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评论

银发短剧的价值建构分析——以《大妈的世界》贺岁篇为例

银发短剧中建构的年轻态、积极化的养老状态,对银发群体的养老模式、媒介形象及自我认知评价与情感选择都有正向的价值建构作用。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与个案分析法,从社会与个体层面对银发短剧的价值建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银发短剧中建构的年轻态、积极化的养老状态,对银发群体的养老模式、媒介形象及自我认知评价与情感选择都有正向的价值建构作用。

一、老龄化背景下的银发短剧

根据《中国人口形势报告2024》显示,我国老年人口的规模巨大,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逐渐加速中。2021年我国开始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23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至15.4%,到2030年左右,预计我国将会进入一个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推广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其核心在于强调老年人的全面社会参与。《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指出,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要进行积极的战略性部署;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也为积极养老服务提出建设性意见等。我国实施应对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加强新时代老龄活动建设以推动积极老龄化的发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银发短剧的播出正是积极老龄化政策在视听文化领域的积极实践。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关于老年群体题材的“银发短剧”逐渐受到市场的关注及受众的喜爱。银发短剧真实地反映老年群体的日常需求及情感世界,关注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和精神状态,展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积极状态,通过年轻化、喜剧化的表达方式吸引了大批观众。

《大妈的世界贺岁篇》于2024年初在湖南卫视的“大芒剧场”首播,该剧是芒抖双方在“精品短剧扶持计划”下的作品,主要聚焦于银发群体的日常生活。该剧是《大妈的世界》第一季的延续,以老年群体视角,描述了两位大妈在常春藤老年大学发生的故事。通过一系列趣事,展现了银发群体丰富多彩与充满温情的晚年生活。银发主题与网络流行短剧形成的反差感,给受众带来独特的观剧体验。相关数据显示,《大妈的世界贺岁篇》每集平均忠实厚度超过85%,体现了高吸引力和受众忠诚度。该剧关注了银发群体的现实状况如退休生活、情感寄托及代际关系等,建构了短剧内容价值与社会现实价值的有机融合。

二、价值建构:银发短剧的正效应表达

“健康、参与、保障”是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积极老龄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多方面的健康发展。银发短剧在对老年形象的建构中,注重展现银发群体正向态度表达带来的正面价值。他们在生活中并未因年龄增大而焦虑生老病死等问题,也并未因缺少子女陪伴而走向自我的消极化认知。他们重视健康生活,敢于追求新式文化,建构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这种参与新型生活的形象状态恰逢其时地向我们展示了当下社会积极老龄化的趋向。银发短剧在社会以及个体价值塑造方面都有显著的正向表达。

(一)社会价值: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发挥余热价值,探索积极养老模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即使是上了年纪的银发群体也能老有所为。银发群体在多个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首先,他们用大半辈子的时间积累经验沉淀智慧,对于下一代人有借鉴启示作用。其次,银发群体是社会文化变迁的见证者,在半个世纪的变化发展中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实现老年人人生价值的目的是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发挥银发群体的余热价值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一方面,为积极推动老龄化政策发挥效益,我国正加快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大力发展养老产业。佛山市禅城部分社区积极开展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为银发群体提供高质量养老服务保障。社区一位76岁的阿姨不仅每天去上书法课练字提升自我,还担任其所住小区党支部书记,以此为小区居民搭建桥梁办实事,在社区中发光发热。银发群体从家长里短走向社区生活,从被人帮助转向主动帮助他人,是对积极老龄化的具身践行。另一方面,老龄化与数字化相遇的时代下,银发群体融入数字媒体亦是必然趋势。数字媒体门槛的降低以及家庭子辈的数字反哺,使处在数字末端的银发群体逐渐畅游在互联网海洋。在社交平台分享乡村美食的潘姥姥,在互联网上拥有一大批饮食儿女。还有退休的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在抖音发布物理实验,在互联网上拥有一大批物理学生,尤其给一些偏远地区的贫困学子传递物理知识并产生影响。银发群体将隐形的知识与技艺搬上大屏幕,创作出知识具象化的视频内容,他们在互联网实践中发光发热。

