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短剧搞起纯爱,慢节奏也能爆。
不仅爆了,短国还捧出了自己的“靳东”,老少皆宜的优质偶像男主。
周晟安,一个把教养写进骨子里的男人:情绪稳定,尊重他人,克制自省。

夏天过去了,《盛夏芬德拉》的热度却散不掉。
它的“长尾效应”在短剧市场极为反常,通常短剧的生命周期只有几天,但《盛夏芬德拉》的播放曲线显示,一个月了,观众还在反复观看。
《盛夏芬德拉》的观众画像打破了短剧依靠“下沉市场”的行业判断,30岁以上中产群体占比高达42%,其中70%为女性观众。
一个周晟安,统一了70后到90后,未婚、已婚女性的爱情审美。

01
周晟安(刘萧旭 饰)是从小被严格家教约束的家族企业继承人,周白两家联姻属于商业合作。
白清枚(郭宇欣)和周晟安第一次见面相互无感。白清玫故意迟到一小时,提出约法三章,周晟安照单全收,既然是家族联姻,他与她相敬如宾。

白清枚是白家大小姐、自由摄影师,小时候看到妈妈因难以接受爸爸出轨而自杀,导致她性格叛逆,又怂又犟。
在这段关系里,是女主先动的心。
白清枚去酒吧玩,丢了包和手机,借电话打给周晟安。两人订婚后虽同住一室,但各有安排互不干扰,依旧保持着不熟的关系。白清枚也没想到,周晟安第一时间来了,在微雨中给她撑起一把伞。


这时,周晟安对白清枚依旧是相敬如宾的礼貌,而白清枚感到的是一种安全感。她从小出身富贵,衣食无忧,但会被爸爸一个电话通知订婚,做错事要挨打跪祠堂,其余生活小事全靠自己,无人嘘寒问暖。
周晟安的行为越是出于不走心的礼貌教养,越能让白清枚安心。她需要的不是爱情,而是有人承托兜底的安全感。她对婚姻有着“清醒”认识,与其被爱后受伤,不如当作利益交换。

白清枚晚上出门和男女闺蜜喝酒散心,回家看见的是独守空房的周晟安在做宵夜。宵夜不是给白清枚做的,但这不是问题的重点,重点是白清枚很享受回家有口热汤面吃得踏实。
许多观众评价周晟安具有“人夫感”,即一种可靠的感觉。他不玩情感游戏,话少行动力强,他的感情是一种克制下的温柔,比一万句“我爱你”更令女主心动。
02
《盛夏芬德拉》的主角人设放在琼瑶故事里也不违和,一本正经到不解风情的实干企业家和鬼灵精怪又性格独立的大小姐。但若琼瑶讲这个故事,一定不会让两人相爱,他们一定是反抗包办婚姻成功,并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美满爱情。
问题来了,爱看《盛夏芬德拉》的当代年轻人,对包办婚姻甘之如饴?
他们的婚恋观是超前了还是落后了?

其实是白清枚和周晟安的爱情困境,精准击中了年轻人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胆怯的情感状态。
故事最戏剧化的转折是,白清枚爱上周晟安后,就主动离开他。而周晟安也是在白清枚和别人订婚后,才意识到自己的爱情。
周晟安与白清枚之间没有狗血的摩擦和误会,也没有任何来自外部的压力,爱情的困境全在两人内心。
白清枚自称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症,其实是因为看到母亲婚姻失败而害怕自己也重蹈覆辙。周晟安则是从小被教育要克己复礼、恪守规矩,这造成他在情感表达上的笨拙,他会记住白清枚的喜好,为她学做饭,在她穿高跟鞋不适时递上拖鞋,却不懂这就是“我爱你”。
白清枚只因为朋友轻飘飘的几句话,认定周晟安对她的照顾只是出于礼貌和义务,极轻易地选择离开、退婚、再和别人订婚。而周晟安出于对白清枚始终如一的尊重,未加反对。

这个不可思议的转折,完美地投射了当今年轻人既想拥有爱情,又害怕在亲密关系中迷失自我的普遍焦虑。
“双向情感障碍”是白清枚的心理压力,不具有普世性。但现实中的年轻人被房贷、职场、个人发展等压力包围,对待爱情和婚姻也很容易陷入“精算师”模式,害怕投入没有回报,害怕受伤,害怕无力承担损失。
剧中,白清枚离开周晟安后,去追求事业,与一个她确定不会爱上的男人继续商业联姻,这都是她在努力保持自我边界,熄灭过热“恋爱脑”的一种“自救”。
03
爱情故事的结局大都是美好的。
但《盛夏芬德拉》没有停留在提供一个童话般的“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生活在一起”的简单模板,而是直面并疗愈当下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深层恐惧。

周晟安学会了用语言表达爱,说出“白清枚嫁给任何人都会很幸福,但周晟安只有娶了白清枚才会幸福”。这句台词超越了爱情本身,能安抚到年轻人在生活中总是隐隐感到可能“被替代”的焦虑。谁也不是芸芸众生中可随意被替换的那一个,无论优秀与否,无论瑕疵面积有多大,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体价值。
白清枚与其说是走出了母亲情感创伤的阴影,不如说是放下了自己的过度防御,认同了周晟安的话:“不能因为害怕下雨,就躲在家里不出门”。
这句台词是全剧的点睛之笔,温柔地鼓励着恐爱的年轻人,不要在渴望中胆怯,在胆怯中愈发渴望。真正的联结正是在敢于拥抱一丝不确定性时才会发生。

我们身处一个强调“个体”和“权利”的时代,但构建亲密关系的能力没能同步提升。
《盛夏芬德拉》这部短剧保持热度不散,归根结底在于它不仅仅构建了一个爱情乌托邦,更拥有强大的治愈力,让人在观剧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心理慰藉和情感释放。它展示了周晟安和白清枚如何在保持高度自我的同时,为爱打破自己的壁垒。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理想的亲密关系示范——无需在过度防御的“断情绝爱”和盲目投入的“恋爱脑”中二选一,完全可以怀着现代性的清醒认知,去践行古典主义的浪漫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