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拍普通短剧?漫剧才是下一轮战场。
过去几年短剧圈经历几轮残酷的洗牌:流量分散、制作成本上扬、监管越来越细——许多团队被逼进“越做越卷、越做越亏”的怪圈。就在大多数人还在想怎么把短剧做得更“传统”时(比如长剧化),一个新形态正在悄然改变游戏规则:漫剧(以及以AI驱动的漫剧化制作),正在成为平台和资本重点押注的方向。
据一些平台和机构的监测显示,近一两年间漫剧呈爆发式增长,播放与点赞的增速明显高于平均短视频内容,相关资本和制作资源也随之向这一赛道集中。
对编剧而言,这里有一个简单的现实:谁先能够把“漫画式的情绪逻辑”转译到竖屏短剧上,谁就有可能在下一波爆款竞争中拿到主动权。
01 | “动态漫”从漫画影像化到叙事困境
如果在2018到2021年之间混过B站、腾讯动漫、快看漫画、甚至AcFun,一定见过这样的作品:画面几乎不动,角色眨眼、口型匹配对白,背景配音,还有镜头拉近拉远、平移等假运动等。 那就是“动态漫”。
动态漫(Motion Comic)是介于漫画与动画之间的一种影像尝试。它的优势很明显:制作成本低、周期短、对已有漫画IP的延展性强,是早期网络内容常见的“影像化补充形式”。
不过它的问题同样明显:情绪不饱满、代入感不足、传播力有限。它的用户留存也低,大多数动态漫三集后弃坑率极高。原因很简单,动态漫只是把静态漫画“翻译”为视频,而不是再创作。镜头语言、节奏逻辑、情绪节拍,也在沿用漫画格子的阅读方式,而不是短视频观众的感受方式。
所以动态漫注定了只是过渡形态。
02 | “短剧”的兴起和瓶颈
过去几年,短剧在短视频平台上几乎是一夜爆红。它以强情绪、快节奏、密集反转迅速吸引观众注意,三五分钟一集,十几秒一个钩子,形成了极高的商业转化效率。对平台来说这是算法最喜欢的内容,对创作者来说这是最能“见效”的赛道。
短剧的发展势头看起来很猛,但如今也渐显“疲”态。随着行业竞争白热化,短剧的弱点开始显现:
制作成本持续攀升,演员、场景、摄影、美术、宣发环节全面涨价。
审查边界收紧,“爽点”表达频繁触线,尺度空间被压缩。
创意陷入套路化,“三分钟一反转”的节奏成了行业标配,题材疲劳加剧。
平台策略趋于保守,流量资源越来越集中到头部团队,中小创作者越来越难突围。
这些都是结构性困境,让短剧行业逐渐进入“高成本、低增量”的周期。而在这个节点上,漫剧以更低的生产门槛、更稳定的视觉表达和更宽的叙事自由度,恰好成为创作者重新开局的出口。
03 | “漫剧”正当其时
如果说动态漫是技术试验,短剧是流量爆发,那么漫剧的出现正踩在三股力量的交汇点上:AI技术成熟、平台机制转向、内容形态升级。
技术:AI让影像生产逻辑彻底改变
生成式图像、视频和语音模型的突破,让“画”和“声”的生成几乎零门槛化。过去一个真人短剧要拍三天、剪一周,如今用AI生成漫剧,可能一夜之间就能出片。
制作成本从拍摄成本变成“算力成本”,这意味着中小创作者也能做出工业级作品。
更重要的是AI并不只是替代人工,而是重新定义了影像的叙事方式,它让原本属于动画或漫画的表达语法进入到短剧语境中。
平台与资本:双向加码的新风口
几乎所有主流视频平台都在布局漫剧。它们开放IP授权库,提供补贴、分成、采买激励,希望复制短剧的爆发模式。
资本的态度更直接:在AI生产和视觉内容结合的赛道里,漫剧是最容易落地、回报最快的一环。
对平台而言,漫剧的内容供应更稳定、审查风险更低、视觉差异更强;对创作者而言,这意味着新的红利窗口。
谁能在这一轮定义“AI漫剧的叙事模板”,谁就能获得下一代内容标准的定价权。
