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遍布中国众多城市的烂尾楼——那些因资金链断裂、政策调整或市场波动而停滞的建设项目——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伤疤”,象征着资源的错配、发展的中断与民众的失望。它们沉默地矗立在城市的核心或边缘,消耗着土地资源,影响着城市面貌,更牵动着无数相关者的神经。然而,历史的辩证法总在动态演进。进入2024年,伴随着国内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大关带来的巨大场地需求,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持续推动的“闲置资产盘活”政策,这些曾被遗忘的角落正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重新汇入城市发展的洪流。
烂尾楼,正从“停滞的港湾”蜕变为充满活力的“跨界合作新载体”与“城市弹性试验场”。它们既是短剧剧组争相抢占的“天然片场”,也是特色商业、精品酒店等创新业态青睐的“落脚点”。当新兴内容产业的需求与存量资产盘活的需求不期而遇,当商业创新的“差异化思维”成功破解了闲置空间的“利用难题”,一种多赢共生的新生态便应运而生。
2024年,中国短剧行业延续了爆发式增长态势,据行业权威数据,其整体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元人民币。这种以“短、平、快”为典型特征的内容形态,对拍摄场景的数量、多样性和成本控制提出了极高要求。传统的专业影视基地虽场景完善,但租金高昂、预约周期长,难以完全满足短剧海量、高效的制作节奏。正是在此背景下,具备独特空间特质和成本优势的烂尾楼及各类闲置商业地产,迅速进入了短剧制作方的视野。
河南荥阳:恒大养生谷闲置售楼处的“场景红利”
位于河南荥阳的恒大养生谷项目,其闲置的售楼处自2024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用于影视拍摄后,迅速成为周边短剧剧组的宠儿。数据显示,该场地日均接待2至3个剧组,场地协调表的排期已超过两周。其原有的豪华装修、沙盘模型、洽谈区等,无需过多改造即可直接用于拍摄,极大地提升了拍摄效率。
河南郑州:“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的规模化运营
郑州市一处废弃商场经过适应性改造,转型为专注于竖屏短剧制作的“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自2024年投入运营以来,该基地日均接待量高达8至9个剧组,预约需排队十天以上。基地不仅提供了多样化的室内场景,还配套建设了专业化妆间、设备仓储空间、临时办公区等基础设施,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短剧拍摄服务生态。
西安:孚希AI影视产业中心的模式创新
西安一处烂尾的写字楼被改造为孚希AI影视产业中心。该中心创新性地采用“时租 + 基础服务”的灵活租赁模式,满足了短剧剧组碎片化的拍摄需求。其日最高接待记录达到10个剧组。由于内部空间开阔、结构多样,且保留了部分毛坯状态,可塑性极强,被当地业界誉为“西安小横店”,凸显其场景的高适配性。
兴起动因分析
许多烂尾楼,如售楼处、商场、写字楼,其原有功能赋予了它们与现代都市剧、商战剧、逆袭剧高度契合的空间特征。售楼处的沙盘区是“商战谈判”的理想背景,商场的中庭与廊道天然适合“都市情感”戏码的展开,而裸露混凝土、未完工状态的写字楼则完美契合了“逆袭励志”剧中主角初期困境与后期成功的反差感。这种“即插即用”的特性,为剧组节省了高达30%至50%的场景搭建成本与时间。
短剧制作预算普遍紧张,对场地成本极为敏感。烂尾楼日租费用多在2000至5000元人民币区间,仅为日均租金动辄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传统专业影视基地的1/5到1/2。这种显著的成本优势,使得短剧制作方能够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内容制作、演员和推广上,符合其“短平快”的核心商业模式。
烂尾楼特有的“废墟感”、“未完成感”和“时间凝固感”,为短剧创作提供了在光鲜亮丽的常规场景中难以寻觅的视觉张力和叙事氛围。这种独特的空间美学,有助于短剧在视觉上脱颖而出,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代入感。
烂尾楼与短剧的结合,并非简单的场地租赁关系,而是构建了一种深度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生态。
如前所述,低廉的租金和即用的场景,直接降低了短剧的生产成本,加快了制作周期,使“小投入、快回报”的商业模式得以稳固。剧组可以将原本用于复杂布景的时间和资金,转向剧本打磨、表演提升和精准营销。
烂尾楼本身所承载的故事性,为短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基底。其独特的空间形态,也激发了创作者探索更多元叙事风格的可能性。
对于持有烂尾楼等闲置资产的房企或资产管理公司而言,将其出租给短剧剧组,意味着几乎零附加成本的租金收入。这笔收入虽然单日额度不一定极高,但因其需求旺盛且持续,能形成稳定的现金流,有效缓解资产持有期间的财务压力。
绿地集团在郑州打造的占地604亩的“剧引力”短剧基地,整合了3个原已烂尾的商业体。2024年至今,该基地已成功承接了320部短剧的拍摄任务。据透露,这部分租金收益已占到该项目整体现金流的15%,相较于传统的长期租赁模式,收益率提升了约8个百分点。这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回报,更关键的是为这些沉睡资产注入了活力,为其后续的彻底盘活赢得了时间和资金。
