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山洽舍乡将发展目光投向网络文学与影视微短剧产业,中国徽州网络文学(影视微短剧)创作小镇迅速崛起,成为一座充满创作活力与创新气息的“微短剧梦工厂”。
“今年5月20日,小镇迎来五部微短剧集中开机,其中两部已杀青进入后期阶段,预计将于9月正式上线。”创作小镇联合创始人张安东向大皖新闻记者介绍。
“创作小镇于去年11月26日正式动工,今年5月1日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张安东介绍说,项目总投资约2000万元,前期已投入200万元对原洽舍乡温馨老年人公寓进行改造升级,打造为创作中心,设有作家创作室、版权洽谈交易室、主题沙龙活动室及生活区等功能空间。“我们为入驻作家提供全免费食宿,核心目标是营造一个安心、专注的创作环境。”张安东强调。
为激发创作者灵感,小镇整合徽州区全域文旅资源,作家可免费赴古村落、景区采风。今年8月21日,紧邻创客中心的“石柱滩”亲水文旅区正式开放。未来,这里将定期举办采风、编剧沙龙及拍摄活动,让自然山水成为突破创作瓶颈的“催化剂”。
“创作是产业链的源头,好剧本是一切成功微短剧的基石。”张安东表示,小镇的首要任务是打造优良创作生态,吸引并留住优质人才。从剧本创作到作品孵化,小镇已构建起完整产业闭环。优质剧本可获得小镇通过私募资金进行的投资拍摄,与制作方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目前,小镇已投资拍摄6部微短剧。
创新
出台省内首个系统性扶持政策
谈到为何选址洽舍打造这一影视微短剧创作基地,张安东表示,黄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山川河流、田园风光、徽派建筑,不仅是天然的“摄影棚”和绝佳“取景地”,更是影视创作中取之不尽的“文化富矿”。加之当地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让他更加坚定了在此打造创作小镇的信心。
他进一步介绍,黄山市正紧扣“大黄山建设”战略,积极抢占微短剧赛道,推动影视IP与文旅融合。去年9月23日,在“大黄山对话——微短剧的今天与明天”活动上,黄山市正式出台影视(网络微短剧)产业行动计划及扶持政策清单,“也就是业界所称的‘黄金20条’,”张安东说,“该政策涵盖基地搭建、平台建设、取景拍摄、作品奖励、金融基金支持等七大方面,贯穿从创作到孵化落地的全流程,可以说是安徽省首个专门针对微短剧产业推出的系统性扶持政策。”
更独具特色的是,小镇提供专业的“协拍”服务。针对剧组常面临的异地拍摄协调难题,小镇团队凭借政府支持,能够高效对接当地资源。“剧组支付一定服务费,我们实质上承担了部分政府协调职能,”张安东解释,“这种深度协拍服务解决了行业痛点,也成为我们的一大核心竞争力。”
变化
创作具有网络爽感又承载正向价值优质作品
近年来,中国微短剧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逐渐成了数字内容领域最具潜力的新赛道之一。艾媒咨询近日发布的《2025-2029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2025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677.9亿元,预计2030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超1500亿元。
艾媒咨询指出,微短剧市场的井喷式发展,制作质量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张安东指出,微短剧早期经历野蛮生长,大量“霸总穿越”“复仇逆袭”等内容充斥市场,而创作小镇自创立之初就坚定走精品化路线。
“随着国家监管政策趋严,微短剧迈向精品化是必然选择,这也是实现文化出海的基础。”他透露,小镇对合作项目设立明确门槛,单部制作成本需达80万元以上,远高于早期粗制滥造的水准,选题上也坚决规避“穿越、霸总、复仇、恶婆婆”等俗套模式,引导创作既具有网络爽感又承载正向价值的优质作品。
发展
基地建设为安徽成为短剧新兴热土加速赋能
“安徽的短剧片场越来越多,(微短剧)的从业演员越来越多,还有很多专业的老师退休后因为兴趣也加入了。”王庆喜和记者感慨,作为微短剧的一名演员,他在省内多地的片场拍过戏,感受到行业的变化很大,也愈发规范。
基地建设加速也为安徽成为短剧新兴热土赋能。在合肥做微短剧导演的潘润南告诉记者,安徽目前的微短剧片场数量已相当可观,明年还将进一步增长。以合肥为例,目前长红片场建设进度条已过半。建成后,或是安徽规模最大的短剧影视基地,场景集中完全满足现代剧各种场地要求。
潘润南表示,尽管在演员孵化速度、演员从业人数等方面有一些挑战,但合肥凭借其发展潜力正吸引越来越多外地公司进驻发展微短剧行业,逐渐成为短剧拍摄的新兴热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