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人人都想拍短剧的时代,连百度也终于忍不住“下场”了。
从搜索引擎到AI巨头,从自动驾驶到短剧,这家互联网老兵,终于也要在娱乐内容的战场上,再搏一把。
这次的切口是:百度旗下YY直播,与自家控股的七猫短剧联手搞短剧。
看似一次业务合作,实际上,是百度在短剧赛道上做的一次“大拼图”——
把流量入口(YY直播)、内容源头(七猫小说)、分发平台(百度App、好看视频)和AI工具(文心大模型)全都串了起来。
嗯,百度,终于想明白,也要做短剧了。
过去这三年,短剧是中国互联网最魔幻的生意之一。
它既像影视业的“毒蘑菇”——生长迅速、成批冒头;
又像中年互联网的“续命药”——让一批已经老去的平台重新焕发生机。
从整体来看,短剧太赚钱了。
抖音、快手、红果、麦芽、听花岛……哪怕是三线App,只要搭上“短剧”这辆车,都能在流量荒漠中掘到一口金。
2025年,短剧市场整体突破500亿肯定是没悬念的,而这还只是“正规”数据,未计入灰色产业链、微商植入和海外出口。
所以当百度重新盯上短剧时,这并不让人意外。
李彦宏在一次内部会上说过一句话:“百度和短剧挺合适。”
听上去像句轻描淡写的随口之言,但背后是他对百度流量结构的冷静判断——
百度的搜索与信息流,本质上都在“抢碎片时间”;
而短剧,正是“碎片时间经济”的极致形态。
换句话说,百度不做短剧,才是反常。
只是,这条赛道上,百度来得确实有点晚。
嗯,一如既往的后知后觉。
2021年,抖音就杀入短剧赛道;2022年,快手、B站、腾讯都在试水;
2023年,电商巨头淘宝、京东、美团也卷了进来;
到了今年,连出行、外卖平台都在投。
再往小看,几乎每个网红主播、MCN机构都想蹭一口。
如今的短剧行业,不缺玩家,缺的是“空间”。
赛道,实在有点太挤了。
不过,百度此刻入局,看似赶晚集,其实有两层算计。
第一,短剧正在从“野蛮生长”进入“平台整合”期。
换句话说,过去靠野路子、靠算法冲上榜的“爽文式短剧”,正在被政策与平台收紧。
从去年底起,广电总局要求短剧备案、内容过审、时长规范,野蛮扩张的时代基本结束。
百度的基因——稳、正规、内容导向——恰好符合下一个阶段的规则。
第二,百度的AI,终于找到了落地场景。
AI作画、AI转绘、AI生成剧本……这些在百度文心生态里原本只是技术展示,如今可以直接嵌入短剧生产链。
相比抖音的算法分发,百度的优势在于AI“生产”。
你可以理解为:抖音负责卖货,百度负责造货。
回到这次合作本身。
YY直播成立“麦絮短剧”,七猫提供小说IP,这不是简单的“联合出品”。
YY提供演员、场景和直播入口;七猫提供故事、粉丝和版权基础。
换句话说,这是百度把内容、渠道、人才、流量整合成一个闭环的尝试。
YY拍的第一部短剧《豪宠娇妻,女主播重生进行时》其实就透露了一个信号:
百度想打通“短剧—直播—变现”这条链。
演员是主播,短剧在直播间播放,粉丝通过弹幕互动,流量再导回YY的直播打赏。
这是一种“内容自养循环”,既不依赖广告,也不靠外部平台。
但问题,也在这里。
YY拍短剧的出发点,并不是要拍出好剧,而是要引流。
当短剧只是直播间的“广告片”,而不是作品时,它的内容天花板就注定有限。
换句话说,这种短剧更像是流量工具,而非文化产品。
百度显然也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让七猫介入,用文学IP的方式提升剧本质量。
七猫小说有海量的女性向、爽文、穿越、重生题材,正是当前短剧用户的“命门”。
而YY有演员、有粉丝、有播放端。
这场合作,本质上是百度在自家生态里“内循环造血”。
百度为什么执意要搞短剧?
因为它急需一个能讲得通、能赚钱、又能和AI挂钩的“新故事”。
自动驾驶一直在讲,但离变现还远;
智能云能讲,但太抽象,况且还有阿里、腾讯和华为三座大山;
AI大模型能讲,但看不到现金流,况且这个赛道比短剧还拥挤。
唯独短剧——属于投入不大、却能马上见效的速效药。
当然,也得看对不对症。
在百度的逻辑里,短剧不只是内容生意,更是AI的商业化样本。
AI可以生成剧本、生成分镜、生成场景、生成海报,甚至模拟演员声音和表情。
未来,百度完全有可能打造“AI+短剧工厂”,做到“一键生成爽剧”。
在内容行业,谁先完成AI降本提效的闭环,谁就可能重新定义门槛。
但这件事,也没那么简单。
短剧赛道的竞争,不只是内容,更是分发和流量。
百度App虽然有流量,但用户心智仍是“查资料”、“搜信息”,而非“追剧”。
相比之下,抖音和快手早已形成了短剧内容的自然生态:
算法推荐、评论互动、社交裂变,一环扣一环。
百度想在这里撕开口子,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差异化入口。
这也是为什么百度一直在强调“AI短剧”与“互动短剧”。
比如它最新内测的Agent功能——观众可以和短剧角色聊天,实时推动剧情。
这看似是技术噱头,但如果真能落地,就意味着短剧从“被动观看”进入“主动参与”阶段。
这是百度希望凭AI技术完成的逆袭:
当别人还在拍爽剧,它已经在拍“可对话剧”。
再看商业层面。
短剧的商业逻辑其实很简单:
一类靠充值分账(典型如抖音、红果);
一类靠广告植入(典型如快手、微短剧平台);
一类靠带货与直播转化(典型如YY、淘宝短剧)。
百度的短剧,显然属于第三类——它更像是“引流产品”,最终要导向广告和AI商业化。
这不是坏事,至少能活得久。
因为在短剧这个越来越“卷死”的行业里,单靠爆款已经无法生存,必须找到更高一层的利润逻辑。
所以,百度这次入局短剧:
它不是在“追风口”,而应该是在“造结构”。
百度显然想用自己的方式,把AI、小说、直播、广告、自动驾驶甚至知识分发串成一张网。
短剧,只是这张网中最有流量、最容易变现的一环。
而在如今的内容行业,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有人努力拍剧,最后发现没观众;
有人努力讲故事,却输给算法;
而百度,选择了AI与短剧的结合,试图用技术降维打击内容市场。
这场游戏,谁也不知道能走多远。
但如果真的想清楚了,马上出发,永远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