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评论

演技不够,排场来凑:短剧演员的傲慢狂欢与艺术沦丧

如今的短剧片场,俨然已成为某些演员的“个人秀场”,那个鞠躬尽瘁的表演艺术家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行走的商标。

当摄影机开始转动,一个个自我封王的演员正在将片场变为自己的封地,将艺术创作沦为自我膨胀的注脚。

IMG_256

这是一场盛大的假面舞会,每个人都戴着明星的面具,却忘记了面具之下本该是一张会演戏的脸

光环下的阴影:被惯坏的“短剧明星”

如今的短剧片场,俨然已成为某些演员的“个人秀场”,那个鞠躬尽瘁的表演艺术家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行走的商标。迟到早退被视为常态,台词不背靠提词器成为标配,演技不够用替身凑——这般敷衍了事的态度,却配着天王巨星的排场。

有的演员让助理跪着为自己穿鞋,有的要求剧组清空整个楼层供其休息,还有的因为矿泉水温度不合适就当众泼向工作人员。三五个助理前呼后拥已成标配,更有甚者要求配备专属化妆师、服装师、台词老师、情绪助理——仿佛不是在拍戏,而是在登基。

台词老师说戏爱搭不理,导演说戏还要看其脸色。一场简单的哭戏,能用眼药水绝不动真感情;一段基本的对话,能靠剪辑绝不追求连贯表演。他们用排场丈量自身价值,用特权填补演技空白,用傲慢掩饰内心虚空。

演技不足,排场来凑,成为这个群体最真实的写照。

艺德崩塌:从艺术家到“流量乞丐”

IMG_257

相比老一辈艺术家“戏比天大”的信仰,现在某些短剧演员将“咖位比戏大”奉为圭臬。他们不再琢磨如何塑造角色,而是钻研如何抢镜头、争番位、博话题。

有的演员带着三个替身进组:文替、武替甚至还有"走路替";有的演员念台词只用数数字,全靠后期配音;还有的演员一场戏拍下来,连对手演员的名字都叫不出来。

吻戏必须真亲,说是为艺术牺牲;亲密戏份不能删减,说是敬业精神。但镜头之外,他们计算着这场“牺牲”能带来多少热搜,这场“敬业”能兑换多少流量。——左右都是炒作的话题,唯独与表演本身无关。艺术创作沦为博取流量的工具,演员的职业操守被抛之脑后。

上午在片场喊累叫苦,晚上约粉丝四处玩乐,演员的身份认同已经模糊到只剩下“流量”二字。

特权横行:片场上的“现代帝王”

IMG_258

某些短剧演员将片场当作自己的王国,将工作人员视为仆从。夏天拍戏必须全程空调房车待命,冬天表演必须暖手宝热水袋齐备。还有的甚至要求剧组为自己的宠物狗配备专属保姆。

一句台词NG十几次面不改色,一声“累了”全组停工等候。有的演员因为心情不好就无故缺席拍摄,有的因为服装不够好看就拒绝出镜,有的甚至要求导演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剧本。

助理端茶递水、擦汗补妆已成基本操作,更有甚者要求助理跪地举话筒、打光。有的演员让工作人员用手接自己吐出的口香糖,有的要求助理每天为自己手洗内衣,还有的因为咖啡口味不对就当众将咖啡泼在助理身上。艺术创作的神圣被践踏在脚下,只剩下明星特权的野蛮生长。

这些“现代帝王”们,在自媒体上立着敬业人设,在片场里却演着耍大牌的戏码。

对比之殇:当艺术信仰沦为流量奴仆

IMG_259

回想老一辈演员,为了一句台词打磨整夜,为了一个镜头反复揣摩。他们将角色融入生命,将表演视为信仰。布景简陋却创造出经典,片酬微薄却奉献出精彩。

反观现在某些短剧演员,拿着天价片酬,交着不及格的表演。用替身、抠图、念数字来代替本该付出的努力,用炒作、绯闻、卖惨来掩盖艺术上的苍白。他们不再打磨角色,而是打磨人设;不再研究剧本,而是研究热搜;不再敬畏艺术,而是敬畏数据。

不是艺术选择了流量,而是流量伪装成了艺术。当表演不再需要技巧,当演员不再需要艺德,整个行业正在为这场虚假繁荣付出代价。

救赎之路:回归表演的本真

IMG_260

表演艺术的尊严,需要每一个从业者用专业和敬业来捍卫。拒绝浮躁,回归本真,才是对这个行业最大的尊重。

演员的价值在于演技而非排场,艺术的生命在于真诚而非炒作。只有当明星光环让位于职业本色,当流量思维让位于艺术追求,短剧才能真正称之为“剧”,演员才能真正配得上“演”字。

时间的筛子最终会筛去所有浮华,只留下那些真正用生命表演的艺术家。而那些靠排场和炒作撑起的虚假辉煌,终将在艺术的审判台前原形毕露。

演技不会说谎,镜头不会包庇——这是表演艺术最公平,也最残酷的地方。在这个人人都是明星却又没有人会演戏的时代,我们或许应该停下脚步,问问自己:我们究竟是在创造艺术,还是在制造垃圾?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