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冯胜勇在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剧集论坛上的发言摘要。

刚才听了大家发言,很受启发。我到电视剧司工作还不到四个月,一直在认真学习。下面,也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些体会,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总的是,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它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努力从中悟原理、明方向、学方法、寻真经、增智慧,不断完善电视剧工作的思路理念和方式方法。
一、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我们要认真学、反复学,特别是2014年10月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需要我们不断反刍咀嚼、消化吸收,常学常新、常思常悟,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法宝。找准选题是前提,讲好故事是根本,拍出精品是目标,这三句话涵盖了电视剧工作的各环节,体现了系统思维,辩证统一,需要我们很好地把握。
万事开头难,找准选题,就成功了一半,这个不必多说。重点说一下“讲好故事”。电视剧的核心应该是讲好故事,但是整个行业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当前国内电视剧市场是以“明星中心制”为主,导致投资分配失衡、内容粗制滥造,还衍生出天价片酬、撕番、饭圈等乱像。近几年,一批影视作品一再证明单纯依靠流量明星的商业模式已经走不下去了,观众已经不买账了,他们不再迷信大明星、大制作,甚至宁愿去看微短剧、刷短视频也不看影视剧了,这就是“祛魅”。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加快引导行业从“明星中心制”转向“剧本中心制”,真正发挥剧本“一剧之本”的重要功能,破除对流量明星的依赖,内容创作、演员选用、成本分配等环节均应从剧本出发,让视听内容真正回归到老老实实讲故事、“讲好”故事、讲“好故事”上来。应该是,有了好剧本“谁演谁红”,而不是“谁红谁演”,不能颠倒了文艺创作的主次关系。
推动“剧本中心制”,不是说我们只重视编剧,也绝不是否定其他岗位的价值,而是要重建创作生态的平衡,这一点导演、制片人、演员实际上也是非常支持的。当剧本成为创作的“定海神针”,意味着行业将重新把精力集中到“讲好故事”的良性循环上来,更多资金将流向剧本打磨与制作升级,更多优秀编剧愿意潜心创作,更多导演会更有底气,更多演员也将回归“用角色说话”的初心,整个行业、各个岗位都将为此受益。
二、坚持政治工作的职能定位。没有脱离政治的业务,也没有脱离业务的政治,电视剧工作是具有“艺术+技术”特点的政治工作,政治这根弦要时刻绷紧,须臾不可放松。
文艺作品具有“意识形态+市场经济”双重属性,但是意识形态属性是第一位的,这就是政治要求。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说的也是政治要求。三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和三精(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要求,都是把思想放在第一位,这都是政治上的要求。所以,我们一定要强化政治家办电视剧的意识,把讲政治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一部作品如果只是艺术水平和创作质量不高,那顶多是个次品;但是,如果政治方向错了,那就是废品,甚至毒品。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受众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特质是平等。移动互联网已经重塑媒体传播格局,打破影视业诸多垄断,老百姓在文化生活方面有多种选择,现在的网民又是具有高度自主性的一代,在他们面前不能高高在上,不能低估人们的欣赏水平。“那种我拍什么你就要看什么,看不懂就是你素质低”的说教思维、威权思维,早就应该被抛弃了。而且,刚才提到,现在的观众已经不再迷信大明星、大制作,他们更渴望看到关注平凡个体、带有真情实感、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进行创新表达的好故事。
所以,在电视剧创作中,要把我们想讲的和观众想看的结合起来,表达要更具网感,更有平等性、同理心,在共情中实现心灵契合,在分享中浸润主流价值,实现艺术表达与大众情感的同频共振。人民需要的是人民艺术家,你把人民装在心里,人民就会把你装在心里。
前一段时间,总局出台促进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也就是业界所说的“21条”。其中,我们强化互联网思维,适应传播格局和大众欣赏习惯的改变,结合行业实践,加强分类指导,不再简单限定电视剧单集时长、集数和季播剧播出时间间隔,在抓好常规剧集的基础上,支持鼓励业态创新,发展中剧、短剧集、季播剧、网络故事片等,推进各类形态剧集同生共长,营造百花齐放的创作生产态势,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屏小屏皆精品的良好局面。
中剧,每集20分钟左右,类似于《我爱我家》;短剧集,20集以内,类似于《我的阿勒泰》《漫长的季节》;季播剧,类似于奈飞的《纸牌屋》;网络故事片,单集60分钟以上,不超过上中下三集。这些互联网特点突出的剧集,我们将加大扶持力度,可以实施边审边播。
四、坚持系统思维、抓好“五个统筹”。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要求,“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
1.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规范管理和繁荣发展并重,把“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实现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的要求落实到位。始终牢记,不能因为支持发展而不顾安全、也不能一味保安全而不顾发展,实际上不发展就是最大的不安全。
2.统筹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各展所长,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发展秩序。在电视剧管理上,我们要到位、不缺位,也不越位,对艺术创作要指点、不要指指点点,不能越俎代庖。政府更主要的是要在营造良好环境和生态上下功夫,环境和生态好了,有了好种子,自然会开花结果,硕果累累。
