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和企业

看剧种草文旅:微短剧的 “风景魔法”,讲活文旅新故事

随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 创作计划累计推出 7 批共 335 部作品,“微短剧 + 文旅” 已从零星尝试升级为系统化探索,用轻量叙事承载厚重文化,让 “大风景” 借 “小故事” 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IMG_256

当一部十几分钟的微短剧播完,观众不仅记住了剧情,更忍不住搜索剧中出现的义乌植物园、天津古文化街,甚至直接订了去新疆那拉提的机票 —— 这种 “看剧即种草” 的现象,正在改写文旅传播的规则。如今,随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 创作计划累计推出 7 批共 335 部作品,“微短剧 + 文旅” 已从零星尝试升级为系统化探索,用轻量叙事承载厚重文化,让 “大风景” 借 “小故事” 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一、从地方试水到全国联动:335 部作品背后的文旅新逻辑

最初,文旅微短剧还只是个别景区的 “宣传番外”,如今已成为多地政府主动布局的 “文化名片”。从第七批 94 部入选作品就能看出这种趋势:北京以 13 部作品领跑,《马背摇篮》《钟鼓楼前》用胡同、古观象台等场景勾勒城市记忆;陕西 7 部作品如《山河回响》,深挖黄土高原的历史底蕴;就连浙江义乌这样的 “商贸小城”,也靠《鼗启时空之义乌植物园奇幻春游》,让植物园成了 “穿越剧情” 的载体,激活了本地文旅活力。

这种爆发式增长,本质是踩中了当代人的 “信息接收节奏”。正如天津师范大学杨爱君教授所说,微短剧的走红绝非偶然:算法推荐让好内容精准触达潜在游客,碎片化观看适配了通勤、午休等场景,而强情节叙事又能满足观众 “短时间入戏” 的心理期待。更关键的是,它解决了传统文旅宣传的痛点 —— 比起 “风光片式” 的单向输出,一个有起承转合的故事,更能让观众对 “风景” 产生情感联结。比如云南玉溪刚开机的《我带王子去寻宝》,直接把博物馆、哀牢山森林写进剧情,观众看剧时就会自然产生 “想去实地解锁宝藏” 的冲动,这种 “剧情引导体验” 的效果,是传统宣传片难以实现的。

二、叙事升级:从 “景点打卡” 到 “文化扎根”

如果说早期的文旅微短剧还停留在 “剧情围着景点转” 的浅层阶段,现在的优秀作品早已实现 “文化融入剧情骨血”。区别就在于前者是 “拍风景”,后者是 “用风景讲文化”。

《鼗启时空之义乌植物园奇幻春游》就是个典型例子。它没有单纯展示植物园的花草,而是用 “穿越千年的鼗鼓” 做线索,让初唐诗人骆宾王与现代姐弟对话。拨浪鼓是义乌商贸的起点,红糖是市井生活的烟火,金华道情是乡土文化的传承,这些非遗元素不是 “硬植入”,而是推动剧情的关键:姐弟俩通过鼗鼓了解历史,观众也跟着剧情读懂了义乌 “从拨浪鼓到全球小商品城” 的文化基因。这种 “文化转译”,让微短剧成了非遗的 “活传播载体”。

还有天津的《哏都风云之刚好遇见你 2》,创新地把 “文旅 + 中华老字号” 绑在一起。剧中不仅有天津意式风情区、古文化街的标志性镜头,还把 70 余年历史的力生制药的品牌故事揉进剧情 。当角色在古文化街逛街、聊起老字号的过往时,天津的 “哏都气质” 和商业传承感自然流露,既避免了 “景点堆砌” 的生硬,又让城市文化更有烟火气。

就连技术应用也在为叙事服务。国内首个新疆文旅动漫 IP《奇遇那拉提》,没有选择实拍草原风光,而是用 “CG 动画 + 实景融合” 的方式:动画角色在那拉提草原上冒险,既保留了草原的壮阔,又通过卡通形象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比起单纯的 “草原美景展示”,这种形式让 “那拉提” 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地理名词,而是一个能引发情感共鸣的 “故事发生地”。

三、技术赋能:不只是 “炫技”,更是打破体验边界

提到 “技术 + 文旅微短剧”,很多人会想到 4K、AIGC、VR 这些名词,但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应用,从来不是 “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用技术解决传统叙事无法实现的问题 —— 比如让历史 “活” 起来,让风景 “可触摸”。

《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第二季 青铜盛世)就用 AIGC 技术玩出了新花样。它没有像纪录片那样讲解青铜神树的考古发现,而是围绕 “青铜神树之谜” 编了一段科幻剧情:通过 AI 生成的奇幻场景,让观众跟着角色 “穿越” 到古蜀文明,感受青铜器物背后的神秘想象。这种方式,把原本抽象的 “古蜀文化” 变成了具象的 “故事体验”,比起 “文物介绍”,观众更能记住三星堆的 “独特性”。