频繁的影视拍摄活动,实际上是对这些闲置空间进行持续的、动态的宣传。当这些空间通过一部部短剧进入千万观众的视野,其知名度和潜在价值随之提升,为未来引入更永久性的商业业态或进行整体转让、改造奠定了基础。
2024年,全国已有超过20个重点城市的房地产企业主动推出了针对性的“影视场景租赁”业务。市场数据显示,闲置售楼处、烂尾商业体等类型的资产出租率,较去年同期平均提升了22%,显示出这一模式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和可复制性。
短剧创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烂尾楼与大众,特别是25至40岁购房主力群体之间的情感连接点。他们将现实生活中关于购房、安居的普遍焦虑,巧妙地转化为短剧中的核心冲突和“逆袭”动力。
诸如《房子烂尾后我巅峰》、《末世重生:烂尾楼变现1亿》等爆款短剧,直接将“烂尾楼”这一社会痛点作为故事背景。剧情往往围绕主角在遭遇房产烂尾的打击后,如何通过个人奋斗、智慧或机遇实现人生逆袭。这种叙事将现实的无力感转化为戏剧的掌控感和“爽感”,极大地激发了特定受众的情感共鸣与追看欲望。据报道,此类剧集的单部播放量均轻松突破5000万大关,证明了其巨大的市场潜力。
普通个体开始利用自身与烂尾楼的特殊关联进行内容创作,实现了个人表达与经济收益的双重收获。
2024年6月,山东一对夫妇在自家购买的烂尾楼毛坯房内,自导自演了一系列以“烂尾楼里的生活逆袭”为主题的“土味短剧”。其真实的环境、真挚的情感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共情,相关视频爆红网络,其账号迅速积累51万粉丝,单条视频最高获得28万点赞。这一成功不仅为他们带来了流量收益,更因其影响力,间接推动了当地另外3个烂尾楼项目开放给外界进行拍摄合作,展示了微观个体行为对宏观资源盘活的能动作用。
烂尾楼的价值重构并未止步于短剧拍摄。其盘活逻辑的核心——“低投入 + 差异化体验”——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文旅、餐饮等多个领域。
利用烂尾楼原有的主体结构和空间格局,可以大幅减少土建、加固等基础工程投入,使投资者能够将更多资金用于内部装修、业态打造和品牌营销。
保留建筑原有的“废墟感”、“工业风”或“未完成状态”,与内部引入的新功能形成强烈的“反差美学”。这种独特的空间体验,正好迎合了当下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群体追求个性、新奇和沉浸式体验的消费心理。
贵州独山:从“天下第一水司楼”到文旅酒店
曾因规模宏大却烂尾而引发全国关注的独山“天下第一水司楼”,于2024年被成功改造为豪利维拉净心谷酒店。改造方案巧妙地保留了其极具争议性和辨识度的建筑外观,内部则打造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题客房。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其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周末入住率稳定在80%,其中70%的客源是专为“打卡”这一独特建筑而来的文旅消费者。
泰国曼谷:“废墟风咖啡馆”的网红效应
曼谷一栋烂尾楼的底层,开设了一家以“废墟风”为主题的咖啡馆。店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混凝土墙面的原始风貌,仅通过精心挑选的复古家具、绿植和灯光进行点缀,营造出粗犷与精致并存的独特氛围。2024年开业后,迅速跻身当地社交媒体“网红打卡地TOP10”榜单,日均客流量超过300人,证明了这种风格在全球范围内的吸引力。
广州:潮牌集合店的“未完成”哲学
广州市天河区一栋仅完成混凝土框架的烂尾楼,在2024年9月变身为一家潮牌集合店。设计师以“未完成感”为核心设计理念,裸露的结构、未经修饰的墙面与内部陈列的前卫潮流服饰形成对话,吸引了大量18至30岁的年轻消费者。开业首月,营业额即突破80万元人民币,显示了商业空间叙事创新的强大变现能力。
尽管当前烂尾楼等闲置空间的盘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需要各方协同破局。
部分烂尾楼历史沿革复杂,产权关系模糊,存在多重抵押、债权债务纠纷等问题。这为租赁合作、改造投资带来了巨大的法律风险和市场不确定性。烂尾楼通常未能通过完整的消防验收,其结构安全性、水电设施等也可能存在隐患。
郑州市针对烂尾楼转型为文化、商业等新业态的项目,提供了改造费用10%的专项补贴,有效降低了投资者的前期投入压力。未来,需要更多城市出台类似政策,并在审批流程上提供绿色通道。
市场主体的模式创新
为降低对单一业态(如短剧)的依赖,资产持有方应积极探索“混业经营”模式。例如,打造“短剧片场 + 网红餐饮 + 主题展览 + 直播基地”的复合空间,实现流量共享与风险分散。
对于短剧拍摄基地,可以逐步建立服务标准、安全标准和定价体系,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和可靠性,打造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知名品牌,增强抗风险能力。
将短期租赁与长期整体开发相结合。利用短期租金收益支撑资产的日常维护和部分改造,同时为寻找最终的盘活方案(如整体出售、彻底改造为特定业态)积累条件和时间。
烂尾楼的“变身记”,是一场深刻的空间价值重构运动。它生动地诠释了:没有绝对无用的空间,只有尚未被发现的用途和未被激发的潜能。当短剧产业的“内容需求”与房地产领域的“资产盘活需求”历史性地交汇,当“差异化体验”的商业逻辑成功嫁接于闲置空间的“低成本基底”,这些曾经的“城市负资产”便奇迹般地焕发了“二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