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者

内容即渠道:破解流量焦虑?毛铺用短剧给白酒行业“上了一课”

一部名为《我在90年代望父成龙》的穿越题材轻喜短剧,以黑马之姿悄然占据流媒体平台视野,在完结第一季后即引发观众大规模的“催更”浪潮。

在刚刚落幕的国庆档期,消费市场的热点不仅存在于人潮涌动的景区。一部名为《我在90年代望父成龙》的穿越题材轻喜短剧,以黑马之姿悄然占据流媒体平台视野,在完结第一季后即引发观众大规模的“催更”浪潮。这部由李佳航、印小天联袂主演的作品,其意义远超一部成功的内容产品——它标志着白酒行业在品牌内容化、营销价值化的探索中,实现了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

IMG_256

作为毛铺草本白酒携手内容平台打造的行业首部“草本白酒轻喜剧”,该剧巧妙地避开了传统酒类营销的灌输式路径,转而采用一种更具亲和力与情感穿透力的叙事策略。它并非一次简单的流量嫁接或产品植入,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旨在实现“品牌认知-情感认同-消费场景-销售转化”全链路打通的整合营销战役。其成功,不仅在于内容的“上头”,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对当下酒类营销困局的系统性破题思路。

IMG_257

中国酒类营销,尤其是传统白酒,长期徘徊于几个结构性困境之中:品牌形象与年轻消费群体的情感疏离;品类教育中专业知识与大众认知的沟通壁垒;以及线上流量狂欢与线下实际转化的显著断层。毛铺此次的短剧营销,正是以破壁的策略切中了这些行业顽疾。

IMG_258

从“硬性灌输”到“叙事转化”

传统酒类营销在讲述“产品好在哪”时,往往陷入“酒体、年份、工艺、产区”等专业术语的罗列。这种基于工业逻辑的叙事,对于非专业的大众消费者而言,形成了极高的认知门槛,信息传递效率低下。

毛铺的破局之道在于“叙事转化”,它将“草本白酒”这一复杂概念,完全包裹于《我在90年代望父成龙》的轻喜剧外壳之中。剧中,没有一句直白的科普台词,但产品核心价值却无处不在:

李佳航饰演的现代社畜郝南,穿越后与父亲小酌的毛铺酒,关联的是“解乏”、“放松”而非“应酬”、“拼酒”。这直观传递了“饮用舒适度”和“轻松微醺”的产品特点。

通过父子二人从因“喝酒”产生代际冲突,到最终在“适度共饮”中达成和解的叙事弧光,毛铺“少喝一点,为健康”的理念,从一句口号升华为一种被剧情验证的生活智慧。

剧中那瓶作为穿越媒介的毛铺酒,其独特的草本内涵,通过“天使误饮”等喜剧桥段,形成了强烈的、差异化的品牌记忆点,避免了生硬的功能宣讲。

这种做法的本质,是将品牌信息从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转化为可以被“感受”和“理解”的“情感体验”,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认知成本,提升了沟通效率。

从“泛化传播”到“精准共鸣”

酒类品牌常面临“想触达年轻人,却不知他们在哪、爱看什么”的困境。毛铺的策略是构建一个“题材引力+情感内核” 的双重破圈模型。

“穿越”与“轻喜剧”是经过市场反复验证、深受25-40岁都市人群喜爱的内容类型。它们自带流量筛选功能,能高效聚集起毛铺的核心目标客群——拥有一定消费能力、面临工作与生活压力、寻求精神慰藉与轻松解压方式的职场人。

剧集的核心并非单纯的穿越猎奇,而是深刻切入“代际关系”与“反内卷”两大社会情绪痛点。郝南代表的“现代效率与焦虑”与郝青松代表的“90年代质朴与淡然”形成强烈对比。这种父子关系的演变,不仅吸引了男性受众对“父子情”这一深沉话题的关注,更广泛地引发了全社会对“生活意义”与“工作平衡”的思考。毛铺品牌所倡导的“举杯万事轻”,恰好为这种集体情绪提供了一个具象化的出口和解决方案。

从“符号嫁接”到“价值对话”

许多品牌的年轻化尝试流于表面,如简单启用流量明星或套用网络热梗。毛铺则通过“演员矩阵+内容价值观” 的组合,实现了与年轻群体的深度价值对话。

李佳航以其在互联网场域中稳固的“搞笑”、“亲民”人设,成为连接年轻观众的天然桥梁。印小天则凭借其国民度与扎实的表演,确保了剧集在中青年群体中的基本盘与质感。这对“父子CP”本身就是一场跨代际的沟通实践。

品牌年轻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的认同,毛铺通过剧集传递的“反对无效内卷”、“追求生活本真”、“珍视家庭情感”等理念,与当下年轻一代日益强烈的自我意识与生活追求高度契合。品牌不再是旁观者或说教者,而是成为了他们情感共鸣的参与者与支持者。