积极推动养老服务现代化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安全的大事,探索积极化的养老模式更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福祉。从传统的中国家庭养老观念来看,“家庭和美子孙幸福”重于“老人自我养老问题”,因此银发群体在积极养老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意识尤为重要。积极养老需要对养老态度有所转变——独立自主、老有所为、积极参与,将更多的幸福体验放置于自身的发展中。《大妈的世界贺岁篇》中的大爷大妈们对自我有积极的肯定,他们坚持不过度依附儿女,而是转身参与开实体超市、做假药实验、追网络热剧等元气满满的活动。独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铸就了一群活泼的养老队伍,这也将积极的养老模式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消解了大众眼中的消极养老,是新型养老模式的积极探索与“为霞尚满天”的体现。

2.重构媒介形象,示范正面现实

大众传媒常以刻板的印象审视老年群体,将其标榜为受众尊崇的权威性形象或将其建构为失智、失能及失德等负面形象或子女多面支撑的陪体形象。长久以来,社会对老年群体形象认知陷于一种固执无知、蛮横无理、体弱累赘的负面形象。尤其是谈到老年女性,为了营造出有流量与看点的剧情,传统的影视剧集总是塑造出婆媳争执、大妈插队不讲理等狭义标签激化剧中矛盾。扶起摔倒老人被讹、霸占球场围殴少年等新闻报道也加剧了“坏人变老”的拟态认知。数字时代的信息获取愈趋碎片化与表层化,缺乏深层思考转化而将个案上升到群体的刻板认知,致使社会忽视老年群体的优点,致使观者在现实生活中对部分老年形象产生偏见。这给老年群体在社会交往中带来不公平的待遇与歧视,导致他们成为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其行为和心理都可能会偏向和社会发展相分离的状态。

老龄化认知理论认为,人到老年需要重新定义和建构自己的角色,建立“老年不是衰退而是重新发现自我”的认知。消除对银发群体的刻板印象有助于减少对年迈者的偏见和歧视,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大妈的世界贺岁篇》为代表的银发短剧,通过塑造具有不同年龄层特征的积极老年角色,在消解老年群体的负面形象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老年群体塑造媒介形象,对其真实展现起到了正面的示范作用。剧中两位大妈角色(王于田和杨得馥)总是充满正能量,她们通过知识积累不断提升自我,心怀善意帮助周围人群。银发群体乐观的性格和向上的生活状态,展现他们对自我与社会的共同责任以及互助的养老模式,一定程度上起到聚合社会正能量的作用。

(二)个体价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老年主体性与人的主体化息息相关,人的主体化的认识是一个从生物的“自我”到社会化的“他我”的变化过程,即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在主体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本我”有清晰的了解,也要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处理“他我”关系。自我在认识理解“本我”需求的同时也需与“他我”进行互动,而个体价值的体现也是在理解“本我”与互动“他我”的双向过程中得以体现。在互动中形成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往往促使个体价值得到完善和发展。

