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评论

短剧的终局不是“爽”:当流量狂奔结束,价值深耕才是王道

一分钟一集的表情包漫剧,一个动画师一天能制作六分钟,而一部热门短剧三天即可杀青。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短剧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重塑我们的娱乐方式。

一分钟一集的表情包漫剧,一个动画师一天能制作六分钟,而一部热门短剧三天即可杀青。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短剧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重塑我们的娱乐方式。

截至2025年6月,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96亿,占网民总数近七成。这个曾经被贴上“小众”“下沉”标签的内容形式,已成长为全民级消费。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5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成为数字内容生态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IMG_256

IMG_257

市场爆发:

从规模扩张到全民消费时代

短剧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源于多重因素推动。碎片化消费习惯的养成、移动支付普及、智能算法推荐等技术进步为短剧普及奠定基础。

短剧的吸引力在于其精准把握了现代人的时间分配特点。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指出:“短剧碎片化,更符合现代社会普通人的休闲时间规律;短剧往往需要在短期抓住注意力,这种表现方式本身就非常有市场。”

用户结构的变化同样显著。短剧已实现全年龄层覆盖:18岁至30岁用户为主力,占比42.5%;40岁至59岁用户占36.7%;60岁以上用户达15.8%,并呈增长态势,逐渐形成“银发剧场”。

商业模式的创新进一步加速了市场扩张。短剧的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已达29元,超越传统长视频会员收入。这种超强的商业化能力为行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IMG_258

内容升级:

从“电子榨菜”到“文化主食”

随着市场饱和度提高,短剧内容正经历从“表达情绪”到“表达情感”再到“表达情怀”的创作升级。早期单纯追求“爽感”和“反转”的内容已难以满足观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

精品化成为行业共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杨洪涛提出了四组关键词:从“投流”到“引流”,从“走量”到“走心”,从“爽感”到“质感”,从“同质化”到“独特性”。这一观点精准概括了短剧内容的转型方向。

在“微短剧+”理念驱动下,短剧题材日益多元,涵盖非遗、法治、历史、科幻等领域。《重回永乐大典》再现古籍修复过程;《化蝶》呈现越剧艺术之美;《燎原之重回1938》讲述抗战历史故事——这些作品展现了短剧承载文化内涵的可能性。

IMG_259

质量提升带动生命周期延长。早期短剧往往只能火爆几周,而现在优质作品可持续吸引观众数月。红果短剧推出的《弄潮》凭借新颖视角与精良制作引发关注,播放量突破3亿,成为口碑与流量双赢的代表作。

IMG_260

技术赋能:

AI如何重构短剧生产与消费

AI技术正深刻改变短剧生产流程和表现形式。动漫短剧作为AIGC时代的代表性产品形式,正在迎来爆发式增长。

“在AI辅助下,制作门槛被大幅降低,无论是科幻题材还是史诗战争场面,都不再受制于成本和周期。”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直言。效率提升数据令人惊叹——相比传统模式,AI工具链可降低60%的成本,提升生产效率3倍以上。

动漫短剧的制作成本大幅低于传统动画。据B站充电业务负责人Phoebe透露,动漫短剧行业平均制作成本在2000到5000元一分钟,仅为传统动画的十分之一。这种成本优势使得内容实验和创新成为可能。

技术赋能还体现在创作门槛的降低。表情包漫剧的出现,让“一个动画师一天快的能做六分钟”成为现实。这种高效生产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内容供给,为多样化表达开辟空间。

IMG_261

AI技术不仅改变生产方式,还重塑消费体验。个性化推荐算法让内容与用户精准匹配,多语种自动翻译则助力短剧走向全球市场。技术已成为短剧进化的核心驱动力。

IMG_262

城市竞赛:

微短剧之都的崛起与竞争

全国多个城市纷纷加入“微短剧之都”的竞争,其中西安与郑州的表现尤为抢眼。这场城市间的竞赛不仅关乎经济利益,更是文化软实力的较量。

西安凭借产业链效率和文化资源领先。产业规模方面,西安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西安微短剧公司数量突破600家,持续全国领先。《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全国每100部微短剧中约有60部出自西安,爆款剧占比高达80%。

郑州则凭借“政策红利+人才洼地”实现弯道超车。2025年前8个月,郑州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8.5亿元,同比增长35.7%;全市微短剧企业超800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郑州宣布设立1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建设5个市级微短剧产业园。

成本优势是郑州的核心竞争力。据当地媒体报道,“在郑州拍摄成本比一线城市低30%—40%,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至3—6个月”。这一优势吸引七猫文化、华策影视等头部企业落户。

IMG_263

出海前景:

全球化视野下的机遇与挑战

短剧出海正成为行业新增长点。截至2025年8月,海外在投微短剧APP已达446款,单月新上线APP数量增长18.57%。在Sensor Tower发布的“2025年5月中国出海非游戏应用收入榜”中,微短剧类应用占据了前二十位中的九席。

海外市场潜力巨大,但挑战同样不容忽视。DataEye短剧观察发现,海外市场潜在用户渗透率仍低于10%。如何系统性地提升内容供给并实现精准输出,成为微短剧出海的关键命题。

IMG_264

本地化是出海成功的核心。不同地区观众对题材偏好存在显著差异:北美地区观众更偏好CEO、狼人、甜宠等题材;东南亚市场则更关注真假千金、重启人生、穿越等元素。甚至同一国家内不同年龄层的用户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内容倾向。

渠道策略也在不断进化。“社媒获客-APP沉淀”模式正逐步演变为社交媒体原生闭环模式。以TikTok为例,用户可在站内完成广告观看、付费订阅和连续观看全部流程,极大降低了因跳转带来的流失风险。

《好一个乖乖女》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全球发行的潜力。该剧在创作初期就预留了多语言适配空间,在国内上线后迅速推出本地化配音和字幕版本,截至目前在海外已持续投放226天,累计热度突破千万。

未来2-3年,随着AI技术深度应用,动漫短剧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制作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而创作质量将不断提升。短剧行业的竞争正从“数量扩张”走向“内容提质”。

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成熟、政策的引导,正共同推动短剧行业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短剧不仅是娱乐方式的革新,更可能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输出的新载体。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