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千亿微短剧市场,广东又放大招了!
刚刚出炉的《2025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综合实力榜十强城市》榜单中,广东入选两个城市——广州和深圳,分列第四、第五,成为唯一一个入选两个城市的省份。
要知道,微短剧市场正处于飞速发展之中。《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给出了一组令人震撼的数据: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亿元,预计2025年将超过680亿元,到2027年,将突破1000亿元大关。
今年9月,全国重点网络微短剧备案数据出炉——318部、11691集,与8月份相比,9月份备案通过的网络微短剧涨幅达14.39%,集数上涨幅度接近30%。
在这场方兴未艾的微短剧产业热潮中,广东凭什么抢占潮头、领跑全国?
比起快速发展的产业规模,更惊人的是微短剧的用户规模。
2024年,我国微短剧用户数量高达6.62亿人,市场规模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相当于每两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是微短剧的受众。
这是一个提升地方软实力的新兴产业,也是扩大城市影响力的绝佳赛道。
根据剧星球数据,广东拥有与短剧相关的企业1.83万家,高居全国第一。从城市来看,广州现存11280家短剧相关企业,稳居第一,深圳以4076家位列第三。
在如此深厚的产业支撑下,广东的政策布局并不一般。
目前,广东已经围绕微短剧产业发展,展开一场“省级设计+地方创新”的协同大作战。
在省级层面,广东接连出台《推动广东省网络微短剧健康繁荣发展工作举措》《关于推动广东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并在今年5月正式成立广东省屏媒产业联盟,目标明确——三年内孵化100部微短剧。
这两个省级重磅文件,透露出广东要全面扶持网络微短剧的强烈决心。
第一,打造影视产业带。立足广州、深圳双城,打造“双核”驱动、多点支撑、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环珠江口影视产业带。
第二,通堵点。缩短备案周期,建立微短剧内容审查专家站,让好故事更快上线。
第三,打造人才培养高地。联合高校开课,设立奖学金、建立实训基地。持续开展广东青年电影人才培养“繁星计划”,建立青年影视人才库,让年轻人敢拍、能拍、拍得好。
回到地方来看,深圳和广州,正在成为广东打造微短剧优势的两大核心支点。
深圳推出多条扶持措施,真金白银鼓励创作,先后出台了《深圳市促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修订版)》、《深圳市微短剧产业发展扶持计划操作规程》,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高地。
为鼓励优秀剧本创作,深圳对入选国家、广东省、深圳市剧本创作扶持计划的剧本,按照不超过制作成本的30%给予补贴,最高100万元。
如果在深圳取景不少于5处并充分展现深圳城市形象的剧组,按作品传播热度等进行综合评定,最高资助200万元。
广州则在南沙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短剧影视产业基地,提供一站式制作、发行、出海服务;黄埔更是推出多项全国首创性支持条款,包括拍摄基地协同联动奖励、基地建设支持、内容变现激励等,单个项目最高可获得省区叠加补贴4000万元。
不止广深,广东的其他城市同样在全面跟进:
佛山出台《佛山市扶持网络微短剧发展若干措施》,打造视听产业平台,已经吸引超过164部微短剧落地,8部获得省级以上扶持或奖励,3部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江门微短剧作品数量同比增长超300%;珠海横琴即将落地投资2000万元的影视基地......
政策加持之下,广东微短剧正加速走向精品化、本土化、产业化的新阶段。
广东的微短剧,不仅仅在于“爽”,更在于“深”。
在这里,“微短剧+”的产业综合效应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广东文旅微短剧《不辞长作岭南人》(第三季)成功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推荐剧目,以苏轼、冼夫人等历史人物为线索,串联起惠州、湛江、茂名、韶关、广州五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当天首播就突破1500万播放量,真正实现“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该剧不仅是文旅融合的典范,更是岭南文化走向全国的生动注脚。
更值得关注的是,广东开创了“微短剧+三农”的全新模式。
全国首部三农题材微短剧《化州化橘红,天下第一红》一经上线便引爆全网,带动化橘红产品销售额突破2.6亿元。以此为契机,“粤港澳(茂名)三农短剧拍摄创作合作区”正式揭牌,开启三年行动计划。
一部剧,或许不仅仅只能带火一个IP,还能盘活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当年,粤语歌、港片、广货席卷全国,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文化先锋。如今,微短剧成为国民级的内容形态,广东再次站上风口。
这一次,广东不仅要“有好戏”,更要“成大事”,引领微短剧产业发展的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