芒果 TV 与岳阳合作的《跟着旅发大会游岳阳》系列,也用技术提升了 “代入感”。4K 航拍让君山岛茶园的层层绿意扑面而来,动态捕捉则还原了巴陵全鱼宴的烹饪过程 —— 当镜头跟着厨师的手切鱼、下锅,观众仿佛能闻到香味,这种 “视觉 + 味觉联想”,比单纯说 “岳阳美食好吃” 更有说服力。技术在这里的作用,是把 “远观的风景” 变成 “可感知的体验”,让观众产生 “我也想亲自去尝尝、看看” 的冲动。

四、模式破局:三种路径,打通 “看剧” 到 “消费” 的闭环

经过几年探索,“微短剧 + 文旅” 已形成三种成熟模式,每种模式都在尝试打通 “内容传播” 与 “文旅消费” 的链路,避免让微短剧沦为 “一次性观看的内容”。

第一种是 “主题定制型”,聚焦地方独特文化。比如《钟鼓楼前》以外国留学生的视角逛北京胡同,吉安所右巷的四合院、鼓楼的钟声,都成了 “了解中国文化” 的窗口 —— 这种视角既能吸引国内年轻观众,也能让海外观众对北京产生兴趣;江苏太仓的《郑和下西洋:沧海新途》,则深挖 “郑和起锚地” 的历史,让观众看完剧后,会想去太仓的郑和纪念馆,了解更多历史细节。这种模式的核心,是用故事让 “地方文化” 变得可感知。

第二种是 “文旅联动型”,直接对接旅游推广。《哈喽,成都》就把 “144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写进剧情:外国女孩靠免签政策在成都逛吃,打卡宽窄巷子、吃火锅 —— 剧情不仅展示了成都的魅力,还悄悄传递了 “来成都旅游很方便” 的信息,直接推动游客出行;玉溪的《我带王子去寻宝》更直接,剧中的 “寻宝地点” 就是当地真实景点,观众看剧后可以按 “剧情路线” 去旅游,形成 “看剧 - 打卡” 的直接联动。

第三种是 “产业赋能型”,让微短剧服务于地方产业。《竹梦归乡》《塘栖有好戏》等作品,把 “文旅创业”“乡村振兴” 作为主题:角色在乡村开民宿、做文旅项目,既宣传了乡村美景,也传递了 “乡村有机会” 的信号,间接带动当地文旅创业和农产品销售。这种模式,让微短剧从 “宣传工具” 升级为 “产业助力者”,实现了 “文化传播” 与 “经济发展” 的双赢。

正如《哏都风云 2》导演付晓博所说:“短剧给文旅提供了‘有故事的内容’,摆脱了传统宣传片的枯燥;文旅则给短剧提供了‘有烟火气的场景’,让剧情不悬浮。两者是互相成就的。”

五、挑战与未来:从 “赚流量” 到 “留品牌”,难在 “平衡” 与 “深耕”

尽管发展迅速,但 “微短剧 + 文旅” 的痛点也很明显。最突出的是 “同质化”——2024 年各平台上线的微短剧超 3 万部,但真正实现文旅深度融合、产生经济效益的不足 5%。很多作品都是 “换个景点拍同样的爱情故事”:主角在海边吵架、在古镇和好,剧情与地方文化无关,看完后观众只记得 “风景好看”,却记不住 “这是哪里”。

更难的是 “平衡商业与艺术”。付晓博坦言,创作中最怕两个极端:要么把文旅元素硬塞进剧情,比如角色突然说 “这里的 XX 景点真有名”,显得尴尬;要么为了宣传,让剧情服务于 “广告”,比如强行插入景区介绍,导致故事断裂。如何让 “文旅宣传” 与 “剧情吸引力” 共存,成了所有创作者的难题。

未来的突破点,或许在于 “从流量思维转向品牌思维”。杨爱君教授建议,文旅微短剧不能只追求 “播放量”,而要从 “城市 IP 打造” 的高度出发 —— 比如深挖地方独有的文化符号(像义乌的拨浪鼓、三星堆的青铜神树),用 AI、VR 等技术提升体验,但核心始终是 “讲好故事”。《奇遇那拉提》的尝试就很有参考性:它不只是拍了一部剧,还开发了 100 多款文创衍生品,建了景区 IP 旗舰店,让 “那拉提” 从 “剧里的草原” 变成 “可带走的品牌”,形成了 “内容 - 体验 - 消费” 的长效生态。

IMG_257

小故事里的大文旅,核心是 “有温度的连接”

2025 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680 亿元,“微短剧 + 文旅” 的想象空间还在扩大。但无论技术如何升级、模式如何创新,这个领域的核心永远没变 —— 用一个好故事,让观众与地方的文化、风景产生 “有温度的连接”。

从天津古文化街的相声声,到新疆那拉提的草原风,从义乌植物园的穿越剧情,到三星堆的古蜀幻梦,335 部作品正在证明:文旅传播不需要宏大的叙事,一个能让人共情的小故事,就足以让 “大风景” 留在心里,让观众愿意出发去体验。这或许就是 “微短剧 + 文旅” 的真正价值 —— 它改变的不只是文旅宣传的形式,更是我们与世界连接的方式。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