IMG_259

毛铺此次战役的卓越之处,在于其超越了单点内容爆款的范畴,构建了一个前后呼应、线上线下联动的系统性营销工程,真正向“品效销合一”的目标迈进。

IMG_260

行业首创“草本白酒轻喜剧”的定位

打出“首部草本白酒轻喜剧”的旗号,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市场占位行为。它不仅在嘈杂的营销环境中实现了高效的注意力抓取,更在消费者心智中为毛铺品牌建立了“创新”、“懂内容”、“会玩”的差异化标签。这一定位,使得后续的所有传播动作都有了统一的战略支点。

线下线上联动

早在8月新品上市之际,毛铺便在杭州西湖策划了“轻松时空局”线下体验活动。这一活动并非孤立的品牌秀,而是整个短剧营销战役的 “战略前置环节”。

线下体验构建初步认知: 活动让参与者提前感受了毛铺新品与“轻松”调性关联的消费场景,为后续的剧集观看埋下了“认知种子”。

线上内容承接与放大: 当《我在90年代望父成龙》上线时,线下参与者自然成为首批核心观众与口碑传播者。而未参与活动的观众,则在观剧后,能将剧中的“轻松”感受与之前听闻的线下活动相印证,从而强化了对品牌整体营销活动的印象。

形成营销闭环: 这种“线下场景体验 → 线上内容深化 → 社交口碑扩散 → 引导消费意愿”的闭环,极大地提升了营销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整体战役的成功率。

IMG_261

内容即货架

对于2024年8月刚上市的新品而言,短剧成为了其最理想的“动态产品说明书”和“场景化货架”。

毛铺酒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媒介,是人物关系变化的催化剂,也是时代背景的见证者。这使得产品脱离了生硬的广告位,成为故事有机体的一部分。

剧中呈现的家庭晚餐、朋友小聚等真实、温暖的饮酒场景,直接为观众提供了“何时喝、为何喝、与谁喝”的答案。当观众产生“我也想拥有这样轻松的片刻”的情感共鸣时,消费毛铺新品的动机便被自然而然地触发。这种“情境内生式”的转化路径,远比外部广告引导更为顺畅和高效。

IMG_262

IMG_263IMG_264

中国的酒桌文化长期与“拼酒”、“劝酒”、“功利性社交”等印象相关联。毛铺借助短剧,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 “文化修正”。

IMG_265

通过郝南从抵触饮酒到理解并享受与父亲对饮的转变,剧集生动地演绎了一种更健康、更人性化的饮酒态度:饮酒不是为了买醉或达成目的,而是为了增进情感、放松身心、品味生活。

IMG_266

IMG_267

IMG_268

重塑消费价值观: 毛铺卖的不再只是一瓶具有健康属性的草本酒,而是在倡导一种“适度、愉悦、有度”的新时代饮酒文明。这使其品牌站位超越了产品竞争,进入了文化引领的层面。

品牌建设的最高境界,是成为某种生活方式的代表。毛铺通过剧集,成功地将“举杯万事轻”从一句品牌Slogan,淬炼为一种具有广泛共鸣的 “生活哲学”。

IMG_269

“万事轻”精准地击中了现代人关于工作压力、生活重担、人际复杂的普遍焦虑。它提供了一种精神层面的解决方案——以一种更举重若轻、更为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

当消费者选择毛铺时,他们不仅仅是在选择一瓶酒的口感或功能,更是在表达对一种“反对内卷、追求本真、注重亲情”的生活态度的认同。品牌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从而从简单的“交易关系”深化为“价值观共鸣的共生关系”。

毛铺《我在90年代望父成龙》的成功,绝非一次偶然的灵感迸发,而是其长期主义品牌思维与系统化营销能力的集中体现。它为整个酒类行业,乃至消费品行业,提供了以下几项关键启示:

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竞争的关键已从“谁更懂酿酒”转向“谁更懂人心”。品牌必须能够回应时代情绪,参与社会议题的构建,并提供具有人文关怀的解决方案。

“品、效、销”并非简单的先后关系,而是一个需要被一体化设计和部署的闭环系统。毛铺的案例表明,线下活动、线上内容、产品上市、渠道配合等环节必须协同作战,形成一个强大的引力场,才能将流量有效转化为品牌资产和实际销售。

IMG_270

品牌做内容,不应是单向的灌输,而应是一场与消费者的价值交换。品牌提供有营养、有共鸣、有娱乐性的内容,消费者则回报以时间、注意力、好感和信任。毛铺用一部高质量的短剧,完成了这次漂亮的交换。

从2023年的纪录片《草本和人生》进行品类认知启蒙,到2024年联合权威媒体进行品质背书,再到2025年以轻喜剧进行场景化引领,毛铺对“草本白酒”的培育展现出一条清晰而坚定的长期主义路线。这种持续、多维度、层层递进的沟通策略,是构建强大品牌壁垒的关键。

碎片化的注意力时代,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依然是真诚的故事和深刻的情感共鸣。毛铺草本白酒通过这次里程碑式的实践,成功地为新品铺设了通往消费者心智与餐桌的捷径。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