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一个前红果系工作人员聊天。我问他:怎么看待爱优腾芒等不同媒体发布的短剧转型之路。他给我的反馈让我愣了半天:
事实上在短剧市场竞争这条路上,我们认为竞争已经结束。我们的未我们未来的路在于全内容运营。
这句话一出,我才明白为什么爱优腾芒在五六月份的时候急着转型到触屏短剧这条路。因为他们早就看到红果系列野心不只是竖屏短剧。当所有的用户全部都被圈到免费竖屏短剧这个平台之后,他们必然会向上游要流量和利润,一步步行进到中剧,长剧以及电影电视、综艺等各个内容品类,完全侵占长视频平台的市场和观众。
很快,我发现在红果平台上已经开始有综艺这种不同于竖屏短剧的内容产品出现,更是验证了我的这个想法。
随着出圈短剧《好一个乖乖女》、《家里家外》、《18岁太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等出圈短剧圈粉无数,让大家适应了强情节剧情流。但是即便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不喜欢竖屏短剧。因为这种强情节的剧情流在很多人看来非常狗血,不接地气。
可最近以30亿的浏览量破圈的爆款短剧《盛夏芬德拉》转变了很多这类观众对短剧的印象,开始入坑短剧。此消彼长之下,市场留给长剧平台的反击窗口似乎已经在肉眼可见地开始关闭了。
我之前认为:长剧平台在竖屏短剧上因为没有先发优势,所以几乎已经失去了机会。唯一能让他们翻身的机会可能会是AI短剧等依靠技术大踏步前进的这种机会。然而仔细一想,问题又会出现。
长剧平台,本质上是随着移动互联出现应运而生的,除了平台这个APP载体之外,长剧平台本质上并不是新技术驱动。而有先发优势的红果则是个彻头彻尾的技术公司。论AI和流量的使用以及对新技术的使用能力,谁又能比得过红果呢?
可是我在昨天分析了短剧《盛夏芬德拉》爆火逻辑之后发现:长剧平台才是真正应该学习剧《盛夏芬德拉》IP开发模式的人。
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这个出圈产品的制作逻辑:
《盛夏芬德拉》的核心爆款点,除了砸钱砸流量之外,有2个:产品经理思维运营IP以及根据创作者基因探索独特风格,占领市场空白。
这其中,对长剧平台最有借鉴意义的,是产品经理思维运营IP。这本质上,并不是新技术驱动,而是互联网时代的“旧瓶装新酒”。
《盛夏芬德拉》的产品研发逻辑
《盛夏芬德拉》这部短剧的主人公周晟安,是母IP改编剧《深情诱引》小火之后,人气最高的配角。
按照长剧平台的产品开发逻辑。一个IP火了,接下来就是顺着拍第二部,第三部,直到最后榨干这个IP最后的观众缘。
这股风,大概是从《还珠格格》火了之后开始的。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观众发现,续作大都狗尾续貂,根本没有开发的必要。可长剧投资巨大,时间成本大都以年为单位。如果不播或者播得不好,资方将血本无归。
而《盛夏芬德拉》爆火,给长剧平台的项目开发启示在于:
火了一部剧,开发续集成本过大,一直播出又边际效应递减,不如从受欢迎的配角入手,开发一部新剧。
这时候,竖屏短剧就以低成本优势胜出。而且,它既能检测市场对这个配角故事的接受度,还能以此来预测新开发长剧的市场反应。最重要的是,还能改变长剧平台在短剧市场没有先发优势的劣势。
因为这种开发,实际上是对已经成名的IP的联合开发。反正版权已经在你手里了,制作方团队能力成熟,又不缺钱不缺人才,还有资方的光环,产品质量吊打散兵游勇厂牌。而观众也会默认你的能力比技术平台要好。
如果这个开发逻辑再延伸到中剧。一旦观众发现你的平台能涵盖我喜欢的故事长剧、中剧和短剧,那我还有什么理由换平台呢?毕竟现在认为短剧质量还是很差的潜在观众大有人在,这些人,其实就是平台要争取的观众对象。
这种短剧产品研发思路的其具体操作逻辑也很简单:
第一步,从 “弹幕热词” 里筛选题。
不用搞复杂的用户调研,打开爱优腾经典 IP 的高赞弹幕,统计 “求扩写”“意难平”“想知道” 这类关键词对应的角色 / 情节。比如《甄嬛传》里,“安陵容 逆袭”“沈眉庄 少女时代”“浣碧 真心” 是高频词,这些就是短剧的核心选题 —— 比小厂瞎开新 IP 靠谱 10 倍。
第二步,“贴原 IP 调性” 做剧情,不搞 “魔改”。
