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民族影视艺术发展促进会正式发布《微短剧创作生产及内容审核技术规范》行业标准(以下简称《规范》)。作为我国微短剧行业聚焦创作生产全流程与内容审核技术规范的专项标准,其出台标志着微短剧行业告别野蛮生长阶段,迈入标准化、精品化发展的全新征程,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参考。骨朵传媒作为会员单位,亦参与了促进会关于该标准的前期讨论。
近年来,微短剧凭借时长短、节奏快、传播广等特点迅速崛起,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带动影视行业增长与就业、开辟文化对外传播新路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行业也面临着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作品低俗媚俗、版权保护不足、制作流程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尤其是 “小程序” 类微短剧过度商业化导致的内容风险,严重影响了行业生态与社会观感。在此背景下,《规范》的制定与发布紧扣行业发展痛点,旨在通过标准化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
据悉,《规范》坚持 “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 的原则,明确了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的核心要求与技术标准,涵盖四大关键维度:
在创作生产规范方面,《规范》明确制作主体需具备相应资质,取得相关许可或备案,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与设备保障。剧本创作应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新时代伟大实践与火热生活,做到 “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剧有品质”;同时要求故事结构紧凑完整、角色设定鲜明立体、语言表述简洁精准,避免低俗化、同质化表达。拍摄制作环节需采用高清摄像设备,规范场景布置、灯光音效运用,后期剪辑应流畅紧凑,字幕准确同步,确保作品的视听品质。
在内容审核标准方面,《规范》严格划定内容 “红线”,明确禁止含有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民族仇恨、歧视,传播淫秽色情、暴力赌博,违背公序良俗等违法违规内容。审核流程需覆盖政治导向、价值取向、语言文字、画面质量、版权合规等全方面,特别强化对原创内容的保护,严厉打击抄袭、盗版翻拍等侵权行为。同时,《规范》衔接国家广电总局分类分层审核制度,明确 “重点微短剧”“普通微短剧”“其他微短剧” 的差异化审核要求与备案流程,要求所有上线作品均须标注相应许可证号或备案号,未审核备案的作品不得传播。
在技术保障要求方面,《规范》鼓励微短剧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深度融合,提升制作效率与艺术表现力,同时明确播出平台需具备相应技术条件与安全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内容管理系统与审核机制。平台应落实 “总编辑内容负责制”,配备充足审核人员,执行先审后播、审核会商、信息核查等制度,确保导向正确与播出安全。
在行业责任落实方面,《规范》明确制作方、播出平台等各方主体责任,要求共同做好内容审核与版权保护工作。鼓励建立管理部门、制作机构、平台三方常态化会商机制,加强选题规划与推优扶持,为精品微短剧开辟传播绿色通道,营造 “正能量收获大流量” 的良性环境。
中国民族影视艺术发展促进会秘书长王爱红表示,《规范》的发布是行业自律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的重要举措,下一步将组织开展专题培训、交流推广等活动,推动各级制作机构、播出平台准确理解和严格执行规范要求。同时,将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对违反规范的行为加强约束,切实发挥标准的引导、保障作用。
业内专家认为,《规范》的实施将有效遏制行业粗放发展态势,倒逼创作者回归内容本质,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推动微短剧从 “数量增长” 向 “质量提升” 转型。对于平台而言,规范的审核标准与流程将降低合规成本,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观众来说,优质、健康、合规的微短剧供给将进一步满足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规范》的落地执行,微短剧行业将迎来更加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未来,在政策引导、行业自律与市场驱动的共同作用下,微短剧有望成为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和主流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