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重磅文件在提出扩大体育消费群体、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等多项措施的同时,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提出组织实施“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创作计划。
这是继“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之后,微短剧形式再次获得国家政策认可,标志着这种新兴视听形态正从市场自发成长阶段进入国家引导培育的新时期。
国务院此次印发的《意见》,是在中国体育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出台的重要文件。文件着眼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从多个维度提出了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
在扩大体育消费群体方面,《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布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这其中,“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创作计划的提出尤为引人注目。
文件要求持续开展“中华体育精神颂”系列活动,支持创作和传播各类体育文化产品,引导更多群众参加体育运动。这表明国家已经认识到文化产品在推动体育普及中的独特价值,而微短剧作为新兴传播形式,被赋予了重要使命。
“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并非凭空出现的概念。此前,“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学经典”等创作计划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微短剧+体育”模式的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实施期间,多地文旅部门与微短剧平台合作,推出了一系列融合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提升了拍摄地的知名度,还直接带动了旅游消费的增长。
成功的经验为“跟着微短剧去运动”计划的推出奠定了实践基础。国务院此次将微短剧与体育运动相结合,体现了国家对这种新型传播方式的高度认可和期待。
虽然“跟着微短剧去运动”是国家层面首次提出的创作计划,但市场已经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目前,多家视频平台和制作机构已经推出了多部体育题材微短剧作品。
据了解,《球神归来》、《大夏球神》、《我家小妹是车神》 等多部剧集已上线,涵盖足球、篮球、排球、台球、赛车、围棋等运动项目。这些作品虽然单部时长较短,但通过系列化播出,形成了持续的影响力。
《苏超球王》、《重生,我在苏超踢前锋》等新作已经蓄势待发。这充分显示了微短剧对体育项目推广的促进作用。
这些作品大多以体育为外壳,深度融合了情感、穿越、逆袭、重生、萌宝等微短剧热门元素。部分创作者还尝试了“体育+文旅”模式,如取景佛山三水的《功夫女将》,巧妙融合了地域特色武术与足球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体育明星也已经加入到微短剧创作中。这种“专业选手+专业创作”的模式,大大提升了体育题材微短剧的专业性和吸引力。
例如,《开挂吧!我的运动大神》就邀请了羽毛球世界冠军鲍春来与拳击奥运冠军邹市明加盟,本色出演关键角色。体育明星的参与不仅带来了专业性的运动表现,也为作品增添了权威性和号召力。
体育明星参与微短剧创作,实际上是一种“反哺”行为——他们通过自身影响力推广体育项目,同时借助微短剧的形式拉近与粉丝的距离,实现双赢。
这种模式很可能随着“跟着微短剧去运动”计划的实施而得到进一步推广。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体育明星通过微短剧形式推广其所从事的运动项目。
目前,体育题材在影视市场长期相对小众,红果短剧数据显示,多数体育竞技类微短剧热度徘徊在一两千万左右。
相比其他热门题材,体育竞技题材的微短剧热度还不够高。微短剧编剧小A指出,这类创作挑战不小:体育题材的影视剧本来就难拍,微短剧形式尤甚。
微短剧吸引观众的是强情绪和强反转的“爽感”,若仅以此诠释体育精神易失之肤浅,难引共鸣;若过于专注运动本身,则显单薄枯燥;此外,运动细节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观众质疑。
因此,创作需巧妙平衡——既要保证剧情的精彩度,融入饱满的情感和合理反转,又要深刻传达体育精神,让体育项目与当代年轻观众产生深层情感连接。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创作计划的提出,印证了“微短剧+”的巨大赋能潜力及主管部门日益提升的重视程度。
“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将热血体育与高情绪价值的微短剧结合,潜力可观,有望吸引平台和创作方积极跟进。而能否成功驾驭体育的专业性与微短剧的流行特质,讲好既热血沸腾又真实动人的故事,将成为检验这一创作方向生命力的关键。
其探索成果,将深刻影响微短剧产业的深度价值挖掘与体育文化的大众化普及进程。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国务院推动“跟着微短剧去运动”计划,实际上是看到了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形式,在特定领域推广中的独特优势:时长短、适合移动端观看、情感浓度高、易于传播和分享。
“跟着微短剧去运动”计划的价值不仅限于内容创作层面,更体现在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多重助推作用上。
微短剧可以降低体育项目的认知门槛,许多体育项目因为规则复杂或观赏门槛高,难以吸引大众关注。但微短剧可以将规则讲解融入故事发展中,使观众在追剧过程中自然理解项目特点。
微短剧能够增强体育情感连接,体育运动的魅力不仅在于竞技本身,更在于背后的情感故事和精神价值。微短剧能够深入挖掘体育背后的情感元素,使观众产生共鸣。
微短剧还可以带动体育消费,剧中出现的体育装备、训练方式、比赛场地等,都可能成为观众模仿和消费的对象。这种“剧情+消费”的模式已经在其他领域的微短剧中得到验证。
《意见》特别强调要加强学校体育教练员队伍建设,以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游泳、武术等公益性青少年赛事为重点,推动青少年掌握体育技能。
在这方面,微短剧可以发挥独特作用。通过创作面向青少年的体育题材微短剧,能够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体育知识和技能,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微短剧的短小精悍特点特别适合青少年的观看习惯,而其强情节、高情绪的特点也能够更好地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如果能够结合教育部门的校园体育计划,微短剧有望成为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有力工具。
《意见》还提到要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加强对老年人参加体育运动的指导和帮助。这为微短剧的适老化改造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如何推动老年人科学健身已成为重要课题。可以通过创作适合老年人观看的体育教学内容,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展示各种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方法。
考虑到许多老年人已经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和短视频平台,微短剧这种形式实际上比传统的文字或图片指导更加贴近他们的信息获取习惯。关键是做好适老化改造,包括放大字体、放慢语速、简化内容等。
随着“跟着微短剧去运动”计划从文件走向实践,一个以微短剧为纽带、连接体育产业与大众消费的新生态正在形成。这不仅将拓宽微短剧的内容边界,更重要的是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