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田野》海报

看片交流会现场
“你们不是在找我吗?”
江城雨夜,一名清瘦少年走进警局自首。他曾是围棋界崭露头角的少年天才,如今却以“连环伤人案凶手”的身份出现在警方面前,“恶魔少年”的标签迅速在小城传开,舆论哗然。更令人费解的是,他对作案过程供认不讳,细节描述清晰准确。凶手,真的是他吗?
10月13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芒果TV、湖北联影创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未成年人检察题材微短剧《少年田野》在芒果TV及湖南卫视双平台同步上线。开播当天,该剧不仅登上抖音娱乐榜Top1、抖音热点榜Top8,更实时登顶猫眼短剧热度榜冠军,并实现CSM双网收视同时段省卫第一。剧集播出期间,共收获31个开播热搜,主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展现出强劲的播出热度和市场影响力。
迷局
一局以青春为注的棋
在《少年田野》的创作中,主创团队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未成年人检察+问题少年成长”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最高检影视中心专职副总编审高斌在阐述创作理念时指出:“这部剧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未成年人犯罪与救赎的故事,更是对法律、教育、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探讨。”
该剧的艺术创新首先体现在独特的叙事架构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冷凇分析认为,《少年田野》具备了微短剧“高潮前置、关系对立、温暖结局”等特征,通过人设反差、关系反制与情节反转,实现了“埋钩子+强揭秘”的叙事效果。这种叙事策略不仅增强了剧集的艺术感染力,更使普法教育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该剧采用检察履职线、少年成长线与职业群像线三线并行的结构,通过案件调查、人物矛盾推进,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叙事空间。《少年田野》导演曹涌表示:“剧集以真实案例与社会调研为‘土壤’,确保故事扎根现实;以戏剧张力为‘枝干’,吸引观众深入故事核心;最终,以情感深度为‘果实’,旨在触动心灵、引发思考。”
剧中“围棋规则—法治规则”的隐喻运用,成为连接艺术表达与法治内涵的重要桥梁。高斌在阐述这一创作构思时表示:“围棋讲究布局、次序和规则,这与法治精神不谋而合。我们通过田野这个围棋少年的视角,展现法律规则与社会规则的内在联系。”这种隐喻手法的巧妙运用,既增强了剧集的法理逻辑,又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品位。
在人物塑造上,编剧刘妮分享了她的创作思考:“我们希望通过剧中复杂的人物塑造,实现有效的普法传播。在塑造陈峰这个检察官形象时,刻意避免将其神化。他会有困惑,会犹豫,会在情与法之间挣扎。正是这种真实性,让普法教育更能打动人心。这种创作理念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让法治教育更具说服力。”
该剧的选题立意体现了创作团队的社会责任感。总制片人表示,选择聚焦未成年人犯罪这一社会问题,是出品方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旨在通过影视作品引发公众对青少年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与思考。这种创作取向与最高检推动的“六大保护”理念高度契合,展现了法治文艺作品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独特价值。
《少年田野》的制作水准也达到行业新高。芒果TV大芒计划工作室制片人罗盼透露:“曹涌导演以电影制作标准要求全组,每个镜头都按照电影质感来打造。这种对艺术品质的执着追求,使得这部法治题材作品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也具备了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宁宁在评价该剧时指出:“《少年田野》通过艺术化的表达,让公众更深入地理解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复杂因素。这部剧提示犯罪预防需要构筑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道防线,呼吁完善心理筛查与强制报告制度。”
破局
角色密码与专业雕琢
《少年田野》中每一个角色的成功塑造,都源自主创团队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和对法律专业的精准把握。
饰演检察官陈峰的王乐夫表示:“接触剧本前,我对检察官的了解仅限于影视作品。最高检影视中心安排了资深检察官指导,从职业姿态、审讯技巧到法律文书使用都进行了系统培训。”他特别提到饰演检察官的最大挑战在于把握理性与感性的平衡:“陈峰不能是冰冷的法律机器,也不能被个人情感主导。他的表演需要极致克制,只能通过眼神变化、审讯时的语气停顿等细微之处,展现人物内心法理与情感的冲突。”田野的饰演者邓泽鸣坦言与角色存在相当距离:“我的成长环境很幸福,刚拿到角色时颇为忐忑。”为了贴近角色,创作团队安排演员提前体验生活,深入检察院学习,观看真实案例。“通过这些准备,我理解到虽然田野表现出超龄的成熟稳重,但他本质上还是个孩子,他的行为都带着孩子的特质。正是这些复杂因素交织,才促使他做出剧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邓泽鸣说。田未明的饰演者李振宇对角色有着深刻理解:“田未明的爱是扭曲的,因为失去自己的孩子,他没有勇气向前走,只活在过去。这种另类的父爱最终触犯了法律。”宋明月的饰演者李彦漫从心理学角度解读角色:“双面性不是宋明月独有的,实际上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在表演过程中,我寻找在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多面性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平衡点。”严浩的饰演者黄博远对问题少年有着独到见解:“严浩算是问题少年中比较‘乖’的类型,他本质上是个温暖有爱的孩子。‘痞气’是他的保护色,那些‘问题’行为更是为了博取关注。”
在专业层面,该剧得到了最高检影视中心和各地检察机关的大力支持。刘妮透露:“最高检影视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真实案例,让我们能够直接接触第一手素材。在剧本创作阶段,我们就邀请湖北省检察机关的检察官们进行审读,确保关键法律节点的专业性。例如剧中展现的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条件等,都经过严格把关。”
该剧在场景设计上独具匠心。曹涌介绍:“每个场景都有一扇窗户或一道门,象征着无论处境多么阴暗,总有一线希望。在光影运用上,我们刻意让光线与窗口相伴,即使表现悬疑犯罪题材,也要传递温暖和希望。”这种视觉语言的运用,让法治的温度得以可视化呈现。
