于“是否拍短剧”,而在于“拍什么样的短剧”。选择优质剧本、突破表演边界,短剧就能成为“事业第二曲线”;若只为短期流量盲目跟风,则可能陷入“同质化陷阱”。

对行业而言,短剧的崛起不是“对传统影视的冲击”,而是“互补与创新”。它填补了传统影视在“碎片化娱乐”“下沉市场”的空白,也为明星提供了更多元的发展空间。未来,随着精品化进程加快,短剧或将与长剧、电影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共同推动影视行业的多元化发展。

说到底,影视行业的核心永远是“内容为王”。无论是长剧还是短剧,无论是大明星还是新人,只要能产出打动观众的好作品,就不存在“掉价”与否——毕竟,观众的认可,才是对演员最大的“咖位”认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