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的热度尚未退去,“漫剧”风潮已悄然兴起。
作为短剧的一个重要分支,漫剧融合了漫画、动态画面、表情包动画等形式,配上脚本与配音,成为“真人短剧的漫画式”和“漫画的视频化”表达。
与常规真人短剧相比,漫剧制作更为简单,无需演员出镜,不仅成本更低,制作速度也更快,已经成为创作新蓝海。
甚至有媒体报道称:酱油动漫在今年已经彻底放弃真人短剧,All in 漫剧。今年十一假期,酱油动漫制作的漫剧《神文时代:神文竟是汉字》,单日消耗便突破百万。

图片源自红果短剧
漫剧为何能迅速走红?到底谁在看?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跟随「克劳锐」,一起探寻答案吧!
问题一 漫剧为何能快速走红?
漫剧能火,主要还是延续了短剧最核心的吸引力——爽。
很多漫剧,其实就是真人短剧的漫画翻版。
从剧名到情节设计,漫剧和真人短剧一样,并不追求严密的逻辑,而是刻意制造密集的矛盾与冲突,用“狗血”情节刺激观众,不断制造“爽点”。
甚至还有一部分漫剧,题材、设定、风格与《向僵尸开炮》《传奇》等疯狂投放的小程序游戏高度相似,走的就是刺激用户点击观看,再让用户看上就欲罢不能的路数。

图片源自抖音
虽然很多人抨击漫剧是内容降级、洗脑、低俗,可我们不如放平心态,把它理解为情绪适配。
就和刷短视频、看真人短剧一样,很多人看漫剧就是为了解压,迎合“即时满足”的心理需求。
这些用户并非缺乏审美,只是在特定场景中,选择了最不费力的情绪出口。
即便没有漫剧,大部分人也会看短剧;不看短剧,也会刷短视频。那我们能强求所有人都必须看书、学习吗?
如果真这么要求,是不是读村上春树和托尔斯泰,也要分个高低?
问题二 谁是看漫剧的主力?
与真人短剧覆盖大量中老年群体不同,漫剧的受众以年轻人为主。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漫剧许多素材,是年轻人更容易理解,也乐于接受的“沙雕”表情包、梗图、二次元内容等。

图片源自抖音
如今,中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已经超过5亿,接近网民规模的一半。
这一群体不仅对二次元画风有天然亲近感,还具备较强的付费意愿与消费能力,更为漫剧商业化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其说年轻人在消费漫剧,不如说他们的喜好、行为塑造出了这样的内容。
以前这些年轻人玩图、玩梗,现在他们把图和梗进行视频化改造,形成了新的表达方式,就此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
问题三 为何厂商扎堆布局漫剧?
当内容有足够的吸引力,用户基数足够庞大,制作方扎堆入局也成为必然。
而且,漫剧还有真人短剧、精品动漫所不具备的优势:
成本低:无需真人演员,不依赖复杂团队
周期短:从创意到成片,时间远少于传统影视或动画制作
风险小:规避了演员“塌房”、拍摄延期等不确定因素
尤其是AI技术的快速普及,开始重构内容生产逻辑。
近期被媒体报道的《明日周一》就是典型:一个10人团队,用45天完成50集制作,成为AI漫剧赛道中被市场验证的完整案例。

图片源自抖音
这充分印证了漫剧“成本可控、周期极短、收益可见”的商业模式已经跑通。
问题四 漫剧如何盈利、前景如何?
漫剧的盈利模式基本沿袭了真人短剧的套路,核心收入还是利用短视频平台的推荐机制,在剧情高潮处设置付费点,引导用户为“下一集”买单。
单价虽低,但用户基数大、传播路径广,整体收益相当可观。
同时,漫剧也会在剧情中植入相关情节,进行商品带货或产品引流。
巨量引擎披露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漫剧类内容在剧目数、播放量、点赞量等方面的月复合增速均超过80%。
不过,蒸蒸日上的数据与庞大的用户需求相比,漫剧的供给仍然不足。200亿量级的市场远未饱和,需要更多玩家入局。

图片源自巨量引擎报告 问题五 漫剧的故事是否重要?
尽管制作技术不断简化,但漫剧的灵魂依然是故事。
当前市场上不少漫剧作品,改编自十多年前的网络小说。这些IP本身已积累大量读者,自带故事,且具备天然的情感基础与受众认知度。
这也是为什么,几天前阅文集团愿意在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设立亿元基金并放开10万+IP授权,支持漫剧的原因。
此举不仅可以解决漫剧内容源头短缺的问题,还可以让用户在漫剧中看到网络小说中的名场面,甚至因为意犹未尽回归原著,实现漫剧与原创网络小说双向引流。
在内容过剩的时代,IP本质是“被验证过的情感共识”,能有效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
IP虽然不是万能药,但却是最好的导流器,能让很多漫剧在尚未出世时,就提前收获市场关注。
问题六 有必要批判漫剧吗?
正如前文所说,不少人批评漫剧“内容低质”“审美降级”,可还是那句话,任何一种内容形态的流行,都是社会需求的映射。
《从零开始的无敌之路》《我靠种田称霸外星文明》《隐士魔尊》……这些都市高武、玄幻脑洞、仙侠奇缘、重生逆袭,其实是很多打工牛马、学生党心中的“白日梦”。

图片源自巨量引擎报告
一定程度上讲,漫剧之于Z世代,正如武侠之于80、90后。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武侠”,究其本质,漫剧解决了当代年轻人对轻松、直接、高情绪价值内容的渴求。
我们没必要一味否定新内容,反倒更应该关注,如何生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表达,如何引导漫剧生态健康发展。这些才是更值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课题。
结语
内容行业的竞争,从来不是“精品”与“快餐”的对立,而是注意力的争夺。
内容是否“高级”并非唯一标准,能否产生共鸣、带来即时快乐或许才是关键。
没必要为长视频、经典内容的式微叹息,更不必为漫剧的兴起而恐慌。
真正优质的内容从不缺乏观众,漫剧不过是内容演进中的一环。
就算真是喧哗,也不过昙花一现,不会造成人类文明的倒退。
所以,漫剧这么火,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