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宁市发展改革委、南宁市文广旅局联合印发《南宁市支持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加快培育微短剧产业市场主体,推进微短剧产业繁荣发展。《若干措施》分7部分内容,对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6条支持措施,适用于在南宁市从事微短剧制作、发行、技术服务等业务的企业,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9月2日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
如今,微短剧浪潮正重塑视听产业格局,地方政府如何借势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双向赋能?南宁市出台的《若干措施》给出了清晰答案。该政策文本跳出传统产业扶持的路径依赖,没有局限于单一补贴模式,而是构建起贯穿制作、传播、消费全环节的激励体系,为微短剧产业发展注入动能,将数字内容生产与城市文旅品牌建设深度绑定,展现出在文化经济新赛道上的前瞻性布局。
政策的核心亮点,在于其对“质”的引导机制。南宁通过梯度奖励机制,既支持新企业成长,也鼓励现有企业持续进步,还对取得较多发行许可证和深度融合本地元素的作品提供额外奖励。这些措施针对当前微短剧行业普遍存在的题材重复、内容浅薄等问题,通过设定准入门槛和激励方式,推动创作者超越流量竞争,转向叙事质量和文化内涵的深耕。特别对南宁元素占比超过50%的作品提供补贴,不是简单要求地理呈现,而是鼓励把壮族文化、东盟风情、自然生态等城市特质融入故事主线,让南宁真正成为剧情的一部分,实现“城市即故事”的深度交融。
在文旅融合层面,政策巧妙借助影视传播规律,搭建产业与城市形象的双向促进机制。南宁市景区和公园对剧组免收门票与场地费,表面是政府支持,实则是为城市设置动态展示窗口。青秀山的绿意、邕江的景致、百益·上河城的文化氛围,一旦融入剧情,就容易附着观众的情感记忆。人们对剧情的共鸣,可能转化为实地旅游的意愿,这种传播效应远强于传统广告。政策中鼓励微短剧出海的条款,还将这种传播延伸至国际层面,让南宁故事走向世界,助力城市吸引国际游客,使微短剧成为文化交流的新型载体。
人才集聚和品牌塑造是产业长期发展的关键。《若干措施》对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税后奖励,有助于吸引专业团队和先进经验落地南宁;支持举办行业活动,则可提升本地在微短剧领域的影响,逐步建立具有辨识度的南宁品牌。这些措施与内容激励相配合,共同构建“企业—人才—精品—品牌”的良性循环,推动微短剧从短暂热点转化为持续产出的文化产业。
不过,政策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微短剧创作周期短、迭代快,相关评审机制需兼顾效率与公平,避免因流程冗长错失市场时机。“南宁元素超50%”需有清晰、可操作的认定标准,应防止主观判断带来争议。尤其需警惕企业为获取补贴进行应付式创作,确保政策真正助推优质内容产生。微短剧的核心活力源于市场创意和民间参与,政策应注重引导而非主导,维护健康生态而非替代市场选择。
南宁拥有多民族文化资源和东盟地缘特色,这为微短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若能借助政策红利,吸引优质企业、培育本土团队、激励内容创新,完全有可能实现“以剧促旅、以旅兴城”的良性循环。这不仅将推动微短剧产业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也使每一部作品成为一张动态的城市名片,为文旅融合提供可借鉴的“南宁样本”。
微短剧虽“微”,却蕴藏着文旅传播的“大能量”。但其真正的价值根基,始终在于优质的内容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政府的角色,更应定位于生态的搭建者与服务的提供者;而产业的成败,最终仍要交由创作者、市场与观众共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