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评论

让创作“掷地有声”:千万热度短剧后的热爱与坚守

《笛音千年》10月22日上线次日热度即破千万时,我们四个隔着屏幕不约而同地大声欢呼——这部倾注我们四个月心血的微短剧,不仅斩获第17届大广赛营销创客类微短剧全国一等奖,上架红果免费短剧平台

当红果免费短剧平台显示《笛音千年》10月22日上线次日热度即破千万时,我们四个隔着屏幕不约而同地大声欢呼——这部倾注我们四个月心血的微短剧,不仅斩获第17届大广赛营销创客类微短剧全国一等奖,上架红果免费短剧平台,更让大家看到了一段因为热爱与坚守终获硕果的励志故事。

IMG_256IMG_257

颁奖典礼上的留影与上线后的热度

洞悉,让创意“生根发芽”

报名的契机来自黄蜜老师的热心分享。看着群里的报名链接,试一试的想法爬上心头。坦诚的说,最初报名参赛,一是我们都对微短剧感兴趣;二是我们认为微短剧是首届举办,获奖的可能性更高。

IMG_258

讨论剧本中  易亲桂 摄

可真正进入主题构思阶段,我们却陷入了“空想困境”。每天课后,我们挤在食堂后面的小餐馆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拍校园爱情”,还是“做青春励志”,却总觉得“没亮点、不接地气”。回想起来,那段时间的焦虑和迷茫,就像握着笔却不知道该往纸上写什么。

就在构思陷入僵局时,指导老师黄蜜副教授的一席话给了我们关键启发。“你们总在讨论‘要拍什么’‘要写什么’,却没人去想‘观众想看什么’。”她说,“做营销创客类微短剧,不能靠空想,得去实地考察,去洞察目标群体的需求,去感受题材本身的温度,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

IMG_259

黄蜜接受组委会采访

于是,我们先走进三峡博物馆“找感觉”,获得灵感后,最终把目光锁定在“河南博物院贾湖骨笛”命题上。之后的时间,大家一起思考剧本创作,满脑子都是“如何让笛音不只是背景音”、怎么用短短几分钟讲清两个时空的关联、怎么让文明传承不生硬……现在回头看,从围坐讨论剧情到确定“明夏穿越”“通感”的反转设计,每一步都是洞悉在助力创意“生根发芽”。

实践,让创作“掷地有声”

确定主题后,为了让创作“落地”,我们四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从重庆奔赴河南拍摄。从踏上飞机起,修改通告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歇。第一次跑这么远拍摄,我们要对一切未知进行评估,心里满是期待与不安。

最惊险的插曲发生在河南博物院门口——团队携带的拍摄设备在安检时被拦住——博物院不允许学生剧组拍摄。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负责人,拿出提前找刘国强院长开的介绍信,反复说明我们想传播中原文化的初衷,才终于拿到了媒体采访证,获得拍摄机会。那天,我们的脚步都格外轻盈,感觉像打赢了一场硬仗。

IMG_260

终于拿到了媒体采访证 黄麟捷 摄

正式开机后,我们可谓是“全能上岗”:因为演员不够,邓行头发一梳就展现出“老戏骨”的风范,迎难而上;作为剧组里的唯二女生,罗靖萱和黄麟捷临危受命,当上了“双女主设定”剧本的主演。

拍摄时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完全没表演经验的我们,在拍摄时无数次笑场,NG了一遍又一遍;拍摄时设备不够,我们轮流举着手机补光,胳膊酸了就换个人继续;指导老师给我们出谋划策,陪着我们一遍遍修改剧本……每个人的多重身份,使得我们不仅看到了台前的光彩,更懂得了幕后的不易。这些瞬间让我们明白,“团队”不只是简单分工,而是把“我”变成“我们”。

IMG_261

在宿舍走廊熬夜配音  黄麟捷 摄

得知成功晋级后,本以为可以轻松完成后续拍摄内容,没想到要在一个月内拍完剩下的 17 集!更棘手的是,拍摄后期恰逢期末考。距离提交作品还剩一周,期末考只剩3天时,我们还有戏份没拍完。

犹记那天,我们赶去校外取景,拍完后直接扎进酒店,各自抱着电脑剪视频。屏幕亮到天亮,第二天又直奔图书馆复习。现在想起当时的狼狈都忍不住笑——咖啡喝了一罐又一罐,眼睛酸了就用凉水洗把脸,但没人说要放弃,因为我们都知道,再坚持一下就能成。

IMG_262

总决赛作品拍摄现场  刘中锋 摄

坚守,让梦想“开花结果”

当手机屏幕弹出大广赛微短剧决赛排名时,我们正打着视频。前一秒还调侃“得在最后一页找我们名字”,后一秒就看到《笛音千年》在表格第一的位置,短暂的“难以置信”后,是手机里和手机外的尖叫——是的,再坚持一下就成。

而后便是:团队与指导老师前往西安、完成总决赛作品《念念不忘》、团队获得国一、微短剧《笛音千年》上架红果免费短剧平台……从三月份提交前三集脚本,到10月22日微短剧上架红果平台,我们的经历是一部新传初学者想方设法用新点子、坚持不懈闯新路子的“热血番”。

IMG_263

颁奖仪式前的合影

回看这段经历,我们只想把“感谢”放在第一位:感谢学院领导给了我们前进的底气,感谢蜜姐陪我们共同奋战,感谢大广赛提供的宝贵实践机会,感谢亲人朋友试看样片后提出的建议,更感谢自己对专业的热爱与坚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