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评论

《川魂》系列短剧启航:“格老子”“雄起”!一部史诗的诞生与一个民族的回响

《川魂》系列剧暨1000集《中华故事》影视演员选拔大赛项目启动仪式,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隆重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

2025年10月20日,遂宁坦孚酒店-坦孚厅内,灯光璀璨,群贤毕至。由四川众兴佳木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四川素梦寰宇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晨影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川魂》系列剧暨1000集《中华故事》影视演员选拔大赛项目启动仪式,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隆重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这不仅仅是一场寻常的影视项目发布会,更是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一次对民族精神的郑重叩问,一次旨在连接过去与现在、唤醒集体记忆的文化盛事。它标志着一段波澜壮阔、血火交织的川军抗战史,即将通过创新的影视艺术手法,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力度,重现于国人面前。

IMG_256

《川魂》系列剧,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创新的艺术表达,未拍先热,引发了影视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它不仅仅是一部网络微短剧,更是一首献给川军英烈的安魂曲,一部警示后人的历史教科书,一扇让当代年轻人理解先辈牺牲与奉献的精神窗口。总制片人Jen Su及其团队,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野心,立志打造一部能够载入中国影视史册的精品力作,让“川人从未负国”的呐喊,穿越时空,再次响彻云霄。

,时长13:40

IMG_258

本次启动仪式汇聚了影视行业精英、文化界专家学者、知名媒体代表等200余位嘉宾。国家广电总局中广联少儿委、四川省广播电视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处、绵阳市文旅集团、遂宁市文联、绵阳市文联、四川影视联盟、四川省电影电视家协会、绵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遂宁市中国死海度假区、大英县文旅协会,以及遂宁市、绵阳市各商会企业、项目出品方代表等莅临现场,共同见证这一重大影视文化项目的启航。

IMG_259

国家广电总局中广联少委秘书长刘川楠的讲话,提高了项目的意义。他指出《川魂》在“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强调“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回应时代,以真情实感塑造英雄群像,用影像铭记历史血脉”。这不仅是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意见,也为《川魂》的创作指明了方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具有强烈的时代关怀,必须用真实的、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去打动人,而非空洞的说教。

《川魂》的使命在于“为民族铸魂”

这是一次"为民族铸魂"的历史传承工程。

这又是一个"为行业立标"的精品示范工程。

这还是一次"为未来播种"的教育创新实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文明需要时代的传承者。《川魂》系列剧和千集《中华故事》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两个项目承载的不仅是艺术创作的追求,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

IMG_260IMG_261

启动仪式现场设置的多个特色环节,如《川魂不泯》配音秀、制片组专题讲述川军抗战史实、主创团队深度分享等,都有效地营造了庄重而富有感染力的氛围。尤其是通过珍贵史料与生动讲述再现川军出川抗战场景,让现场嘉宾深受震撼,这为先期口碑的发酵和媒体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IMG_262

与《川魂》项目同步启动的“川魂影视演员选拔大赛”,它不仅仅是为剧集遴选演员的常规动作,更是一次大规模、深度的前期宣传,是一次与潜在观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深度互动,是一次为整个中国影视产业挖掘和培养新生力量的实践。

IMG_263

大赛总监制、制片人公布的赛事细则,显示出与剧集本身一脉相承的创新精神。清晰的海选、初赛、半决赛及总决赛安排,保证了赛事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IMG_264

突破传统选秀模式:特别设置的“影视表演盲盒挑战”和“军事训练主题游戏”环节,极具巧思。

IMG_265

“影视表演盲盒挑战”:考验的是演员的即兴表演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对不同类型角色的理解与塑造能力,这与演员在真实剧组中面临的情况非常相似。

“军事训练主题游戏”:不仅是对选手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的考核,更是让他们在模拟环境中,切身感受川军将士可能经历过的艰苦,从而更好地理解角色内核,塑造出有血有肉、形神兼备的军人形象。

全方位考核:大赛旨在考核选手的“表演功底与历史角色塑造能力”,这抓住了历史正剧表演的关键——不仅要有技巧,更要有对历史的敬畏感和理解力。

大赛最吸引人、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举措,莫过于为优胜选手提供的“四大上升通道”:留签公司成为签约演员,推送至《川魂》及《中华故事》剧组实习,推送知名经纪公司/剧组,接受系统专业培训。

这四条通道,形成了一个从选拔、培养到输送的完整闭环。它切实解决了影视新人面临的“如何入行”和“后续发展”的核心痛点,为怀揣表演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真实、可见的职业发展路径。这不仅有助于为《川魂》剧组找到最适合、最投入的演员,更是为四川乃至全国影视文化产业储备了后续人才,体现了项目方立足长远、赋能行业的社会担当。

大赛将于10月21日正式开启报名,历时一个多月,在遂宁市、绵阳市、大英县三个地方设置分场进行线下选拔,并结合线上方式。一方面能够深入川渝本土,挖掘具有地域文化底蕴的表演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线上渠道,扩大选拔范围,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参与。这体现了项目“立足四川,面向全国”的开放胸怀。