1.重返个人认知,实现价值共鸣

价值认知理论指个体或集体评价和感知某种价值。这种评价和感知是基于个人的需求、欲望、知识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综合结果。随着年龄增大,部分银发群体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脱轨”现象,在低需求与低欲望的本能下会发生对自我有低认知的可能性。银发群体退休待家以及子女的忙碌,让他们处于大量空白时间中而自感落寞,缺失的家庭关注可能造成父母子女间出现情感沟壑。在网络媒介技术发展下,落伍于数字媒介技术的银发群体容易坠落数字鸿沟。此外,远离子辈易加深与子辈间的代际鸿沟。久而久之,银发群体的精神需求被忽视而转向陷入自我价值的缺失,但这并不代表银发群体的个人价值因年龄上升而降低。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自我需求和资源资本,因此社会互动便成了人与人间通过资源交换来满足自我与提升认知的一种行为。银发群体过去积攒的人生阅历是年轻一代的宝贵财富,过去的劳动贡献对社会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沉淀的岁月是传统文化和知识的重要载体,辛苦耕耘积累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他们宝贵的资源,是满足自我与提升认知的基础,是向外展示自我价值的底气。对自我形成正确的认知和保持积极的态度是银发群体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参与社会互动,有利于形成良性的价值循环。自我积极化的态度有利于改善银发群体的认知下降,提升其社会参与的主动性。剧中大爷大妈们以自己大半辈子的人生经验导演片子《我的一生》,呈现人生境界:接受平庸,拥抱不完美。这也为他人带来思考价值,在业余活动中消磨时间的同时,还能将自我价值嵌入社会价值。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人尚且早早揭示了对“人老心不老”的心态与年龄关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老年生活态度的积极看法,身处新时代的银发群体更应借大好时机发挥余热。“感动中国2022 年度人物”集体奖颁给了一个由老年人组成的“银发知播”,这群平均年龄为77岁的银发群体利用短视频和直播传播知识文化,打破了知识传播壁垒和网络代际壁垒,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网络正能量。养老与生死等问题不应是老人的代名词,如何再次实现其价值才是核心议题。事实上银发群体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重要的个体,丰富的人生阅历能够助力他们再次实现自我价值,而对个体价值的追逐是其再次社会化的体现,有利于获得满足感与充实感,实现价值共鸣。社会也应该给予银发群体更多的包容,帮助他们实现对自我力量与生命价值议题的共振共鸣。

2.参与社交互动,丰富情感空间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群体更倾向于选择可能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社会接触。与年轻群体相比,银发群体更注重在有限的时间里选择更能体现积极情绪价值的社会活动。银发群体主动入局互联网中的社交互动,实则是在新时代下社会接触的变化。在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下降的情况下,其情绪并未随着下降,反而主动入局社交互动,在与“他我”的互动中获得积极情绪价值。

生产性文本是指文本不仅仅是静态的、预先存在的对象,也是通过读者的理解和诠释而产生的动态过程。这种文本具有开放性,允许读者通过解读参与到文本的意义建构过程中来。弹幕和评论作为一种生产性文本,在发送交流与反馈的沟通过程中,不同用户的情绪在文字输出与反馈的过程中得到了融合感知。在极具互动性的弹幕狂欢中,跨越时空的不同用户通过共通意义的文本表达与认同实现了互动与陪伴,消除了内心的孤独感,带来情感寄托的满足。“我家孙子也教我打游戏”“五十年后我老了的真实写照”“老阿姨们比我们大学生还自在”等不同年龄阶层的内心写照在屏幕上融合,创造出一个共情的文本场域,这实则是不同年龄群体的网民将自我意识镜射于剧情之中,集体衍生对老年生活的共情交流。偏向年轻化的群体以自嘲的语言在弹幕共情场域中释放生活压力,沉浸式想象和体验未来的老年生活;偏向老龄化的群体也在互联网的社交互动中展现自我年龄与经历优势,自豪地分享与子孙辈的趣事,在场寻求社交陪伴和获得精神满足。基于银发群体日益增长的社交需求,短剧平台可以增强互动功能的建设,如增加弹幕花样模式、优化评论互动、观剧留言抽奖等,增强用户的参与意识与归属感。

三、结 语

“如何老去”是一道开放命题,银发短剧用年轻态、简洁化的视听语言,带领观众理解衰老的必然规律以及积极养老的趣闻,帮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思考银发群体与社会的价值联系。“老”不是一个贬义词,作为社会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银发群体在社会场域中存在重要的价值建构作用。随着《大妈的世界》等作品的成功,中老年题材短剧的市场前景被看好,制作公司和平台纷纷入局银发短剧赛道。强大的关注度和吸引力,使主流媒体、平台公司等纷纷进军微短剧市场。这种积极参与进一步推动银发短剧的发展,也为各方继续努力实现银发短剧的长效发展注入了动力。通过银发短剧的视角来正视“老”的必然规律,珍惜“老”的特殊意义,把握“老”的存在价值,引领“老”的积极化风向,是增进银发群体的福祉和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探索力量。

(作者: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2023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本文刊登于《新闻世界》2025年第3期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