湖北省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阮雪芹评价道:“这部剧真实展现了未检检察官的工作状态。他们不仅要办案,更要救心;不仅要惩治犯罪,更要挽救未来。这种理念的传达,正是通过剧中检察官们的专业履职和人文关怀来实现的。”剧中,检察官们不仅要查明案件真相,更要关注犯罪背后的原因。他们深入调查田野的家庭背景,了解他的成长经历,试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种工作方式体现了新时代未检检察官不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未成年人的守护者。
格局
从个案到社会的法治思考
《少年田野》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感人的故事和精湛的表演,更在于它对未成年人犯罪这一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与法治思考。该剧通过具体个案,引发公众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的全面审视。
在司法层面,该剧生动展现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特殊性和专业性。“田野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保护体系存在漏洞的反映。”苑宁宁谈道,该剧提示犯罪预防需构筑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防线,特别强调了强制报告制度的重要性。
阮雪芹提出关于《少年田野》“三个超越”的深刻见解:“首先是超越了表象归因,上升到根源追溯。剧中陈峰检察官带领观众进行了一场深层的社会调查,让我们看到未成年人犯罪背后不仅是个人简单的善恶问题,更多的是社会遗留问题、家庭破碎创伤的折射。”她进一步分析道,“第二个超越是从个人归因上升到价值群体构建。通过这部剧对‘六大保护’的呈现,我们能够聚焦探索社会哪一环节出现了漏洞。第三个超越是从简单惩罚主义转向挽救价值的实现,体现了‘宽严相济,既宽容又不纵容’的未检理念。”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教授肖怡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专业解读:“剧中展现了‘替代性父爱’和‘青少年身份认同’两个关键概念。田未明对田野的爱是功能失调的替代性父爱,这种扭曲的关系直接影响了田野的身份认同形成。”她强调,“青少年时期是身份认同形成的关键期,他们通过思考‘我是谁’这一核心问题,形成关于自我、价值观和人生方向的稳定认知。爱的功能比爱的形式更重要,一个持续的爱、稳定的支持、清晰的边界和积极的榜样,才是家庭给予孩子最重要的东西。”
冷凇从传播学角度评价了该剧的社会价值:“《少年田野》用市场的力量做公益,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实现普法宣传,体现了微短剧作为‘法治精神播种机’的社会功能。”他认为,这部剧成功展现了“谁执法谁普法”的法治理念,让严肃的法治内容通过青春化的表达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湖北省检察院新闻处三级调研员朱晓华介绍了检察机关在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方面的创新实践:“我们构建了全媒体传播体系,推进品牌化建设,打造‘小雪姐姐’普法品牌,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互动体验。《少年田野》的成功,正是这些创新实践的集中体现。”
该剧还深刻揭示了当前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从家庭教育的缺失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从社会不良因素的侵蚀到网络环境的复杂多变,剧集从多个维度展现了构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种全方位的思考,使《少年田野》超越了普通影视作品的娱乐功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文化力量。
新局
微短剧里的大情怀
《少年田野》的成功播出,标志着法治题材文艺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希望通过微短剧快节奏与强情节设定的特点,实现普法内容的高效传播与下沉。”高斌指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两周年之际,我们围绕《少年田野》探讨普法方式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部剧是我们响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微短剧+’行动计划、创新法治宣传形式的一次重要实践。”
该剧的创新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微短剧这一艺术形式的突破性运用上。冷凇分析认为:“《少年田野》以‘低成本、高品质、快节奏、高效率’的特点,实现了专业内容和艺术传播的双重提升。这种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的创作模式,为影视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发展经验。”
在传播策略上,该剧开创了全新的合作模式。罗盼介绍:“我们与最高检影视中心达成了紧密合作,通过大小屏联动、全渠道释放的方式扩大影响力。这部剧不仅具备悬疑、青春和治愈等多重特质,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网络媒体在普法宣传、价值引领和社会责任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这种创新性的传播模式,让优质法治内容能够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该剧的成功还得益于其开创的“用市场的力量做公益”的创新机制。冷凇强调:“从剧本研发到后续扶持,从争取主管部门资金奖励到市场化运作,《少年田野》成功地画圆了这个圈。这种创作链、扶植链、研发链到市场链的闭环打造,为法治文艺创作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少年田野》的创作实践还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刘妮表示:“希望通过这部剧,让法治以更亲切、更年轻的方式走进下一代的心中。通过展现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让观众在产生共鸣的同时接受法治教育。”这种“寓教于剧、以剧普法”的创作理念,旨在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普法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触达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
展望未来,《少年田野》开创的创作模式和传播经验将产生广泛的示范效应。最高检影视中心表示,将继续深化与各平台的合作,打造更多优质的法治文艺作品。芒果TV也计划在此基础上,开发系列法治微短剧,形成规模效应,让法治宣传更加深入人心。
当田野最终在检察官的帮助下走出迷途,重新找到人生方向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少年的救赎,更是整个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与保护。这正是《少年田野》想要传达的核心价值:每一个迷途的少年都值得被拯救,每一个受伤的灵魂都应该得到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