3.统筹数量和质量。没有数量,质量也无从谈起;剜到篮子里都是菜,过多过滥也不行。我们要把握好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平衡点,实现最佳的整体效益。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只重视打造几部主题作品,只堆盆景,不搞遍地开花,就会涸泽而渔。之前行业普遍反映“立项少、立项难”问题,总局对此高度重视,正在下气力解决,已经有所改观。
在备案立项审查工作中我们将遵循“顶天立地”原则,着力营造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顶天”就是坚持正确政治立场,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一点一丝一毫也不可动摇;“立地”就是守住底线,坚决不可违背公序良俗和法律道德;对“天地中间”的艺术创作要包容,没有硬伤的该立项的立项,后续我们还要在过程管控上下功夫。在这里重点提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涉案剧。当前,行业普遍反映,涉案剧出现过多过滥、尺度过大等问题,我们将进行合理调控,压缩立项数量,提升内容质量。二是关于古偶剧、现偶剧。我们也将严格控制,从立项入手减少数量,引导行业打造更多优秀的真正的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作品,切实解决“现实题材不现实、历史题材不历史”问题。
4.统筹主旋律和多样化。不要把主旋律和多样化对立起来,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主旋律体现的是导向作用,发挥意识形态引领功能,确保文化建设方向的正确性;多样化体现的是生态价值,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需求,也保持文化生态活力,促进艺术创新。所以说,主旋律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是传递真善美,弘扬主流价值,不管什么题材、什么类型,都是主旋律,都是正能量,都应是创作上所鼓励和倡导的。
5.统筹文艺评论和负面舆情。我们欢迎客观理性、富有见地的文艺批评,有点辣味也可以,话不好听也没事,但是我们坚决反对无底线博取流量、上纲上线、哗众取宠的恶意舆情。良好的文艺创作生态需要大家共同来维护。
五、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思路。文艺作品具有“内容+载体”的双重结构,体现在“创作+传播”环节。当今最大的传播渠道就是互联网,而且网络平台在文艺作品的创作、集成、播出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电视剧工作,既涉及文艺管理,也涉及管网治网,“不懂互联网,做电视剧工作就不合格”。在新媒体条件下,电视剧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管理和服务并重。对电视剧管理,目的是管好,而不能管死,更不能死管。要讲究方式方法,坚决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文艺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尊重艺术、尊重规律、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在保持“亲”“清”关系的前提下,团结引领制作机构和平台单位,不踩涉政有害的红线、守住法律道德的底线、勇攀精品力作的高线,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内容导向、价值取向,多出精品、共谋发展,推动整个电视剧行业红红火火。
2.严格落实网上网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指的是政治标准、价值观标准,不苛求网上网下都是一个形式、一种模式。所以,这次总局出台21条,就有很多突破性措施,比如刚才提到的不再限定每集的时长、集数和季播剧的播出间隔时限等。
3.注重建章立制。有章法、有步骤、有程序、有纪律地推进工作,不打乱仗,不乱打仗。对于电视剧审查工作,既要善于治病,也要善于治未病,我们不能沉浸于对哪一部问题作品修改到位后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建立机制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要解剖麻雀、举一反三,向行业明示,让制作机构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们落实21条要求,正在体系化提升内容审查工作质效,实施一揽子改进措施,包括“非必要不协审”、提高协审针对性和效率、边审边播、压减审查时限、总局省局同步审查、面对面沟通,最大限度地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并配优配强审查专家队伍,多吸收年轻专家加入。还实施专家顾问制度,加强制作过程中的跟踪指导。还要开门开放办事业,打破外界认为的电视剧管理的“神秘感”,实施电视剧通气会暨创作指导例会制度,把我们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反对什么、支持什么,旗帜鲜明地宣传出去,实现与行业的良性互动,让行业跟着我们一起走;要善借外力、广交朋友,加强与其他部委的合作,让其他行业跟着我们一起干。
4.正确对待流量。流量是一个中性词,我们反对的不是流量,反对的是“唯流量”,正能量不等于低流量、无流量,主旋律也应该澎湃大流量。当前,互联网是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要树立用户意识、流量思维,“讲流量”但不“唯流量”,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
5.关注新技术、新业态。电视剧管理人员,既要做“政治家”,也要做“专门家”,对新技术、新业态始终保持敏锐性,做到真知、真懂,在管理上与时俱进,有见解、有招数,跟平台、机构打交道不说外行话,让人家发自内心地信服,而不是依靠表面上的权威。要如履薄冰,有敬畏之心,有“本领恐慌”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千万不要想当然。
6.营造良好生态。网络视听平台要不断改进商业模式,坚决避免走自我封闭、意图垄断,最终难以为继的老路,采取有力措施形成正向和良性循环。信息透明前提下的“保底+分成”模式应该是努力方向,这样做作品上线才有更大想像空间,好作品有好收益,行业各主体才会更有积极性。
同志们、朋友们,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建成文化强国,也一定是以伟大的作品不断涌现为标识的。让我们共同努力,提振信心、振兴国剧,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共同撑起中国电视剧文艺的宏伟大厦,不断书写电视剧事业发展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