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薪5000元,急招‘霸总爹’!”近年来,此类短剧演员招募广告在社交平台频频刷屏,点燃了不少人的明星梦。
面对这一诱惑,有人连夜翻出压箱底的西装领带,有人对着镜子苦练“邪魅一笑”,仿佛下一秒就能化身剧中的霸道总裁。然而现实中,真能拿到高额片酬的凤毛麟角,更多普通人遭遇的是层层转包的草台班子,以及名目繁多的“服装费”“定妆费”“保密费”。
这场以梦想为名的围猎,之所以能屡屡得手,原因在于精准利用了特定群体的情感需求与信息劣势。一方面,中介公司打着“老年艺术梦”“少年明星梦”的旗号,针对老年人信息检索能力弱、年轻人行业认知浅的特点,用“著名导演监制”“上市集团投资”等话术精心包装;另一方面,他们更利用老年人缺少陪伴、年轻人渴望认可的情感软肋,通过“老师”“宝贝”“未来新星”等情感攻势,让应征者在情绪价值满足中放松警惕。当梦想被精心包装成陷阱,诸多普通人便成了待割的韭菜。
短剧招聘乱象的蔓延,折射出新兴产业野蛮生长期的监管缺失。在资本追逐短剧风口的狂热中,平台追求流量至上,制作方奉行“短平快”逻辑:七天完成百集剧本、每集塞入三个“爽点”成为行业常态,演员表演被简化为“瞪眼摔杯掐脖子”的套路化操作。这种重流量轻质量、重速度轻内容的产业生态,不仅挤压了艺术创作空间,更滋生了招聘环节的种种问题。最终,屏幕里“霸总爹”一掷千金,屏幕外老人却要掂量回家的打车费;剧中男女主成功逆袭,剧外年轻人反被剧组拖欠工资。这是个人的痛苦,也是行业失序的缩影。
艺术可以天马行空,但行业运行必须脚踏实地。遏制短剧招聘乱象,需要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监管部门应当严把“准入关”,对短剧制作机构实行资质分级管理,对演员招募推行“实名备案制”,对虚假承诺、高额收费等行为建立“黑名单”制度,提高违法成本。平台必须严把“流量关”,运用技术手段识别“日薪五千”“零门槛高回报”等诱导性内容,及时下架违规信息,杜绝“毒流量”变现。社会各界还需补齐“情感关”与“素养关”,子女常回家看看,社区开设公益课堂,高校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共同搭建实现梦想的正规渠道,让艺术回归艺术,让诈骗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