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评论

从公众号到AI短剧,是普通人错过的十年

2025年,AI短剧的全面降维,让没钱、没团队、没经验彻底成为过去式。产业、技术、平台、资本、用户、全球六重合力,已将风口大门推到普通人面前。

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每次看到别人在风口上起飞,自己却总是在谷底徘徊。2014年公众号红利期,有人月入百万;2018年抖音短视频爆发,一批网红一夜爆火;2023年短剧横空出世,单部剧分成上亿……

而大部分普通人呢?刷着手机,感慨入局已晚,然后继续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从公众号到短剧,这些年风口一个接一个,为什么普通人总是错过?不是运气不好,不是没机会,而是我们自己一步步把机会推开。

下一个风口已然成型——AI短剧,而且这一次,技术普惠的浪潮终于将普通人卷入核心赛道。

01

公众号时代:内容红利的黄金十年,我们在干嘛?

Short Drama Marketing

2012年微信公众号上线,那是一个纯粹靠内容驱动流量的时代。罗振宇的《罗辑思维》一天吸粉十万,逻辑思维书单卖到断货;咪蒙一篇《致贱人》轻松破亿阅读,广告报价水涨船高。

机会近乎赤裸。只要有手机就能写作,早期推送全量到达,打开率高达五成以上,一篇爆款就能带来成千上万粉丝,变现路径简单到近乎粗暴——广告植入、知识付费、电商带货一气呵成。

然而普通人却集体缺席,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能当饭吃吗”。有人写了几篇就因工作太忙而搁置,平均更新频率连每周两篇都不到;更有粉丝破万后瞻前顾后,担心接广告掉粉,最终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

数据显示,2015年公众号数量已超千万,但真正实现月入过万的不足百分之一,九成九的人在起点便已放弃。

IMG_256

02

短视频风口:视觉革命,我们只是旁观者

Short Drama Marketing

2016年抖音悄然上线,两年后用户规模已破五亿。papi酱单条视频卖出四千万广告,李子柒的田园诗意走向全球,带货金额轻松过亿。

这一次,门槛似乎更低——一部手机、一款剪辑App,十五秒就能制造爆款,算法精准推送,直播带货形成闭环。

普通人依旧错过。有人被“我不会拍”“长相不行”这类自我设限吓退,有人看到办公室搞笑段子火了便一窝蜂模仿,却忽略了差异化才是生存王道。

更多公众号大V死守长文不放,错过了流量从图文向视频的结构性迁移。结果,2020年短视频创作者虽超一亿,但头部百分之一拿走九成流量,坚持三个月以上的底层玩家不到两成。

IMG_257

03

短剧风口:微型爽剧的亿级狂欢,我们仍在犹豫

Short Drama Marketing

2023年短剧突然爆发,《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单部播放十亿,分成破千万。核心逻辑是付费模式的彻底革新:每集一到三分钟,竖屏观看,用户花六元解锁全集,平台与制作方五五分成,一部成本五十万的剧集一旦爆款,回报可达百倍。

普通人本该借势而上,却再次掉队。

有人误把短剧当短视频升级版,忽略了爽文公式与影视化呈现的融合;有人试图单打独斗包揽编剧、演员、剪辑、投放,结果质量参差、烧不起流量。

更多人被2024年的监管风暴吓退,觉得风口已过,殊不知合规后的爽剧赛道反而更蓝海。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短剧市场规模已超五百亿,但九成收益仍被专业MCN机构收入囊中,散户生存率不足百分之五。

纵观三波风口,普通人失手的根源惊人一致。

首先是心态上的风险厌恶,我们本能地偏爱铁饭碗、存款与养老,视不确定性为洪水猛兽,而风口玩家却把不确定性当作红利。

其次是认知上的信息茧房,我们每日刷到的仍是娱乐八卦而非趋势信号,风口雷达从未开启。

最后是执行上的浅尝辄止,试错三五次便退回舒适区。哈佛一项长期研究显示,成功创业者平均经历3.5次失败,而普通人往往一次便鸣金收兵。

IMG_258

04

2025年AI短剧的技术普惠,普通人再无借口

Short Drama Marketing

如果说公众号是文字的狂欢,短视频是镜头的狂欢,短剧是爽感的狂欢,那么2025年的AI短剧,则是技术普惠的狂欢——这一次,普通人被历史强行拉入主赛道。

产业层面,生成式AI已全面渗透短剧全链路。

文生视频模型的稳定输出,让单集画面从手工拍摄转向提示词驱动;语音合成与唇形匹配技术,让配音从真人录制转向一键克隆;智能剪辑算法让转场、字幕、音效实现自动化。成本曲线因此断崖式下降,制作周期从数月压缩至数天。

趋势层面,平台逻辑正在重构。

抖音、快手相继开放AI内容专属流量池,算法对技术给予额外权重;付费模式进一步碎片化,用户付费的意愿显著提升,单部剧ROI中枢从1:100上移至1:150。

与此同时,监管趋于成熟,低俗内容被系统性过滤,合规爽剧成为主流,留给普通人的赛道反而更宽。

更关键的是,AI短剧第一次真正消除了团队门槛。

过去,爆款短剧背后是编剧、导演、演员、投放师的分工协作;如今,一人一机即可闭环——提示词工程取代专业编剧,图像生成取代美术组,数据智能取代投放专家。

2025年,个人账号贡献的AI短剧数量明显提升。这意味着,普通人首次与专业玩家站在同一起跑线。

再看用户端,短剧消费习惯已深度AI化。

Z世代用户对AI生成标签的接受度较高,他们更在意爽点密度与内容质量。这股需求侧的洪流,正将AI短剧推向内容消费的中心。

IMG_259

从公众号到短剧,我们错过的不是运气,而是技术普惠尚未抵达的时机。

2025年,AI短剧的全面降维,让没钱、没团队、没经验彻底成为过去式。产业、技术、平台、资本、用户、全球六重合力,已将风口大门推到普通人面前。

风口从来不等人,但这一次,它终于等到了我们。你准备好迎接AI短剧时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