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评论

千万网友催更,杭州公安“霸总短剧”凭什么火

一部“霸总”题材短剧的爆火引发广泛关注。据极目新闻报道,这个国庆假期,杭州公安推出的系列短剧成为众多网友的“电子榨菜”,剧中民警化身“霸总克星”

近日,一部“霸总”题材短剧的爆火引发广泛关注。据极目新闻报道,这个国庆假期,杭州公安推出的系列短剧成为众多网友的“电子榨菜”,剧中民警化身“霸总克星”,用法律常识破解夸张剧情,让观众在笑声中收获普法知识。整个过程妙趣横生,仿佛不是在严肃普法,而是在演绎一场警民联欢的喜剧盛宴。(10月6日 极目新闻)

这个国庆假期,当许多人沉浸在各种“电子榨菜”中时,一部由杭州公安出品的“霸总”题材短剧意外霸屏。民警变身“霸总克星”,用法律常识“打败”夸张剧情,全网播放量轻松突破700万,网友直呼“笑到打鸣又学到知识”。这波操作背后,不仅是政务新媒体一次成功的流量收获,更是公共服务话语体系的一次深刻变革。当严肃的普法穿上“霸总”的外衣,我们看到了政务宣传与公众对话的全新可能。

杭州公安的这次尝试,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其精准的“破壁”意识,打破了政务宣传长期以来的刻板形象。传统普法宣传往往陷入单向灌输的窠臼,板着面孔说教,效果有限。而这次,创作团队主动下载上百部“霸总”短剧,深入研究网络热梗,将谨防杀猪盘、严禁酒驾等普法知识点巧妙植入“霸总”剧情。这种“潜入式”宣传,不再高高在上地教育群众,而是蹲下身来,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价值。从传播效果看,这种“破壁”无疑是成功的,网友在会心一笑中接受了普法教育,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传播境界。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部短剧展现了政务新媒体难得的用户思维。创作团队明确表示:“只有我们自己来写,才能够表达出想传递的内涵。”这背后是对传播规律的尊重:知道受众在哪里,就到哪里去;知道受众喜欢什么,就用什么形式呈现。当政务账号不再自说自话,而是深入理解并主动融入平台的语境文化,传播就实现了从“我想说什么”到“你想听什么”的转变。这种转变看似简单,却是政务新媒体发展多年来的重要突破。

从执行层面看,杭州公安展现了惊人的创新勇气和行动力。从9月22日开始写剧本,到9月27日凌晨3点完成拍摄,再到国庆假期准时上线,整个创作周期不到10天。这种高效不仅体现了团队的专业能力,更折射出公安机关应对网络生态的敏锐度。值得一提的是,剧中民警由真实的民警谭明楠出演,这种“本色出演”既保证了普法内容的专业性,又增强了短剧的真实感。戏里戏外,民警们的一片真心透过屏幕温暖了观众。

当然,杭州公安的探索并非孤例。近年来,从“反诈老陈”到各地公安的短视频矩阵,政务新媒体正在经历一场深刻转型。但杭州公安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成功地将热点题材与本职工作完美结合,既蹭到了流量,又不失专业本色;既娱乐了大众,又坚守了初心。这种平衡来之不易,需要创作团队对度的精准把握,多一点可能流于低俗,少一分则难以出圈。

杭州公安的这次成功尝试,为政务新媒体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政务宣传不能再满足于“有了”的初级阶段,而要追求“好了”的高级形态。公众期待的不是又一个照本宣科的官方账号,而是能够平等对话、有温度有态度的“网友”。政务新媒体不仅要“在场”,更要“入味”;不仅要发布,更要互动;不仅要正确,更要动人。

展望未来,政务新媒体的创新不应止于单次爆款。如何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影响力,如何让创新做法制度化、常态化,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杭州公安的“霸总”短剧开了一个好头,但政务新媒体的创新之路依然漫长。

政务宣传的“破壁”之旅已经开始,期待更多政府部门能像杭州公安一样,勇敢地跳出舒适区,用创新对话替代单向宣传,用真诚沟通打破刻板印象。如此,公共服务才能真正抵达人心,在数字化浪潮中谱写新时代的政民鱼水情。

吴逍(重庆大学)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