《盛夏芬德拉》能反哺前作,关键是它没脱离《深情诱引》的 “细腻情感” 基调;爱优腾做 IP 衍生短剧,也得守住这个底线。比如给安陵容做短剧,不能写成 “爽文大女主”,而是要围绕她的 “刺绣才华”“家族困境” 展开 —— 原剧里她靠绣活讨好皇后,靠香囊拉拢甄嬛,这些细节可以放大:写她入宫前如何靠绣技帮家里还债,入宫后如何用绣活暗藏信息自保,甚至可以加一段 “她与沈眉庄早期的姐妹情谊”,填补原剧的留白。
这样做的好处是,老粉不会觉得 “违和”,新粉会因为 “安陵容的逆袭” 去补原剧 —— 就像《盛夏芬德拉》带火《深情诱引》一样,短剧成了长剧的 “引流入口”。
第三步,控制篇幅,聚焦 “一个核心冲突”。
短剧不是 “长剧缩编”,不用讲完整的人生,而是抓一个让观众共情的点。比如《琅琊榜》飞流的短剧,不用讲他的一生,就聚焦 “他被蔺晨救下前的逃亡经历”:少年飞流在异国宫廷被追杀,靠本能躲避危险,直到遇到蔺晨 —— 既解释了他 “怕打雷” 的原因,又呼应了原剧里 “蔺晨护着他” 的名场面,12 集(每集 3 分钟)就能讲完,成本低还抓人心。
举两个能直接落地的案例:
案例 1:《甄嬛传之绣心劫》(安陵容支线)
剧情核心:安陵容入宫前,靠绣活帮父亲还债,却被当地乡绅刁难;入宫后,她用绣活传递信息给甄嬛,暗中帮甄嬛避开皇后的算计,最后虽结局不变,但多了 “靠才华自保” 的高光时刻。
勾老粉的细节:剧中加入 “安陵容给甄嬛绣‘并蒂莲’香囊” 的情节,对应原剧里两人早期的姐妹情;皇后让她绣 “凤凰袍” 时,她故意绣错一处细节,暗示 “不愿被控制”,让角色更立体。
预期效果:弹幕里的 “安陵容意难平” 党会主动转发,新观众会因为 “逆袭剧情” 去看原剧,甚至可能带火 “古风刺绣” 周边 —— 毕竟爱优腾早就有 IP 衍生品的变现渠道。
案例 2:《知否之公爷心尖事》(小公爷 & 申氏支线)
剧情核心:小公爷娶申氏后,仍放不下明兰,申氏没有哭闹,而是帮他处理家族事务,甚至在明兰遇到危机时暗中相助;两人在相处中,申氏的 “清醒通透” 慢慢打动小公爷,最终收获 “细水长流的爱情”。
勾老粉的细节:还原原剧里 “小公爷给申氏递暖炉” 的名场面,补充 “申氏偷偷给明兰送药材” 的情节,回应弹幕里 “申氏是最好的正妻” 的好评。
预期效果:主打 “治愈系婚后日常”,吸引原剧里喜欢 “细水长流爱情” 的观众,甚至可能成为 “婚后情感” 类短剧的标杆 —— 毕竟现在短剧里的 “甜宠” 太悬浮,观众就吃 “真实感” 这一套。
这套玩法的精髓在于:不用从零开始培育 IP,而是把观众的 “情感需求” 变成内容,成本低、风险小,还能让老 IP 焕发新活力 —— 比小厂瞎跟风 “慢节奏” 靠谱多了。
长剧平台新剧立项逻辑调整
现在的长剧平台立项,主要靠码团队、演员和前几年买的质量过硬的IP,靠的是团队、演员和IP既往数据支撑了平台的爆款逻辑。所谓的过会,会上大家衡量的也无外乎就是这些东西,没有办法体系化衡量和预测结果。
但其实,新作开发之前真正需要验证的逻辑是这个故事影视化之后的爆款可能性,以及为这个故事选择一个合适的团队。
通过短剧确定合适团队、验证市场需求,寻找调整契合点,然后再通过数据决定是否上马中剧和长剧,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做法和产品开发逻辑。
当然,如果对团队和故事特别有信心的,可以将长剧、中剧和短剧套拍,最后分前后播出就行了。反正不同长剧的剧集,他们的主角和看点完全不同,但质量几乎都是长剧级别的。短剧爆火之后还能反哺中剧和长剧。这样的话,在中剧和短剧领域,你就有了自己的一套打法,不用光追着别人跑了。
如果长剧平台不行动的话
以上观点如果反过来,我们来看短剧平台。
短剧平台利用不同短剧厂牌的不同风格圈进来越来越多的人之后,可以利用短剧霸主的地位和光环吸引质量更高从业者,提升短剧质量,再加上天然具备的创新技术应用能力,和免费这个大杀器,长剧平台的确不会再是假想敌了。
所以,现在这个关键节点,其实就是观众和IP之争。
在拥有大量观众和被市场验证过的IP的传统长剧平台,一直给人一种“捧着金饭碗”,追着短剧要饭的感觉。不过,在成熟利益集团内部做这种产品逻辑上的调整,一向都不是容易的事。
所以,作为观众和从业者,我们也只能静观其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