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股短剧概念因抖音集团《成品漫剧业务合作指引》掀起热潮,这场由漫剧引发的行业震荡,是短期炒作还是长期质变的开端?短剧行业已从“流量生意”升级为兼具规模与技术的新兴赛道,抖音的举措正是行业供需、技术与政策共振的缩影。
需求侧:碎片化催生付费爆发。移动互联网碎片化消费习惯固化,1-3分钟短剧精准匹配通勤、休息场景。巨量引擎数据显示,2025年漫剧供给增速达83%,播放量与点赞量增速超90%,赛道规模向200亿冲刺。抖音付费自然流从2024年微量飙升至2025年8月的1000万+/天,商业化投流峰值跃升400倍,用户付费意愿与市场价值双重验证。
供给侧:AI重构成本结构。2025年,Sora、可灵等AI模型突破技术瓶颈,视频大模型成本大幅下降。火山引擎数据显示,AI工具使短剧制作周期缩短80%-90%,成本直降70%-90%。简笔画漫剧单部成本千元内,头部收益达数十万;动态漫成本仅为传统动漫1/5,100分钟剧集10-30万元落地。低成本高产出模式激活供给生态,中小制作方纷纷入局。
生态侧:平台与政策筑牢护城河。头部平台形成“技术+流量+资金”扶持矩阵:抖音开放6万+IP,提供90%收益分成;快手推出“AIGC创投计划”,单项目最高投1000万资金+1亿流量;B站、阅文开放IP储备并设专项基金。政策鼓励AI创新与行业出海,行业形成“IP-制作-投流”完整价值链,盈利模型升级为“投流利润覆盖成本”的良性循环。
供给端内容同质化加剧,低俗化剧情或消耗用户热情;AI普及引发版权确权难题,抄袭纠纷增多。商业端投流成本上升,头部平台政策收紧可能挤压中小制作方利润。监管端内容审核趋严,历史、伦理风险需防范。此外,漫剧用户审美疲劳周期不明,长期高增长待验证。抖音发布漫剧指引,标志着短剧行业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化、技术化、规模化”转型。AI赋能与政策扶持创造机遇,但内容、版权、监管等挑战仍存。唯有穿透短期热度,聚焦产业链核心价值与企业长期竞争力,方能把握行业变革中的机遇与风险。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