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刚迈出“医院”的诊室,转身就走进“警察局”,这并非移形换景的魔术,而是身处专为微短剧拍摄打造的一整层楼实景影棚;钟灵毓秀的岭头山下,湖光山色掩映的取景地里正在拍摄全新的影视作品;摩登感十足的文化产业园里,人气火爆的直播间甚是热闹……在广州黄埔区,高规格、高标准建设的文化产业园正在成为全新的城市新名片。
在“2025内容创作者嘉年华”召开之后,10月29日,南方财经记者走进黄埔区多个文化产业园,实地观察黄埔文化产业的新图景。
瞄准一个生产环节的痛点,一个中小企业便可以凭借独特的优势站稳脚跟。在黄埔区,记者看到从事内容创作成为了不少Z世代的择业方向。
广州励弘文创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严捷为南方财经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我们产业园区有很多企业都参与在微短剧的制作环节中。比如,有一个企业原来是做广告片的,拍摄短剧就有天然的优势。别人拍一部短剧要10多万元,这家企业能够将成本最低控制在7万元,就有其价值存在。有人找这家企业一起合拍,它就可以又做拍摄方又做投资方。”
因此,励弘产业园区所负责的,就是让这些中小企业能够安心做内容。严捷说:“我们想让数字体验技术可触摸、全沉浸式,这些需要做产业园去投资硬件、构建场景,让内容方用最小的成本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她指着身后的跃动的显示屏说:“未来,中小微短剧企业也可以在这里做视听发布会,一些IP企业也可以在这里举办展览与活动。”
目前,励弘文创旗舰园已经达到了80%的入住率,而其中,80%的企业都聚焦于互联网的内容创作。严捷表示:“园区不应该只是‘房东’,物理空间已不再是静止的‘容器’,而是积极参与产业价值创造的能动要素,更是联合体的身份,形成‘联合舰队’实现‘1+1>N’的价值裂变。”
如今,直播行业的快速发展正在彻底改变文化传播的方式,在国内,直播行业不仅成为文化产业不能忽视的一部分,二者也正处于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的关键阶段。除了园区的场景搭建,政策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上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我们落地黄埔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黄埔区内针对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非常好;二是区内人才聚集,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未来,我们还会和园区还有区政府紧密结合,扩大企业的落地规划。”元圆传媒副总经理李毅对南方财经记者解释了黄埔对于自己公司在此发展的吸引力。
今年上半年才到黄埔开设分公司的元圆传媒,如今已培养出7支直播团队。“我们前期考察了很多城市,但最终黄埔区的政策留住了我们。”李毅表示。据了解,以黄埔为全新发展起点,未来华南地区将是该公司最重要的拓展市场之一。
按MCN机构签约主播的年带货销售额分档给予资助,如为区内企业带货,主播年销售额超1亿元,每名奖励20万元;对与区内企业签约、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超100万元的主播,按其应纳税所得额的15%给予奖励……正如李毅所言,在此前黄埔区发布的相关政策中,针对直播行业的专项政策不胜枚举。
有了好的内容,酒香也怕巷子深。
如今,短剧发展如火如荼。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微短剧的用户规模已超5亿人,市场规模已超500亿元,有行业机构预测2025年这一数字有可能接近700亿元。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抓住微短剧产业的机遇可以说就是找准了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风口。
除老牌影视基地横店外,人们通常将西安、郑州这两座城市引为微短剧升起的“明日之星”。微短剧产业发展到现在,诸多以此为主题的影视基地和园区不胜枚举,广州此时打造微短剧基地是否显得慢人一步?
实则,广州打造的微短剧产业园区有另一个精准打到行业痛点的关键词:出海。
反观行业现状,虽然诸多投身于微短剧创作的中小企业有很好的内容创意和非常快捷的承制落地方法,但国内竞争激烈,成本增高、收益减少,不少企业开始寻找新的增量。这个时候,微短剧出海就成为一个新的选择。
然而,微短剧出海面临着诸多难题,包括语言翻译、内容本土化、演员本土化等难以以小体量公司一己之力解决的众多困难,长久横亘在诸多中小企业的面前。
因此,国内诸多精品微短剧内容苦于平台和语言的隔阂,出海无门。
在这种情况下,广州黄埔区瞄准行业痛点,组建湾区(黄埔)影视文化出海产业园、湾区文化出海基地、湾区数智影视港等产业园区,在园区内搭建拍摄场景和特效技术,以龙头企业搭建出海平台、补充生产链条等行为,以政策为扶持,以产业园区为单位,带动中小企业抱团出海。
M-Base米坊·湾区(黄埔)影视文化出海产业园项目总监李盛正对南方财经记者表示:“我们做产业园区,希望帮助中小型创业企业能够孵化更多的好作品出来,解决它们出国没有门道和渠道的痛点。另外,我们也会提供短剧拍摄基地的硬件,包括前期的扶持和后期的出海全链条运营,希望能够更好地帮助好创意落地。”
“看到黄埔区全新发布的文旅和版权高质量发展新政策,我们作为园区方感到非常振奋。这次的扶持政策,从场地建设、拍摄制作到交易变现,对微短剧产业进行全链条的发展扶持,跟我们园区运营核心非常契合。”李盛正表示。
出海的选项拉长了微短剧企业的利益链条,产业园区的抱团出海服务也为中小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目前,已经有很多优质企业选择落户产业园,包括北京长江文化的火苗影业、陕文投的金粟文化、安徽的八两文化等十余家优质影视文化企业。据悉,目前该产业园已与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中国网络视听协会深度合作,形成出海联合体,从前期项目的投融资创作,中期的拍摄制作,后期的宣传发行、版权交易等整个链条进行优质企业和作品的孵化,尤其重点解决中小影视企业“出海无门路、对接无渠道”的核心痛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