根据项目方介绍,《川魂》系列剧预计于2026年完成制作,并计划登陆央视与主流网络平台。

《川魂》系列剧只是第一步。与之关联的1000集《中华故事》项目预示着这将是一个宏大的、可持续的影视文化工程。它可能以《川魂》为标杆和起点,陆续挖掘和呈现中华大地上其他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形成品牌效应。

项目方表示,将秉持“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全力打造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精品力作。这不仅是口号,更需要落实到剧本打磨、场景还原、服装化道、后期特效等每一个具体环节中。从目前披露的庞大信息量和细致规划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川魂》团队正朝着这个目标稳步前进。

IMG_267

陈骁的蜕变,则是对“国魂由万千凡人血肉筑成”这一命题最生动的诠释。他从一个抽离于历史之外的“四川富少爷”,最终成为“326592亡魂代言人”。这个过程告诉我们,国家的魂魄、民族的脊梁,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像狗娃、老赵、王铭章这样有名或无名的个体,用他们的青春、热血与生命一点一滴浇筑而成。

战场上吼出的“格老子”“雄起”,不仅仅是方言俚语,更是比枪炮更锋利的文化基因,是川人乐观、坚韧、血性精神的外化。这些语言元素融入剧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饱满,也使得川军精神有了坚实的地域文化根基。

“草鞋”则是另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它从最初让陈骁冻掉脚趾的“刑具”,象征着抗战初期条件的极端艰苦;最终,在纪念馆中,它成为置于“玻璃柜”中的圣物,诉说着正是这种苦难,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从实用的草鞋到象征的圣物,其意义的变迁,正是川军精神从历史走入人心,从苦难升华为永恒的过程。

在娱乐至死、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许多历史细节正被逐渐遗忘。《川魂》决心“复活”这些细节:冻毙于秦岭风雪中的草鞋兵、手持扁担与日军搏斗的炊事兵、用“死字旗”裹尸的农家少年……它要让“326592”这个冰冷的数字,具象为狗娃青涩的面庞、老赵锅里的炊烟、王铭章染血的手掌。这是一种对抗遗忘的主动出击,是为民族记忆注入鲜活生命的文化工程。

IMG_268

总制片人Jen Su在《川魂》项目的活动现场正式宣布项目启动,从披露的信息来看,Jen Su对《川魂》的定位,绝非一部常规的历史战争剧。川军抗战史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戏剧元素与深刻的精神矿藏,她决心用最创新、最富感染力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创新的双屏叙事模式”是该项目在艺术形式上的最大亮点之一。

IMG_269

项目总制片人Jen Su在阐述创作理念时,明确点出该剧的核心—— “川人从未负国”的爱国精神。这六个字,重若千钧,是三百多万出川将士用生命写就的誓言,是四川这片土地最深沉、最悲壮、最赤诚的底色。将这一宏大的历史主题,以更富沉浸感、更具时代气息的方式呈现给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这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叙事哲学和传播策略的升级,旨在打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壁垒,让观众得以“穿越”时空,亲历那段烽火岁月,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共鸣。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川魂》项目在策划与创作初期,便对国家广电总局于2025年7月21日发布的关于抗日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若干规定进行了深入学习与细致研判。该《规定》旨在进一步规范抗日题材创作,杜绝“神剧”、“雷剧”现象,强调历史的严肃性、真实性与教育的正面性。

在历史史实把控上,团队进行了大量前期研究,力求在人物设定(如陈铁柱及其所属部队番号)、重大战役(淞沪、武汉、滕县、长沙会战)、历史人物(如王铭章将军)等方面,做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历史。同时,又不拘泥于史实的简单复述,而是通过陈骁这一虚构人物的“魂穿”视角,为历史注入了现代人的情感与思考,从而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IMG_270

团队的艺术判断力、历史洞察力与项目管理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川魂》最终的艺术高度与市场成败。从初步构想与规划来看,我们有理由期待,《川魂》能够突破传统抗战题材的窠臼,成为一部既有历史厚度、思想深度,又有艺术创新度和市场欢迎度的标杆之作。

IMG_271IMG_272IMG_273

《川魂》系列剧及其相关的演员选拔大赛,共同构成了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系统工程。它以其深刻的历史洞察、创新的艺术表达、严谨的制作规划和广阔的人才视野,为中国主旋律影视创作树立了新的标杆。

IMG_274

IMG_275

它告诉我们,历史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基因;英雄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有着喜怒哀乐的鲜活个体;传承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付诸实践的具体行动。通过陈骁的眼睛,我们得以重新审视那一段悲壮的历史;通过《川魂》的故事,我们得以再次确认自己从何而来;通过那一声“巴适得板”的呼喊,我们向所有为今日之中国奉献牺牲的先烈们,致以最深切的告慰与最崇高的敬意。

硝烟散尽,精神永存。《川魂》的启动,是巴蜀魂兮归来的呼唤,是民族精神光影铸碑的开始。期待在2026年,与这部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时代使命的精品巨制相遇,在光影交错中,共同完成一次涤荡灵魂的精神洗礼。因为,我们记得,他们便活着;我们传承,民族便永续。

今日中国的每一份“巴适”,都奠基于昨日先烈的不懈奋斗;而明日中国的更加“巴适”,则有赖于我辈的铭记、传承与自强。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