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和企业

月产600部、4万人从业!郑州短剧为何难圆“短剧之都”梦?

提到“龙王战神”短剧,没人能绕开郑州——这个早在“歪嘴龙王”时代就完成短剧启蒙的城市,如今以月产600-800部、占全国20%产量的规模,成为国内前三的短剧制作中心,2024年市场规模更是突破23亿元。

提到“龙王战神”短剧,没人能绕开郑州——这个早在“歪嘴龙王”时代就完成短剧启蒙的城市,如今以月产600-800部、占全国20%产量的规模,成为国内前三的短剧制作中心,2024年市场规模更是突破23亿元。

但光鲜数据背后,焦虑正在蔓延:湖州、鹰潭等地用更低成本挖角,平台转向精品化减少“走量订单”,郑州赖以生存的“低成本+高效率”优势逐渐减弱。当郑州市政府提出2027年冲刺百亿市场规模的目标,这座“短剧代工厂”,还能接住“短剧之都”的称号吗?

01 郑州短剧的逆袭:4万人撑起“龙王战神”生产帝国

郑州短剧的爆发,不是偶然——早年间信息流广告、网文引流视频的产业积累,为它埋下了伏笔;而“低成本+稳交付”的独特模式,让它在短剧风口期迅速突围:

IMG_256

1. 产业基础:从“信息流工厂”到“短剧摇篮”

早在2018年,郑州就是国内信息流广告拍摄重地,巅峰时剪辑师月薪达9000元(远超当地私营单位平均工资4811.5元),还诞生了26个场景的专业信息流基地。而网文引流的“爽文小视频”,更是直接成为短剧的前身——当短剧风口来临时,郑州的广告公司、MCN团队只需转型,就能快速上手。

比如前广告人陈七岁,2023年与“歪嘴龙王”创作者周楠成立花样年华,仅1个月就拍出3部短剧并盈利,成为郑州短剧转型的典型案例。

2. 核心优势:低成本+稳团队,把“走量”做到极致

郑州短剧的“杀手锏”,是将成本控制到行业下限:

场地便宜:早期利用闲置楼盘,几万块就能拍一部剧;后期自建基地,如花样年华1000平定妆基地(含1万件服装)、柚米短剧西港影视城,成本远低于横店;                               人员高效:拒绝横店“临时组局”模式,团队磨合1-2年形成默契——横店拍一部剧要7-8天,郑州5-6天就能完成;日新阅益更是靠“全职编剧+多部连拍”,将月产能做到200部,40万成本的剧能压到20万;                               平台信任:擅长交付80-85分的“稳定款”短剧,成为红果、河马等平台的“靠谱包工头”——花样年华《烽火千金谋》播放破3亿,星曼互娱《爱恨与你共赴东流》登顶爱奇艺微剧榜。

3. 产业集聚:30+基地、十余家亿级公司,形成配套生态

如今郑州短剧从业者超4万人,年流水1亿级公司达十余家,配套也逐步完善:

基地扎堆:大志影视基地(1.1万平、30个实景)、聚美空港竖屏基地等30余个基地,每天能承接数十个剧组;                               人才流动:横店演员主动来郑州找活儿,后期人员底薪达1.2-1.5万,导演年薪最高50万;                               政策支持:郑州市政府计划2027年打造1-2个全产业链基地,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还开设了微短剧专业。 02 困局显现:成本涨、订单减,“走量模式”难持续

郑州短剧的“代工厂”模式,在行业精品化浪潮中遭遇双重打击——成本优势被稀释,平台需求又在减少,转型之路布满荆棘:

1. 成本优势流失:外地挖角+本地涨价,利润被压缩

-外地竞争:湖州影视城以25万方场地、3500元/天的低价吸引剧组,鹰潭更是靠住宿补贴、税收优惠,让郑州公司一年能省几十万;花样年华、星曼互娱等头部公司已在外地开分公司;

-本地成本涨:主演日薪从2000元涨至1-2万,后期人员薪资接近一线城市,大志基地7000元/天的价格,仅比横店低1000元,优势微乎其微。

2. 平台需求转向:“走量订单”减少,精品化能力不足

曾经平台为填充内容库,大量采购3000-5000元/分钟的低成本短剧,郑州靠“保底差价”就能盈利。但现在平台转向精品化,日新阅益计划将月产能提至300部时,直接被红果叫停。

更棘手的是“精品化短板”:郑州短剧公司多以承制为主,缺乏原创IP、剧本研发能力——听花岛能拍精品短剧,靠的是北京影视资源和顶流演员,而郑州团队连“拍古装剧需去横店取景”的问题都没解决,更难竞争精品赛道。

3. 生态短板:产业集聚弱,话语权不足

郑州虽有30+基地,但配套远不如横店——在横店缺道具、演员,1小时内就能调配,郑州却做不到;且郑州公司多局限于“承制”,未覆盖IP孵化、平台渠道等上游环节,全国短视频行业标准委员会41个席位中,郑州仅占2席,缺乏行业话语权。

03 突围尝试:从“代工厂”到“生态城”,郑州能破局吗?

面对危机,郑州短剧人开始从“硬件”“内容”“规则”三方面突围,试图摆脱“代工厂”标签:

IMG_257

1. 建“超级基地”:补配套短板,打造地域符号

- 星河古装基地投资8000万、占地2万平,搭建30+唐宋场景,解决郑州“古装取景难”问题,每天接待3-5个剧组;

- 大志基地计划投资3-5亿元,建50亩高标准摄影棚、改造黄河美食街,目标是“让剧组一天不用转场”;

- 政府牵头主办“2025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吸引七猫、剧点等头部公司落地,试图形成产业集群。

2. 攻精品内容:留资金试新题材,摆脱“龙王依赖”

花样年华拿出30%资金探索创新题材,拍出公路悬疑《旅游搭子》、志怪悬疑《邪物典当铺》等小众精品,还尝试200万元成本的高规格短剧;日新阅益则利用自有编剧团队,改编番茄小说IP,提升内容独特性。

“以前靠‘龙王战神’走量,现在要拍有难度的作品,才能留在牌桌上。”陈七岁的话,道出了郑州短剧公司的转型决心。

3. 探演员经纪:做行业“连接器”,掌握规则制定权张含旭的古早娱乐开发“古早选角”小程序,切入演员经纪市场——一边帮演员对接合规合作,一边帮承制公司降低成本,高峰时占据郑州五分之一选角市场。虽然因利益纠葛遇挫,但仍在推进标准化,试图解决“演员与公司需求错位”的行业痛点。

“短剧之都”不是靠“月产600部”就能定义的——杭州靠电商生态、横店靠影视规则,而郑州要走的路,是从“成本优势”转向“生态优势”。当郑州能产出不可替代的精品内容、制定行业标准时,“短剧之都”才真正落地。

关键词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