内容:天然匹配的视觉语言
从内容形态上看,漫剧天生具备几个优势:
表达自由度高,奇幻、异能、超现实场景不再受制于拍摄条件。
观众容错率高,风格化画面可以掩盖AI瑕疵,反而形成独特美感。
跨文化传播力强,漫画视觉本身就具备全球审美共识,出海门槛低。
叙事可模块化,每个情绪节点、场景组块都能单独生成与复用。
所以说,漫剧的崛起不是偶然。它既是AI重塑内容生产链的产物,也是短剧逻辑向视觉符号化叙事的自然过渡。在所有形态的交汇处,它是那个“刚刚好”的形态—— 既有短剧的节奏爆点,又拥有漫画的视觉自由。
04 | 漫剧的类型和创作取向
漫剧有多种形态,不同路线的团队会根据成本、受众和平台机制等,发展出各自的风格系统。从行业观察来看,目前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动态漫
叙事驱动,重文本与节奏。
这类作品承袭传统漫画分格逻辑,以情节和对白为核心。它讲究“节奏控制”和“信息递进”,适合改编型IP或情绪线较强的作品。编剧的重点在于控制格间时间,通过分镜密度制造张力。
沙雕漫/搞笑风
情绪驱动,重节奏与反差。
这类漫剧以短平快的“笑点爆发”为目标,通常不追求复杂叙事,而追求“情绪即时反馈”。创作取向是节奏压缩、台词浓缩、画面夸张,更接近表情包逻辑。编剧工作类似喜剧写作——要懂“抖包袱”的节奏。
3D/半写实漫剧
视觉驱动,重场面与氛围。
此类作品依托AI、3D生成或渲染技术,尝试构建更真实的空间感。它的创作方向是以视觉冲击力补足叙事复杂度,更适合奇幻、悬疑、动作类题材。编剧需具备“视觉调度思维”——剧情不只是对白,而是空间和光影的动作。
混合风(真人×漫画)
实验驱动,重情绪与边界。
这种模式多用于转场、梦境、或记忆段落,把“虚拟”与“现实”直接混合。它是一种桥梁形式,也是探索漫剧“可叙事性边界”的实验。编剧需特别注意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心理逻辑,否则观众容易跳戏。
漫剧仍在快速演化中,没有一种风格能长期占优。不同形态的漫剧,其核心创作逻辑完全不同。对编剧而言,真正的挑战不是选择哪种形式,而是要理解:
视觉风格本身就是叙事方式。
你写下的每个分镜、每句对白,都要与画面的节奏语言匹配。
05 | 漫剧编剧创作逻辑和写作策略
传统剧本是写给导演、演员和摄影机的,而漫剧剧本的第一读者是“画面系统”——也就是绘制引擎、动画团队、后期AI合成工具等等。这意味着,我们的剧本必须具备“可视觉化”的特征。具体来说:
每一句对白、每一个动作,都要能转化成明确的画面,包含构图、镜头角度、情绪氛围等。
情绪变化要写得可感知,例如从“压抑→愤怒→爆发”,不要写抽象词,而是写出脸部、动作或光线的变化。
画面符号要明确,是阴冷的蓝调,还是炽热的红光?是雷电、碎片还是流光?这些都能决定后期特效风格。
镜头节点要清晰,漫剧本质仍遵循漫画的分镜逻辑,每个画面切换处都要有明确的视觉节奏点。
拟声与音效不可忽略,啪、嘭、咔、轰……这些不是噪音,而是情绪节奏的一部分。它们能在观众心里制造“冲击感”。
总结下来就是,传统剧本是“写给人演的”,漫剧剧本是“写给AI生成的”。我们写下的每一行文字,最后都要能变成一张图、一帧动画、一次击中观众情绪的视觉事件。
漫剧赛道仍在初期,短剧编剧如果能转型、深耕,还有机会在这条“新蓝海”中成为头部创作者。把握好这两年窗口期,认真打磨剧本逻辑和钩子设计,结合技术与数据,就可能成为未来爆款背后的那位“隐形编剧/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